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从两方面寻找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女主角皮克拉·布莱得拉夫最终崩溃灭亡的原因:个人身份的角度和整个团区的影响。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不仅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而且将会影响到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族群。  相似文献   

2.
黄盛 《文教资料》2014,(16):36-37
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刻画了三个不同的母亲形象,分别代表了受压迫的女性、反抗的女勇士及双性同体的理想女性,表达了对受压迫女性的同情、对理想的两性关系模式的向往和对父权制度的控诉。本试从母亲形象分析汤亭亭的女性主义写作。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汤婷婷的《女勇士》向世人塑造了文化内涵丰富的勇士形象:理想中勇敢的武士、家族中觉醒的斗士、社会中自我超越的勇士.勇士们的成长过程,也是异质文化从冲突、对抗到对话、融合的过程,激励着世界上少数族裔人群的成长.对勇士形象进行文化性解读,揭示作家对不同文化和谐相处路径的思考,对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具有...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深切关注着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和身份危机。在黑人女性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该文对莫里森的首部小说《最蓝的眼睛》进行了解读,并指出处于白人世界边缘状态的黑人女性一直以来受到种族、性别和阶级的多重压迫,尽管她们努力地去迎合着白人的种种价值观,却始终被白人蔑视和忽略,从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金丹 《海外英语》2015,(6):161-162
论文从两方面寻找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女主角皮克拉·布莱得拉夫最终崩溃灭亡的原因:个人身份的角度和整个团区的影响。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不仅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而且将会影响到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族群。  相似文献   

6.
《最蓝的眼睛》透视出的"他者"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为研究范本,分析了后殖民语境下的黑人书写主题与核心内容,揭示出黑人种族主义的内化所产生的自我憎恨和自我否定;黑人在白人主流社会中事实上的无名与无形最终使他们沦为身份认同困境中的"他者".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在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塑造了形象鲜明又截然不同的波莉和赛丝两位黑人女性,并不乏对其婚恋生活的叙述和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本论文旨在通过比较波莉和赛丝二者的爱情关系,分析黑人妇女在爱情中追寻"自我"的过程,并讨论黑人女性应如何在婚恋中建立"主体"的身份。  相似文献   

8.
在后殖民主义女性批评的语境中,解读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其作品《女勇士》中对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归属与建构问题的思考,认为华裔女性被以男性、白人为中心的主流社会双重边缘化。对于男权制的压抑,作者试图通过女性的经济独立和“双性同体”等寻求突破,但终归于失败;对于美国白人主流社会的压抑,通过文化融合,作者已经寻找到了突破之路。  相似文献   

9.
莫里森是第一位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著名女作家,黑人女性的生存情况与身份困境是其作品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觉中,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体现了阶级、文化、性别、种族等多重压迫使黑人女性边缘化,尽管她们不断调适,但始终无法融入社会,从而迷失了身份,扭曲了灵魂,最终促使她们走向觉醒。  相似文献   

10.
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重新解读莎士比亚的《奥赛罗》,认为该剧通过对摩尔人奥赛罗在白人世界里追求身份认同注定失败的叙述,以及从中透露出来的种族和异教歧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西方种族主义者的殖民叙事偏见。  相似文献   

11.
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中,黑人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丧失了应有的权力,但是,在白人霸权文化的统治权力中,存在着众多的抵抗点,即黑人的反抗。《最蓝的眼睛》中的麦克蒂尔夫人便是一位白人霸权的反抗者,她凭借自身的意志,完美融合了黑人的双重自我,捍卫了施行母爱,传承文化的权力,成为黑人应有权力的完美阐释者。  相似文献   

12.
通过小说的空间叙事,人们可以了解人物的背景、内心活动与社会意义。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进一步诠释了多维空间主要包含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等。在等级鲜明的社会空间里,黑人女性的身份尴尬低下;在白人主导文化空间里,黑人女性的心灵伤痕累累、扭曲变态;在居住条件恶劣的生存空间中,黑人女性的生活彷徨无助、贫困潦倒。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潮的巨大冲击。对此最为敏感、最先做出反应的是知识分子阶层。王蒙带着对时代的洞察力,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他笔下的倪吾诚是跨文化语境下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有着明显的身份焦虑感。在现代性的文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碰撞、世俗精神与文人情怀的冲突以及"他者"目光的干扰造成了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4.
托妮·莫里森在文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她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小说创作不仅旨在继承传统的遗产而且力图开拓新领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从盖茨的喻指理论中意象的喻指入手,分析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母爱意象在非裔美国黑人语境下的重复与改写.母爱喻指意象的使用在莫里森的小说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有着强大的召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通过对月兰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一名地道的中国女性在美国面临种族、文化的双重困境,展现出来的脆弱的精神世界,以及个体精神焦虑带来的恶果。焦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精神分析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共同施压下,主体心理人格方面的矛盾得不到平衡,焦虑最终就会导致精神分裂。  相似文献   

16.
《女勇士》是当代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出世之作。作为中国第一代移民的后辈,汤亭亭在两种文化的边缘地带徘徊。民族和文化的双重性为其写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该作中,汤亭亭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塑与再现,生动描绘了一个家族在过去和现在、中国和美国两个时空中的生存图卷。不仅折射出了作者身处异域的迷惘与挣扎,而且反映出华裔美国人在重塑文化身份历程中的艰辛与困苦。本文以文化记忆理论为依托,并从记忆的三个维度出发,开启女主人公的自我塑造之旅,论证了记忆重构、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文化记忆在华裔重获归属感与认同感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克劳迪娅讲述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故事。佩科拉想拥有一双像白人女孩一样的蓝色眼睛,这表明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冲击,黑人文化一直在白人文化的泥潭里挣扎。白人文化的霸权对黑人文化的影响导致了黑人内化的种族主义、自我憎恨、同族的暴力及自我身份的困惑。然而,莫里森在小说中向黑人提供了摆脱困惑的答案,那就是只有保持黑人自身的民族身份和自身文化才能将黑人带到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的正确道路上。就像小说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蓝色代表黑人的传统音乐布鲁斯蓝调,眼睛(eyes)则代表我(I)。莫里森是在告诉黑人保持自身独特性和民族身份的重要性。这对受白人文化深度影响和破坏下的黑人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科拉对蓝眼睛的畸形渴望.托妮·莫里森用她那锐利而又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揭示了白人强势文化对黑人心灵的侵蚀,以及遭受种族和性别歧视加之非洲传统文化及其特殊的青春期文化三重压迫的黑人女性一味追求白人文化价值观而产生心灵扭曲、人格分裂.酿成人生悲剧的事实,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广大黑人唯有保持自己文化传统.才能抵御白人文化霸权,才能建立自信自尊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9.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汤婷婷的《女勇士》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部小说。“鬼”作为最为常见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大量出现在这部小说之中。从文化符码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可以发现“鬼”作为中国文化符号具有多重能指。它既是汤婷婷等少数作家为获得读者市场而采取的写作策略,也是作者的中国想象的诗意化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寄托了华裔族群对中美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诉求。同时,通过对“鬼”意象的分析,有利于消除少数批评家关于汤婷婷等华裔作家“歪曲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  相似文献   

20.
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她的处女作《女勇士》改写了花木兰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位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描述的花木兰的形象。本文将通过比较和分析《女勇士》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从而探讨汤亭亭的作品所传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