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打破国民党长期对中共施行的新闻封锁政策,改变红军长征真相难以展现于国内外新闻媒体的状况,同时为宣传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适应民众对中共领导的军队成为民族抗战重要力量的心理需求,中共在法国出版发行的<救国时报>积极报道、宣传红军长征,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红军长征的英勇事迹和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情形.这种报道和宣传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共的新闻封锁,扩大了红军及其领导人的影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以民族救亡为己任,有能力成为"抗日的先锋、救国的主力"的积极形象,进一步扩大了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为全民族抗战起了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延安时期中共在处于非执政地位的情况下,利用国际国内的有利形势,积极与美国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民间外交,使中共与美国的关系由民间交往逐渐上升到官方外交.这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共的长期封锁,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使国际社会对中共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加快了夺取全国政权的步伐,同时也大大开阔了中共的外交视野,为中共后来开展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民党奉行片面抗战路线,民众抗战热情有待提高为背景,中共将马克思主义动员理论与抗战实际结合,并以以往政治动员实践经验为基础,创造出动员儿童团的独特方式和技巧。政治动员下的儿童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慰问战士、支援前线等系列活动,显示作为民族一份子的少年儿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其行为对全民族抗战起到巨大激励作用。中共政治宣传和思想动员的努力,不仅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思想和群众要件,且稳步提高于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壮大了中共组织和军事力量,扩大了其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为战后领导人民争取民主与和平的政治前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中共在与多国多方的多元互动中逐渐成为影响战局、政局的重要力量,"他者"视野是理解中共抗战作用的重要维度。科学分析鉴别并正确合理使用国民党高层日记等相关资料,有助于加强中共党史研究的丰富性、完整性和说服力。国民党高层日记中不乏肯定中共抗战作用的描述,虽并非国民党对中共抗战认识的主导面,却显示了国民党高层那种不得不承认中共作用而又不敢公开表达的矛盾心理,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相似文献   

5.
抗战初期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组织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还开展了敌后游击战。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在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支持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组织发动沦陷区的民众抗日运动方面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共和沦陷区民众的支持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日之间的国力悬殊决定了国民党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政治动员才能抵御日本入侵。扩大政治参与是政治动员的有效途径,国民参政会正是其因应抗战局势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国民参政会的紧密合作使两党政治形象均得到积极提升;其后,由于国民党既无法满足各政治参与力量的愿景,又无法改变自身顽疾,使国民参政会在形塑国民党政治形象过程中的努力大打折扣,而中共在国民参政会提出的一系列诉求逐渐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其政治形象得到极大提升。国民参政会在国共两党形象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再次证明了在近代中国,执政者在面临权威与权力双重危机情况下进行变革的困局,也使中共革命胜利的意义更加彰显。  相似文献   

7.
《救国时报》大批量地使用新闻图片,较同期中共报纸引人注目。这些图片的主题丰富,运用合理,将新闻视觉与政治诉求巧妙地衔接了起来,这种表现形式有助于让读者更深刻更直观地感觉到救国的必要性、紧迫性;有利于扩大中共的影响,更有效地向海内外输出中共积极正面的形象;还能激励国人抗战的斗志,标立抗争必胜的信念。仔细考究《救国时报》的新闻图片后不难发现,内中女性形象的突显和乐观积极的主题选材蕴含了主创们高超的编辑技巧,其追求宣传效应最大化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受众广大的《救国时报》能充分利用新闻图片这种有效的传播方式,确属高明,而这也是早期中共报纸宣传史上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抗战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打败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竭尽全力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周恩来同志不顾个人安危,领导中共南方局战斗在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机智勇敢地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统战工作,为遏制分裂逆流,坚持团结抗战,扭转抗战危机局面,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9.
陕甘宁边区的民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创成和实施阶段。从红军长征开始到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中央始终给予民族关系以重视,目的是团结各族人民,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和日寇分化我国民族团结抗战的企图。其中实施的一些重要政策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自治等策略为中共以后的民族政策所沿袭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陕甘宁边区的民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创成和实施阶段。从红军长征开始到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中央始终给予民族关系以重视,目的是团结各族人民,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和日寇分化我国民族团结抗战的企图。其中实施的一些重要政策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自治等策略为中共以后的民族政策所沿袭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策动了百万国民党军起义(包括和平改编),大大缩短了解放战争的进程,甚至有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为解放战争的第三条路线。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共不仅在军事战场上采取了适宜的战略战术,而且宣传工作也体现了极高的艺术特色和时代魅力。主要表现在:宣传主体方面,依托健全的宣传组织机构,以严肃科学态度开展宣传工作;宣传内容方面,根据形势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宣传策略及方针,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宣传渠道和载体方面,以报刊、广播为主体,其他宣传形式为补充,辐射扩大自身影响;此外,宣传对象方面,通过树立榜样,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2.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文化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军民在同日伪军进行军事、经济等斗争的同时,还开展了激烈的对敌文化战,它大致经历了宣传动员、对敌政治攻势和群众性文化战三个阶段.参战主体从军队、专业剧社扩大为边区全体军民,宣传重点从动员群众、瓦解敌伪军逐渐发展为积蓄力量、准备战略反攻.并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它充分发挥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有效地弥补了边区物质方面的劣势,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力,既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也对解放战争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36年发生的西安事变,由于国民党封锁了消息,全国民众并不知情。范长江“冒险尝试”到达西安,与杨虎城、周恩来等人会面了解事变真相,并到延安与毛泽东等中共高层领导人见面,进一步了解中共的政治主张,通过《大公报》把事变真相告诉了全国人民,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迅速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抗战胜利前夜,中国两个主要的政党相继召开了各自的代表大会.1945年5月5日至23日,在国民党六大上蒋介石说:"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国外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达成我们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工作,向根据地妇女宣传中共政策,而妇救会的宣传动员工作在组织发动妇女积极参加抗战、服务抗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闻天不仅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也是杰出的宣传家。抗战时期,他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渠道地开展对外宣传,让国内外民众和政府了解中共的抗战策略,这对于重塑中共形象及在抗战的政治动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进而为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国民党、各民主党派共同组建“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一政治主张是中共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各种情况后提出的正确的政治主张,是中共废除一党专制、坚持多党合作、实行民主政治等一贯政治主张的反映。实际上,中共主张的“联合政府”也是一个由国民党领导的、各党派联合的、五权分离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取消了一党独裁,实行了民选的五权分离的“内阁制”,具有很强的新民主主义成分和因素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组织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还开展了敌后游击战.国民党组织的抗日游击战,在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支持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华日报》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机关党报 ,在抗日战争期间 ,贯彻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大力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 ,加强同国民党积极因素的联合 ,加强同世界新闻界的广泛联系 ,建立和扩大了新闻界的统一战线 ,坚定地站到了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沿 ,成为我党在国统区思想战线上的一面光辉旗帜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之间的合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于国共而言,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国民党确立了新三民主义的指导思想,完善了国民党党部组织体系,组建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队,提高了国民党的整体军事实力。与此同时,于中共而言,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展壮大了革命队伍,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争取到了部分革命领导权,为以后共产党独立开展革命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