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融合对整个媒介生态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该趋势的出现对当今的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顺应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去打造中国新型的新闻教育模式——媒体融合型新闻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市场的关系更为紧密,本文结合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闻专业探索性实践经验,对媒介融合视域下高职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规划、师资队伍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无疑为其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外部推动力。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中,实践和理论之间相互孤立的现象较为严重,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队伍普遍面临着知识结构更新和专业能力升级的任务。为应对媒介融合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新闻教育改革应走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之路。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专业能力培养理念必须突出前瞻性,突出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特色。大胆实施宽口径教育,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向交叉领域大胆拓展。  相似文献   

3.
试析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及新闻人才的培养面临转型.人才培养本身需要一定的周期.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有前瞻性,要把握媒体业态发展的趋势,改变以往新闻人才培养落后于新闻实践的被动局面.及早为媒介的进一步融合储备全能型的复合型的新闻人才.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形成层次性,形成对于数字媒体人才、专家型媒体人才以及全能型复合型媒体人才的梯度培养计划.以满足社会时新闻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媒介生态,"媒介融合"应运而生,传统意义的新闻生产从采集、制作、发布等传播流程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嬗变。传统媒介尤其是传统报业固有的运营模式遭受巨大冲击。在多元媒介的交叉融合中如何适应新形势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形成准确的新闻传播教育定位以及合理的发展规划,调整结构,保证质量,为新闻传播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社会媒体培养高质量的传媒人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手机、互联网等为终端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以传统媒体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格局。如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逐渐走上相互融合发展的道路,"报网互动"成为其主要传播形式。澎湃新闻在宣传策略、内容定位以及新媒体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作为传统媒体转型期的一个大胆尝试,澎湃新闻在备受瞩目的传播环境中自然也将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使得整个传媒行业产生巨大转变,媒介融合运营而生,并对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应对这一变革是现目前整个业内讨论的热点。本文主要从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角度,探讨高校应加强培养具有多媒体运用能力,宽口径,厚基础的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7.
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对地方高校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地方高校的新闻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与新闻实践相融合、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与国际社会相融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8.
随着媒介融合的趋进,我国传媒业对人才的要求面临着重大转型。这种转型既是知识转型.更是能力转型,这种转型将高校与业界紧密联系了起来。推进传媒人才转型,高校成教同样担负着重要任务。切实改革当前高校成教类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今天我们面临的重要而现实的课题。文章提出了在教学、课程、师资等方面进行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基于媒介功能和内容生产的功能主义媒介融合范式逐渐向以数字技术为元技术平台的转化,将不同维度上的媒介重新整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全球化的、涌动的"网络社会"。媒介融合理念的衍变需要改变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路径,基于此,拟从强化交叉学科培养模式、建立跨媒体实验平台、培养创业者型人才三个维度探析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路径。  相似文献   

10.
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专业新闻教育的时代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web2.0网络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新媒体的介入,新旧媒介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多,媒介融合被许多学者称为媒介的必然归宿.目前,专业新闻教育已经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媒介融合视域中专业新闻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这要求新闻从业者、新闻教育者在媒介生态转型下积极适应"大新闻、大传播"的时代要求,进一步加强媒介融合或者融合媒介.这是我国专业新闻教育的时代走向.  相似文献   

11.
由于现代网络的迅速崛起和不断发展,报纸、电视等也加入到了网络的队伍中,与媒介融合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各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也进行了教学改革。在新举措实施的过程中,专家们强调的是加大对媒介融合的本土化研究与开发。媒介融合对传统的传媒产生重大冲击,国际上,新闻传媒也在根据本国的情况积极进行变革。我国各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也及时地进行了师资队伍的优化,对教育目标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本课题针对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融合"的新趋势逐渐受到了高校新闻传播学以及传媒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在2014年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文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传媒行业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强全媒体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了高校促进自身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目标.在内外部环境的不...  相似文献   

13.
李红祥 《文教资料》2012,(4):145-146,149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的生产已不是由单一媒介单独作战的"作坊式"生产,而是跨媒介的融合生产。与此相适应,新闻记者也要从传统单一型记者变为全能型记者,由单纯的信息生产者转变为知识的生产与管理者。这就要求新闻教育必须整合课程设置,融合教学体系,革新教学方法,适应媒介生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事实,如何进行媒介融合教育已经成为新闻教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但是,当前国内的媒介融合教育存在着专业设置模块分割化严重、实验条件落后、媒介融合师资力量紧缺的情况。要迎接客观环境的挑战,就得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叶娟  邱智伟  胡兵 《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0):82-84,89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传媒迎来媒介融合时代。在考察和研究当前国内外主要大学的传媒实验室建设方式基础上,归纳出了两种主要建设模式——理念指导型和产学研导向型,并分析得出新闻传播类学院迫切需要建设多元化传媒实验室,坚持新闻传播经典理论与新知识、新技术相结合,坚持实施媒介融合教育。最后结合案例从传媒实验室的建设方式、功能应用、课程建设和开放管理四个方面的多元化建设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16,(3):106-109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人才培养要从跨媒体、跨知识、跨文化等方面出发,培育熟悉全媒体业务技能、知识结构多元、思维多元的全能型、复合型新闻人才。为此,需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人才培养目标,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建设媒介融合型师资队伍,完善校内外媒介融合教学实践平台,走一条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整个媒介行业的运行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各类媒体逐渐开始放弃单一的自主发展转而寻求与其他不同类型媒介的交流合作,形成媒介融合的态势。然而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要能够指导实践,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旧的新闻理论教育在面对新的媒介格局变化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及师资与管理人员等的诸多不适应,使新闻教育与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之间相互脱节,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现行新闻教育的改革,期望能够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型新闻人才,期望通过对新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如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技能培训以及培养新型师资等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新闻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媒介融合涵义及发展趋势的剖析,结合以美国密苏里大学为代表的世界老牌新闻传播名校以及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新闻学名校针对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战略性调整的经验,剖析了目前陕西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提出了陕西新闻传播教育进行改革的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传统教育模式下按不同类别媒体形态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只懂得一种媒体的传播方式,难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多媒体需求。而未来的传媒产业,需要的是懂得不同媒介的传播手段、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打破媒体界限,努力加强跨媒体传播技能的训练,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院校传媒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中国高等院校的新闻教育必须与国际接轨,整合教育资源、改革课程体系,加快培养拥有国际化视野、多媒体技能的全能型人才,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传媒产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时期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面临新挑战、新机遇、新期待。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坚持将国家进步、社会需求、传媒变革及自身优势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以"两重"和"双跨"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蕴含新时期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重构应着力处理好的三种主要关系:即专业能力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关系、技术训练与价值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