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奈何"的用法、"为"的用法和意义、"为之奈何?"出现的语境、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古汉语中状语是否能够后置等方面对"为之奈何?"进行综合分析,论述其中的"奈何"是谓语,而不是后置状语;"为"是介词,而不是动词.  相似文献   

2.
仅就中学文言文的教学范围,谈谈“如何”、“若何”、“奈何”常见的几种用法: 一、“如何”(其变式是“何如”),“若何”(其变式是“何若”)、“奈何”作谓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么样”、“怎么办”。例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老爷细想,此计如何?”(怎么样?)《廉颇蔺相如列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李渔的《笠翁十种曲》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原因之一是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们的世俗生活和尚善心理,在艺术形式上满足了人们审美教育和娱乐接受的需要。从《奈何天》可见一斑。《奈何天》强调"家和",不乏一定的普遍而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阙里侯捐钱助边,正面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奈何天》宣扬一夫多妻、达到"家和"的方式和手段等则不足为训;而宣扬因果报应的宿命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定意义上确实包含了惩恶扬善的积极伦理企图。李渔戏曲创作成功的经验不啻带给人们发展与繁荣当代戏曲事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和《绝代双骄》在台湾形成收视率,拉锯战的《达摩》,可说是一部“劳苦功高”的八点档大戏。首先它捧红了制作人林瑞阳。林瑞阳因为和张庭的绯闻搞得不能在幕前立足,《达摩》是他退居幕后的首次出击;其次,它为吕良伟打开了在台湾的发展空间;最后,它使片头、片尾曲《奈何两字拉成桥》与《八卦八卦我牵挂》的创作及演唱者黄安在歌坛咸鱼翻身,收录了这两首新歌的专辑《奈何》在台湾也有40万张的销量。你说功劳大  相似文献   

5.
中邪般倾斜不止——谁能奈何比萨斜塔?今年5月初,意大利总理普罗迪任命了一个由2名外国专家和12名国内专家组成的国际委员会,拟对倾斜不止的比萨斜塔进行拯救.自从该塔建成600多年来,塔顶中心偏离垂直中心线已有5米多.基于安全理由,意大利政府于1990年...  相似文献   

6.
自古及今,司法腐败,最令百姓痛恨2而执权柄者,“跟着感觉走”,搞法外之法,恣情枉法,更令人切齿。据清代竹勿山石道人《琐姑杂记》卷Ic记载,乾隆时固始县人何汉杰,对司法一窍不通,却自用其能,乱审乱判。他在齐东一个郡主持政务时,常常放掉杀人犯,宣称:“杀人者死,规矩也,可死而不死,巧也。”一个巧字,何其荒唐2他审问凶犯时,都要问有无老婆,凡有老婆者,他告日可活,纵然罪大恶极,也不判死刑,真乃荒谬绝伦。当时百姓流传歌谣一首:“杀人多,传家婆,无妻杀人当奈何!”堪称一千!见血。当今之司法腐败,亦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7.
作者研究了我国自五代以来,中经宋、元、明、清各朝,直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漫长历史中的汉籍东传西归问题;揭示了通过朝野渠道,我国古代典籍东传对于日本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而汉籍西归又对于中国文化发展所产生的良好影响的历史事实;论述了汉籍的东传与西归,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及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汉籍东传日本及其回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悠久的中日关系史上,汉籍的交流所发生的深远影响,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弥补了因人员交流受到限制而导致的遗憾,因而就汉籍东传日本及其回流(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学者赴日访查引进汉籍)的历史和日本收藏汉籍的现状进行系统考察与研究,对于深化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和开展国际汉籍研究领域的合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古史书中的"假与"有"借与""赈济""暂且授予"等义,均不为当代语文辞书和史书词典所收录。从标的物和目标对象来看,"假与"出现的语境多与官府对贫民的救济有关,需要结合当时的土地制度和救济贫民的措施进行考释。中古史书特色词语的考释,不仅是对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和史书词语研究的拾遗补阙,也可以为汉魏六朝时期的农业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释名》中的"窭数"、"隆强"、"棳儒"等三个衍音联绵词的考释,提出了考释衍音联绵词的方法:通过字义或语源义的考释判断衍音联绵词,并初步确定其主要音节和衍生音节,然后再从音理上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1.
《奈何天》是李春平的一部反映官场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矛盾混合型,这类女性形象是作为男性主人公的对照而存在的;第二类是“贤”妻良母型,这类女性形象是隐蔽在男性主人公背后的;第三类是单纯无知型,这类女性形象具有悲剧性成分。通过对这三类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李春平的官场小说在展示男性主人公官场沉浮的同时,也试图揭示女性的生存处境与命运变迁。  相似文献   

12.
文章是作者与汤军合著的《朝阳岩石刻释文考证》一百五十篇之一,是对民国五年望云亭“何须大树”题榜所作的考释.《朝阳岩石刻释文考证》全书于2014年5月已完稿,待出版.民国五年望云亭“何须大树”题榜,尺幅宽大,又弯转于岩洞穹顶之内,采集破难.犹忆2010年,与诸生相携至朝阳岩,适逢望氏后人自湖北来,拜谒嗟叹久之,终莫奈何而去,今不知安在矣.  相似文献   

13.
《论语译注》一书是杨伯峻先生研究《论语》的经典之作,对于文中的词语,前贤已做了大量的考释工作,但白玉微瑕,仍然有部分词语的考释值得商榷。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撮其三篇,《八佾篇》"郁郁乎文哉"、《里仁篇》"观过,斯知仁矣"与《公冶长篇》"夫子之文章"、"不可得而闻也",等进行辩证考释,以求证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刘邦是司马迁在《鸿门宴》中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之一。为使学生掌握刘邦与项羽的性格特点,教材后面专门设计了一道分析题。在回答刘邦的性格特点时,湖南等五省编的“教参”将刘邦说成“多谋善断”、“虚心下问”。笔者不能苟同。司马迁忠于史实,调动文学手段,匠心独运将刘邦放在大军压境、与项羽争王、双方斗争激烈的关键时刻,三用“为之奈何”,展示刘邦的性格特点: 一用“为之奈何”,宴会前,项羽拥兵四十万,刘邦只有十万。尽管兵力对比悬殊,刘邦却暗藏野心,伺机与项羽争帝,却未料左司马曹无伤将他的野心密告于项羽,项羽大怒,立即号令三军  相似文献   

15.
汉籍外译在本质上从属于文化外交,从文化外交的角度考察汉籍外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我们以文化外交精神为切入点论证了国人从事汉籍外译的必要性与正当性,强调了汉籍外译的文化情报价值,并探讨了与文化外交相适应的翻译策略——流畅与突显。  相似文献   

16.
武威汉代医简字词考释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医简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了解目前学界对武威医简字词考释状况,可以将研究引向深入。文章在概述武威医简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些有争议的字词考释成果进行论述,并提出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7.
奈何姓万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日:"一字。"书二画,训日:"二字。"书三画,训日:"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日:"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而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  相似文献   

18.
柳永词《定风波》:“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无那”是什么意思呢?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的解释是“无那,无聊”。顾炎武《日知录》说“那”字是奈何的合  相似文献   

19.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代词是最具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成员之一,对其考释,可以使我们深入地了解文化传统,也可以研究词汇的历史演变。四川方言表"那么"的字型十分丰富,有"尒(尔)、尔馨宁馨如馨、能、恁么(么)、恁、那懑、那们、那么"等表示语音的书写形式,其来源,主要是从古汉语中继承来的。运用历史词汇学的观点以及考释本字的方法考释四川方言中表程度的代词"那么"的本字。  相似文献   

20.
夏译汉籍是西夏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文献不仅在西夏语文译释研究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还对汉文今本具有很高的校勘价值,可据以补充脱文、纠正误文等等。目前在大量夏译汉籍多已获得公布和解读的情况下,希望学界能够充分重视夏译汉籍的互勘、互证功用,并利用它们通过比较进行别错纠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