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近年来随着"文化转向"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翻译批评理论,在世界翻译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女性主义融入于其译文之中。因而,本篇论文以祝庆英的《简·爱》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简·爱》原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简·爱》的译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9,(3):88-94
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自一八四七年问世,就被看作是英国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然而,作品中寓意深刻的用词、变幻复杂的句式、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巧妙紧凑的情节安排却也造成了翻译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自1935年《简·爱》首次被译为中文后,国内先后出现了数个译本,其中以祝庆英译《简·爱》和黄源深翻译的《简·爱》两个译本最为出色。本文比较了祝译本和黄译本在遣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及译本对原著的人物、环境、情节还原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风格对等的翻译原则,对分别由祝庆英和黄源深翻译的<简·爱>的两个中译本从风格转换方面做了较为系统详细的对比研究.在风格转换对比中,从对叙事性语言的再现和对对话语言的再现两个方面比较了两个译本.  相似文献   

4.
姚敏 《考试周刊》2007,(22):51-54
《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在国内有多个译本,且在语言表达和艺术风格上都各有千秋。本文以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由祝庆英翻译的译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由吴均燮翻译的译本为例,从语言的搭配、释义的选择和文化意义的差异三方面来对比评析两个译本语言剖析的准确性;以民谣、对话和场景描述为例来对其风格移植的贴切性来进行比较评析。人文版的文学性优于译文版。  相似文献   

5.
功能对等理论是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对现代翻译学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文章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以《菊与刀》两种不同汉译本为例,选取其中两个章节,分别剖析了两种译本是否符合功能对等理论,即译本是否形成了中英两种语言间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6.
孟蒙蒙 《海外英语》2022,(21):29-30+41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思路和活力。文章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分析宋兆霖译本《双城记》中的三类意象是否取得了功能对等。研究发现,宋兆霖译本在三种意象翻译中都达到了功能对等。当意象翻译达到词语对等、语义对等和语篇对等时,目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本中意象的含义。该文对《双城记》等经典小说的重译和研究,以及对意象和功能对等理论的案例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别从语义对等、风格对等和读者反映三个方面通过举例分析来逐一对杨宪益的《离骚》英译本和孙大雨的《离骚》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两位译者在《离骚》英译上各有千秋。杨译本更加注重韵律对等以及选词和全诗的氛围营造,而孙译本则更注重语义对等和读者反应。虽然孙译本也有对韵律的处理,但相比较而言,杨译本的韵律更加朗朗上口并且展现出诗的美感。从整体看来,两译本都大体实现了功能对等,但各自又都有不完美的地方,仍需继续完善。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这些问题,以达到精益求精。由此看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对翻译文本的分析和评价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其框架,对《背影》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所选取的译本为张培基和杨宪益的两个译本,将从词汇、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实现功能对等的方式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属于描述性翻译理论范畴,它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通过对图里理论的介绍以及其在《简·爱》三个中译本(李霁野、祝庆英、黄源深的译本)的比较分析中的应用,可以发现这三个中译本的产生都是受翻译规范控制的。不同的规范在不同的阶段影响着翻译,进而产生不同的译作。  相似文献   

10.
以美国翻译学者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对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李明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认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工作的进行具有有益的导向作用。两个译本各具特色,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本文旨在通过功能对等视角对《落花生》两个译本从两个角度来评析:词汇内涵意义以及语言风格上对比,旨在说明功能对等理论在散文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译本与原文之间需满足意义对等与风格对等以使译语受众的反应与原语受众的反应一致。英若诚的《茶馆》英译本以舞台演出为目的,故该译本需满足戏剧演出台本的风格要求。因此,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通过举例论证探讨了英若诚《茶馆》英译本如何实现与原作之间的口语性、人物性、动作性风格对等。  相似文献   

13.
张菊霞 《海外英语》2013,(21):205-206
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对中国古典文化及东方文明具有深刻影响力。自明清以来,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许多经典著作传至西方。苏格兰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孟子》英译本长期以来备受推崇,被奉为标准译本。《孟子》的其他一些译本也广受赞誉,比如赖发洛及刘殿爵译本。研究《孟子》英译本对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通过与赖译本与刘译本的比较,该文试图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研究《孟子》英译本,并阐述理雅各英译本如何在词汇,句法及风格三方面实现与源文本的对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奈达(Eugene 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托,探讨了David Hawkes和John Minford所译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称霍译本)中仆人名字的英译。研究表明:霍译本对曹雪芹、高鹗所著《红楼梦》中仆人名字英译大部分实现了功能对等,小部分没有实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5.
动态对等理论(也叫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第二阶段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奈达将功能对等划分为两个层次:“最低层次对等”和“最高层次对等”.《和合本圣经》和《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是两本特色鲜明的《圣经》中文译本.本文运用奈达提出的两个层次理论来分析对比《圣经》的这两部中文译本,分析各自的优缺点,进而得出对一般文本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张怡云  葛畅 《现代语文》2016,(4):152-154
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利用自然恰当的译语再现源语的风格和意义,力求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能获得相似或相同的阅读感受。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应确保源语和译语在内容、风格、韵律和形式等方面的对等,使译本读者能从中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蕴,也可以体验到诗歌形式美和韵律美,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大有益处。本文试图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将《陋室铭》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能让译本读者了解原诗意蕴且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阅读体验的译本。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研究了《简·爱》的语言特点,即从语言的宏观功能、概念功能、交际功能、语篇功能,用《简·爱》中的实例分析了其语言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18.
刘慈欣科幻作品《三体》系列小说是迄今为止最为畅销的中国科幻小说,译者刘宇昆通过精彩地道的翻译使其在海外大受欢迎。基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词汇、句法、篇章和文化四个层面对《三体》英译本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解读。研究发现,译者灵活地应用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使译本与原文达到了动态对等,《三体》小说的艺术魅力在新的异域文化空间下得到了再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翻译策略层面,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反讽语言的翻译问题。通过对不同译本的译例分析,试图找出在反讽语言的翻译过程中,如何传译出原文的反讽、幽默味道。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经历了重大的发展,衍生出众多流派。在语言学范式理论研究中,奈达是最著名的一位翻译理论家。受接受美学的影响,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后又发展为功能对等,即译文的读者应该和原文读者有相同的感受。论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从语音、文体、语义三个层面对曼斯菲尔德《园会》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来说明虽然绝对对等无法实现,但是在翻译中可以而且应该做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