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马克思主义运动先驱、党团组织创始人王右木以课堂为传播阵地,开启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以社团为传播平台,增进了进步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以刊物为传播载体,唤起了人民对"改革社会的正确途径"的道路认同;以革命活动为传播场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在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传播路径从课堂传播、社团传播、刊物传播到革命活动传播的演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的传播过程中,传播方式从认知逻辑到实践逻辑的转化。传播效果从情感认同、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到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中具体运用的升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的传播过程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从思想启蒙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实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张秀熟与王右木都是出生在绵阳市境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革命活动对四川历史的进程发生了深远影响.王右木第一个在四川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党团组织,开拓工人  相似文献   

3.
四川赴法勘工俭学生人数居全国之冠,他们在留法勘工俭学实践中完成了由无政府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转变,为旅欧党团组织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和思想基础;他们还积极参加和领导旅欧党团组织旨在提高党团员政治理论素养的内部训练工作、与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以及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斗争,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4.
从1920年代初开始,中共党团组织在巴蜀大地逐步建立,革命火种悄然播下。在此过程中,革命先行者们为传播进步理念与夯实革命根基做出了重大贡献。王右木就是其中的一个灵魂人物。以他为核心,部分川内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聚合起来,组会、办刊与建团,乃至其后建党,革命的历史进程循序展开。有号召力的核心人物所建构的团体,对于当地进步知识青年等潜在的组织资源,通常能起到较大的"虹吸"效应与聚拢作用。民主革命早期,四川地区以王右木为中心的党团组织建设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新时期的党建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理论先导。20世纪初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艰难探索中实现了从"师资"向"师俄"的范式转化,逐渐聚焦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研究主要体现为四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多元性引入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性承接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整体性重构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研究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大众化宣传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式解读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中国化探索的结合。这四个结合共同构筑了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立体图景,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干部队伍、理论基础、群众力量和实践基础,推进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与中国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蒲生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1):29-32,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四川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校极少数师生参与"法轮功"的问题,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思想文化阵地,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的管理教育,必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团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告诫全党"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回望党史百年,在建党初期那段开天辟地、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里,留有许多江苏高校师生的红色印迹.文章从江苏高校师生经受五四运动暴风雨的洗礼、革命先驱秘密传播马克思主义、南京成为党团组织活动的重镇三个方面加以描述和总结.通过透视江苏高校师生在建党初期的思想启蒙之言、革命实践之功与忠诚信仰之德,呈现出革命先辈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息息相关,并呈现出互动理路.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仅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而且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所传播和接受的始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为中国共产党科学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赋能;另一方面,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内容"由薄到厚"、传播的...  相似文献   

10.
微博带来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技术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等多层面的变革,给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实践,分析了微博时代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若干理论问题,并就高校利用微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日前,由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经典著作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论坛在中共中央编译局召开。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魏海生,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利群,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与马克思主义传播领域的3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会议,并就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载体和路径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方面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高校实践的过程中随着学生学习内容、生活环境的改变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文章通过在学生中的调研和了解,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思考如何通过党团组织建设、网络等新媒体运用,结合学生成长诉求设计专题活动等渠道,对青年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科学引导其思想成长,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3.
建党初期党团组织除了创办中央机关刊物之外,还创办了地方性的政论刊物,以推动地方革命运动的发展。《西安评论》作为地方团组织刊物的代表,在编辑、排印方面比较注重栏目改进及纸张改善;在内容上致力于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组织和动员陕西人民进行革命;在发行、传播上凭借党团组织的力量,建立分布广泛的发行站或代派处,扩大了发行数量和传播范围。《西安评论》与党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和其他地方性政论刊物一道,共同组成了建党早期的舆论阵地,推动了早期党团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4.
"留学四川"已成为四川国际化教育、文化对外传播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对来川留学生的培养以"汉语+中华优秀文化"模式进行教学试点,探索了当今国际化教育背景下对来华留学生培养的有效策略与途径,提出了高职留学生"汉语+"培养模式构架图,总结了将IBDP语言课程的国际化教学理念融入巴蜀特色文化体验主题教学的探索性实践,以期抛砖引玉,为国际教育、高校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中外文化传播与交流、打造"留学四川"品牌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是"化大众"。微电影以其自身传播优势,成为现代社会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桥与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传播空间的拓展、传播效率的增强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之质量提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日益成熟,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不仅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而且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爱国运动时期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上舞台,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及共产国际和苏俄政府对中国的帮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及团体的出现、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大量翻译和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形成,有力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是一代又一代先进中国人努力探索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网络社会已经来临,马克思主义舆论传播如何在网络社会中占领互联网的传播阵地,聚合马克思主义新旧受众群体,以达到深入人心的舆论传播效果,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文章在分析网络社会马克思主义舆论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网络社会马克思主义舆论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加强网络社会马克思主义舆论传播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组成学校教育的系统工程。德育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党团组织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它在学校整体教育中居主导和先行的地位。德育的途径有:课堂教育、党团组织教育、课余活动、社会实践等。那么,是否通过这些德育途径,实施这些德育内容后,就产生了德育效果呢?在现实过  相似文献   

19.
谭平山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尤其是广东的传播。他领导广东早期工人运动,创建广东党、团组织,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他提出一系列关于农民问题的主张,是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思考探索中国农民问题的共产党人。这些理论与实践探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前提准备、实践经验和理论积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逻辑。基于跨学科视角,融合传播学等研究方法,从传播的主客体、媒介、过程和内容等方面,可以更全面而立体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际,中国传统文化在起阻碍作用的同时又提供了传播土壤;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选择与诠释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惰性和内容也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