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张继升 《山东教育》2004,(32):52-53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西方,用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内心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自、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方法为主要特征,在上世纪20-30年代的英、法、美等国形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40年代后,纯粹的意识流小说已不复存在,但意识流小说所锤炼的各种技巧,对后来的诸多文学流派部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晶 《现代语文》2007,(7):78-80
作为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伍尔夫一生都在探讨小说的创作技巧,她的理论与实践使意识流小说进一步充实与定位。本文以她早期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为文本,通过分析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之后十几分钟内流动的真实的内心纪录,阐述其独特的艺术构思与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4.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tf,1882-1941)是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女作家和文学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若干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文艺随笔、书信和日记。作品种类多样,涉及内容广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和《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是女权主义的先驱人物,所以妇女问题是她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但在其小说中,除这一主题外,还充满了不断的形式探索和实验,努力将其对生命的意义、生与死、和谐与混乱的种种思考与多样的形式表达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这部短篇小说一直受到学术界的热议和探讨,可以堪称为意识流小说的典范。文章基于语言象似性表征层面对小说文本展开细致分析,揭示这部小说的主要意识流文体特征,即内心独白、时间蒙太奇以及视角转换,力求以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小说读者开启《墙上的斑点》的一段意识流之旅。  相似文献   

6.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形式不一结构不同,反映了伍尔夫对新的文学表现手法的不断探索,其中《墙上的斑点》是作者最为突出的一篇意识流小说。分析《墙上的斑点》的叙事结构以及文本对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建构,以期对伍尔夫的叙事方式和写作手法、创作思想和文学主张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是一篇实践了作者描绘内在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这篇看似无序可循的作品并非只是作者毫无目的的思绪飞扬,其中也隐含着深刻的思想。本文即从文章结构的分析着手,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8.
伍尔芙《墙上的斑点》作为一部意识流作品,以固定内聚焦的叙事视角充分展出人物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过程和内心体验,使小说从过去客观的叙述转化成主观的呈现,也显示出作者对小说的形态、结构、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创新,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代文学对于习惯于追求情节与典型人物的中国人来说,很难阅读,而高中生就更难阅读了。《墙上的斑点》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墙上的斑点》一文的教学关键我认为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意识流这种文学流派的特点,挖掘作者所赋予的深层意蕴,不必过分纠缠于表面显得零散、杂揉的文字语句。  相似文献   

10.
《墙上的斑点》是英旧现代名女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大的一篇意识流小说,它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没有结局,作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它以纯正的意汉流风格享誉世界坛,征服了读,征服了世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中所选的现代主义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一篇在语文课本中不多见的较新颖的阅读课文:一方面,它的出现给接触过大量中西传统小说课文的高中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另一方面,它也给已习惯于按传统经典阅读和分析方法去解读小说的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如果我们固守陈规地遵循传统现实主义或古典小说的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必然会让学生坠人解读的“深山迷雾”当中不知其所云。因此笔者认为不妨以背景式读解的方法,先从作家的背景、创作情况入手,同时在文学思潮的介绍当中来宏观地让学生认识现代主义作品的思想核心和创作特点,以更好地启发教学。  相似文献   

12.
进入了新的世纪,中学语文教材也终于有了新的面貌.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现代文学作品,是非常有利于培养中学生文学鉴赏力的举措.这些作品的入选,可以让中学生通过对具体文本的阅读体验到小说艺术的多样性,以便较全面地认识世界文学的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摆脱对小说叙事的单一审美认识,不会再把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情节模式当做小说的惟一形态,而是去重新认识小说叙事艺术的美感.本文试图通过对<墙上的斑点>的解析,来认知"意识流小说"这一样式.  相似文献   

13.
墙上的斑点     
伸懒腰的瞬间,我猛然看到头顶的白墙上有块斑点,对,没错,灯座旁边的。这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女作家和文学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若干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文艺随笔、书信和日记。  相似文献   

15.
《墙上的斑点》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后.却未能给读者留下重新梳理的清晰线索,或者说它给读者留下诸多强烈印象中,最深刻的则是它迷宫一般的讲述过程和令人难以琢磨的人生冥想。因而好多读者要么因过程的难以梳理而否认过程背后的人生思索,要么因看不到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索而认定小说的全过程是毫无意义的意识流动。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叙事艺术上超越传统的创新为20世纪的小说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她独特的创作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逻辑严谨、考虑周密的叙事技巧。创作于1917年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其实凝聚了她在聚焦视点、叙事距离、叙事中的标志性过渡、叙事分层、叙事声音等叙事技巧方面的深刻造诣。  相似文献   

17.
意识流小说是现代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文学体裁之一。意识流叙述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叉穿插,颠来倒去。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其采用的意识流技巧而闻名。本文介绍了意识流的基本特点并分析了该小说采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入英国现代作家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是颇有见识的。这篇小说长短适度,文体典型,信息密集,是一篇难得的语文佳作。惟教材中设计的练习题侧重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意识流小说的技巧,教参中对此作品的分析介绍也选取这一角度,《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2年9期刊登的《〈墙上的斑点〉解析与教学》一文同样遵循教材教参的思路,我认为这有失偏颇。伍尔夫绝不是为意识流而意识流的,她有深邃的思想寄托,因此理解这篇小说的重点应该是主题意蕴,这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在此,我尝试分析小说的主题意蕴,并就教…  相似文献   

19.
模糊理论自1965年产生以来便逐渐被运用于文学理论与批评,解释文学中长期而广泛存在的思维与语言的模糊现象,有其独到之处。无论是与中国文学中的风骨、神韵、格调、境界、意象、意境诸说,还是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象征、表现、无意识、非理性、语义学等等都存在理论精神上的相通契合之处。而用它来审视先于它产生并风靡西方的意识流小说,也会在新的高度得到新的沟通、整合。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其新颖的创作手法受到了广泛的评论关注。本文从先锋试验性的三个方面,即内在无情节性,文本形式的综合化,以及由两种时间构筑的网状结构对小说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