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灯和元天亮是《带灯》小说两个主人公,作为小说叙事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出现。作家给主人公命名匠心独具。带灯对元天亮的痴迷和崇拜,实际上是已经有了自我觉醒意识的"带灯"对光明、温暖、公正的行政(社会)秩序的渴望,也是作家面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现实焦灼心理的形象折光。  相似文献   

2.
《带灯》是现实批判的力作,小说用一个个细小的事件展示了当下社会面临的问题,深刻批判了官场的黑暗与国民的劣根性。但批判中又饱含着作者奋斗的激情,混杂着贾平凹对社会、文学的理想与期望。本文通过分析《带灯》对现实问题的揭露、隐喻手法的运用以及带灯的形象分析等讨论《带灯》中的现实批判以及批判下的理想书写。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带灯》关注当下农村的种种困境,体现了作家直面农村现实的创作立场;同时,也是贾平凹学习汉代文学传统进行自我整理的一种实验。但是,由于作家创作方式和思想资源的原因,小说《带灯》对农村生活的叙述多于描写,对农村问题缺少深入的批判和理性的思考。这也是当前农村书写有待突破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先生的新作《带灯》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小说讲述了一个美丽的镇政府综合治理办公室女主任——带灯的故事。带灯沉浸在繁杂的工作和不幸的婚姻里,精神逐渐贫瘠,却在无意当中,养成了给小镇名人——元天亮写短信的习惯,并以此作为精神寄托。带灯向元天亮写手机短信倾诉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吐露内心情感的困惑,元天亮逐渐成为一个精神的符号,带灯在单向的付出和获得中不断向上地成长,试图借此在泥泞的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的救赎。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的《带灯》以乡镇女干部带灯为主人公,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当前中国农村的现状,堪称现实主义力作。典型理论自五四时期传入我国并经理论家的创造性转化,在文学领域得到广泛宣传。贾平凹的这部小说在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以及典型化的方法三个方面践行了叙事性作品中的典型性特质,并以此见证这部小说的生活魅力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在贾平凹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寓言性”是不可绕过的一个话题,寓言性也使其小说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与多重性解读.在其小说《带灯》中,隐喻式意象、破碎性世界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寓言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带灯》是近期文坛反响热烈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题材构成上对不和谐生态的描摹,显示了作品的矛盾趋于紧张而尖锐,凸显了作家思想的深度感。人物性格书写上,其表现领域更加宽泛。女性主义思想的增加,使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富于独特的艺术魅力。加之创作风格上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文体特征,小说的文学艺术价值十分明显。同时,也对"短信叙事"等创作特征做出了学理的评析和审慎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新作《带灯》是继《古炉》后暌违两年的"转身"之作。笔者试从主人公"带灯"命名的寓意入手,并从人物周边神秘叙事的驱散看到作者的意识形态考量,最后结合作品文本的俯视视角看出作者的政治浪漫想象以及精英叙述意识的渗入。  相似文献   

9.
《带灯》是贾平凹创作中较有现实感、也是少有的以女性作为主叙事对象的长篇小说。《带灯》所揭示的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路上的中国所滋生的诸多社会问题,而体制转型又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这里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带灯》延续着贾平凹式的泥土气息,以一个乡镇女干部的视角呈现出当下中国乡村的面貌,并将中国的现实问题投射到中国基层社会,在这一过程中,作家对社会的洞察显得较为真切和深刻。  相似文献   

10.
《带灯》是一部绝望和希望交织的小说,它全面展示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世界的当代困境,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乡村伦理的崩溃、对权力的极致追求和乡村暴力的升级。同时它又通过对带灯这个散发理想光芒、以善对人的基层乡镇干部的人物塑造,力图为解决当下乡村世界的困境探索一种新的出路,尽管这亦有可能只是一曲理想的挽歌。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的小说一直注重对故事中人物表演舞台的构建,为故事主题的抒写与人物的塑造提供广阔的叙事空间.《带灯》以樱镇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散发着人性的美又充满文艺气息的普通乡镇工作者,表现出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对公民意识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切忧虑.  相似文献   

12.
《商洛学院学报》2016,(5):39-45
葛浩文英译的《红高粱家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西方读者强烈的反响。他在忠实的原则下敢于大胆变通,译文既保留了原作品的神与韵,又易于西方读者理解与接受。《带灯》为贾平凹的新作,其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与影响性达到新的高度,其翻译研究有助于贾平凹作品更好地对外传播。《红高粱家族》与《带灯》两部作品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前者可以有效地指导后者的翻译。在《红高粱家族》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英译策略的指导下,《带灯》可主要采用直译、意译、编译与省译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四婶形象的复杂性就是《祝福》深刻性的表现.但是,在目前对《祝福》中四婶形象的解读中,四婶形象的复杂性是缺失的.四婶形象的复杂性体现在鲁迅赋予了她的自私与冷漠以合理性上,这种合理性的存在使《祝福》具有了复调特征,而复调特征背后包含了鲁迅对人性的深刻省察和对人的深切悲悯.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在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都有其浓厚的个性特征。她擅长使用"鸽子视角",从故事中抽身而出,俯瞰全景,又使人物形象呈现出群像特征。她在创作上吸取了茹志鹃的很多技巧,又勇于探索,自辟蹊径,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话剧《雷雨》中,鲁妈的人物形象较为复杂,她不仅是角色的颠覆者——鲁妈,也是逆来顺受和充满纯真与善良的鲁侍萍,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又有诸多不同,因此具有较高的表演难度.本文从鲁妈的人物介绍开始,展示了《雷雨》鲁妈人物形象中的几个主要特点,并且根据鲁妈人物形象的特点对于现存的鲁妈表演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通过如今鲁妈人物形象表演现状不足来制订了相应的改善策略,希望能够为提升鲁妈人物表演提供一个可行的借鉴方案.  相似文献   

16.
林黛玉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也是《红楼梦》众多女性形象中作者最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之一,这个形象贯穿着作者的理想。但是,在今天青年人的心目中,对林黛玉形象有许多误读,他们把全书数次多人提及的她的小性儿、多心、爱恼人,这些传统解读的基础和依据,作为对林黛玉形象的评价,造成了对林黛玉形象的误读。而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是我们理解《红楼梦》人物形象非常重要的参照。因此,笔者试图借助脂评了解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的实质,对林黛玉的个性进行重新解读,正解千古情痴林黛玉。  相似文献   

17.
《吴越春秋》创造了独特的人物形象体系,其人物可以分为三类:中心人物、辅助人物和过场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形成了一个具有系统联系和性格对照关系的形象整体,初步具有了长篇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林红玉本名隐喻其人如玉,她是除宝玉、黛玉、妙玉之外的另一块色泽艳丽的美玉,具有"玉性"特征。如同其他的以"玉"字命名的人物形象一样,她也有"高洁""诚信""智慧""忠义"等"玉德"之美,她是作者所同情、赞颂的下层丫头形象。作者以"玉"字为其命名应特别值得注意,对林红玉本名隐喻的索解似可以还原其人的本来面目,消除对她的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19.
一、古诗和现代散文的形象相似(一)古诗和散文人物形象的内在依据是作者的主观之"意"。文学作品习惯借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的三要素之中的人物和环境都与形象有关。古诗和散文中也有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但是与小说形象存在着明显的审美差异。其差异的根本来自于叙事文学和审美文学的差异。小说人物形象的内在依据是人物性格"这个内在依据,对于小说人物来说,就是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在他的长篇小说《带灯》中,通过樱镇这样一个基层山区乡镇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深入描写了当下中国乡村的政治生态环境,尤其是通过主人公带灯作为乡镇干部这样一个体制内维护者、帮忙者、修补者的悲剧,更进一步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同时,本文通过小说正文和后记的互文阅读方式,从不同侧面全面体会作者的人文态度,那种“温和的尖锐”和“机智的批判”方式,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力量与理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