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体验对于文学创作具有能动作用和原点意义。从“法国体验”这一角度人手,可以历史地还原出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与法国象征主义诗学的关系。富于异域色彩的早期象征主义诗歌,既有文化交流、影响的烙印,又有创作主体接受、过滤、自我调适的痕迹,而且,后者往往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从初期象征诗派到现代诗派再到“九叶”诗派,中国现代派诗歌由兴起到发展臻于成熟,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都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诗歌在艺术与现实、个人性与社会性、感性与知性、中外诗艺的交融等方面,由不平衡到平衡,达到了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派艺术方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李金发留学法国接受象征主义的背景因素到其接受象征主义后的情况,阐述了他诗歌中的象征的多重意向:象征的主体和象征对象既是个体的,也是整体的。  相似文献   

4.
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不应是象征体本身的那个具体形象,而是它所暗示的约定俗成的普遍性意义,或者是非确定性的其它意义。德国哲学家卡西勒认为,象征就是在知觉符号和某种意义之间建立起隐秘的联系,并把这些联系显现于我们的意识当中。知觉符号即作品中具体可感的形象(意象)。从黑格尔关于象征型艺术的论述中我们已经认识到,由于“意义”或“理念”“本身还是抽象的,未受定性的,所以不能由它本身产生出一种适合的轰现方式,而是要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释了著名诗人余光中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构想——在“中国诗的现代化之后,进入现代诗的中国化”,前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逻辑起点,后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归宿,并进而分析了余光中诗论中有关“现代诗的中国化”的特征、途径、步骤及其诗人的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6.
截句作为一种新兴的诗体,在台湾诗坛受到重视,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成果。《蕓朵截句》就是其中一例。这本作品集合计收录蕓朵创作的截句作品106首,描写范围广泛,写作风格独特。对自然景象、动植物、爱情等素材均有涉及。《蕓朵截句》体现出的艺术特点为擅用温婉的词句,表达十分精练,且具有深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赋比兴"是诗歌意象的结构方式,表示的是诗歌意象各组成部分的构成关系;象征是象征意义的表现方式,表示的是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的显示关系。就总体结构而言,"赋比兴"沿水平方向结构意象,意象呈现为横向结构特征;象征以暗示的方式显示意义,既具有意象的横向结构,又具有象意的纵向结构,二者为不同层面的问题。"赋比兴"本身并不存在是或不是象征的问题,象征与是否用"比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但就"赋比兴"意象构成而言,却存在着是否便于表现象征意义的区别。"比兴"的意象构成方式决定了其喻本和应句的中心地位,这种侧重使得"比兴"在表现开放性的象征意义时受到较多的制约,从而增加了象征意义附加的难度;"赋"体意象相对平衡,直接以其整体性意象表现意义,象征意义的附加相对容易,更易于被重述而获得象征性。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现代诗学的学科建设讨论已经渐入佳境,也引起外界一定的关注。本来按照我们的设想,准备今年结束这场讨论。但是现在看来,好像欲罢不能。稿件源源不断,参与讨论的学者正在兴头上。本期刊发的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作者的见解。这些见解也许不够成熟,不够全面,然而都有新意,可以引发人们的回顾与前瞻,可以在推进学科建设上给大家留下思考的空间。张德明提出现代诗学要实现从“转益多师”到“自成一体”的转变,强调了现代诗学的民族属性;而曹万生则从现代诗学发端于现代汉语的引入,提出现代诗学与古代诗学的若干异质。  相似文献   

9.
“兴”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特有手法之一;“象征”是西方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许多学者从比较诗学角度考察中国古代诗歌的“兴”与西方诗歌的“象征”之间的关系。虽然“兴”与“象征”二者在某种审美意蕴或者手法特征上的相似性大致已成为一种共识,但是二者并不是一对完全对等的范畴。它们在本质上是貌合神离、似是而非;所以有必要对二者进行细致的辨析和厘定。通过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在溯源、意象特点和文化差异性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超越”出发,以里尔克的《豹》和牛汉的《华南虎》为例,用“二次超越说”对“象征效应”作出自己的解释:第一次“超越”,诗人以自我的“生命意识”溶入“原型”创造具有“超越”原型意义的审美形象;第二次“超越”,读者以自我的“生命意识”溶入诗人的审美形象,作出具有创造性的“超越”原作的审美闸释。“象征效应”正是在对这“两次超越”的诗学阐释中展开,又是在这“两次”诗学阐释中“超越”。  相似文献   

11.
"政治感伤性"是袁可嘉40年代现代诗理论中较早涉及的现象,同时,也可以视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之一。但现代诗的"政治感伤性"不同于"政治性",它在40年代出现具有相应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指向。为了能够更为全面地揭示袁可嘉现代诗理论的立场、策略以及理论资源,论文以此为线索,具体通过5个主要方面论述其内容及特点。至于其目的,不仅是为解读袁可嘉的现代诗理论引入一个重要视点,而且,也会在具体分析其理论的过程中,触及现代诗的历史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诗魔"洛夫诗歌创作的晦涩倾向历来有毁有誉,尤其表现在探索时期的诗作《石室之死亡》上。《石室之死亡》晦涩倾向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结构形式的"完整性"与"非完整性",语言构成的非逻辑性及修辞的繁复性,意象的繁复与非理性联结,主题的放射性与多元性。西方现代主义诗风尤其是超现实主义诗风的影响,以及洛夫独特的生命体验及其诗学观是主因。纵观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晦涩与或的争议。适当的晦涩是允许的,但过度的晦涩影响读者接受,也会阻碍中国现代诗的前行。  相似文献   

13.
多数学者认为,盛行于有宋一朝的"活法"诗论源于江西诗派吕本中,然当下学术界已有新成果证明吕本中并非首创者。北宋时期为救"昆体"之弊的胡宿才是最早提出该理论的学者,"活法"诗论在北宋即开始流行,后经过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大力实践,才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本文将尝试厘清"活法"诗论的历史来源以及阐明苏轼、黄庭坚在"活法"诗论中所作的贡献,旨在有助于完善"活法"诗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东方审美思维是诗性的、想象的思维,与传统的西方美学所运用的理性的、逻辑的分析思维不同。东方民族的诗性的思维用想象的方式创造了大量的富有情感的意象,这些大量的意象经过大脑的分类和秩序化处理后,形成了"想象的类概念"。因此,东方艺术是意象性的艺术,东方的艺术理论是诗性的理论。东方意象艺术有三个特点:它是非理性的象征性艺术;东方艺术具有明确的非科学性;古代东方艺术所表现的时空观念是原始思维的诗性的时空观念,与西方科学的时空观制约下的艺术有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诗坛相对"萧条"的前"五四"时期,鲁迅从理论的高度、胡适从实践层面分别提出了有别于传统诗学观的、具有现代实质内容、艺术特质与审美品格的诗歌理论,奠定了中国现代诗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性”虽然最初起源于西方社会,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新理念、新的思想倾向。但是“后现代性”特性并非仅仅西方具有,在地球另一面的遥远的东方中国的文化世界里,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悄然兴起了旨在对抗、颠覆“朦胧诗派”的“后朦胧诗派”。这一诗派无论从它的诗学理论。还是诗歌创作上来看,都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性”特征。文章试图解读“后朦胧诗派”的诗学观和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后现代性”特征,来突显出东西文化交叉点上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从熟语的角度,考察台湾客家人的传统思想观念,同时将之与大陆客家熟语中的思想观念比较,以此展示台湾客家人与大陆客家人思想观念上的共同性及其背后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8.
戴望舒的诗歌以抒真情挚情取胜。有对个人际遇的哀怨,有对自由的追求,有对民族苦难的深切悲痛和拳拳爱国之心。从《雨巷》的徘徊到《元日祝福》的自信乐观,戴望舒的诗歌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开创了其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透过那些充满哀怨的挚情诗歌,我们更应看到诗人在苦痛的人生历程中执着无悔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解严之前,因着两岸特殊的对峙与隔绝限制,1930年代作家作品在台湾不仅长期列入被遮蔽的禁区,无法自由接触和阅读,连带着也使相关的介绍与研究陷入被扭曲的误区,蒙上一层政治色彩而无法拨云见日,还原本来面目。这是两岸敌对状态下的一个乱象,也是双方文化发展的一大损失。虽然禁书与误读已然成为国共斗争历史过程中逐渐远去的记忆,但它也已深刻地成为文学史不能抹煞的一页。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学史的一部分。以台湾三十年代作家为名出版的多部著作为切入点,彰显这些作者对三十年代作家的研究动机、写作立场,并分析三十年代作家在台湾特殊的政治气氛、文艺政策下被误读的原因、被误读的策略,从而体认到,正因为误解的伤害与重重障碍,才更显示出理解的必要与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世纪中国象征诗派的先驱人物——李金发,他的很多作品有着明显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气息。文章从李金发的个人经历及其创作思路,从他的诗歌文本中对意象、意境及暗示手法的运用,以及从他的作品所流露出的内在情绪的中国化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力图找出李金发的诗歌创作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之间的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