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15年,余秀华的诗歌在我国诗坛引起强烈的反响,尤其是余秀华身体残缺,再加上她农村妇女的身份,自然而然的让其有了"乡土诗人"、"脑瘫诗人"的标签,但是若能够细细的品读余秀华的诗歌,我们便能够发现她的诗歌中具有着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情感。本文便选取了余秀华诗集中的一些诗歌,以此为例,对余秀华诗歌中的感情色彩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农民女诗人余秀华的诗歌,在诗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余秀华的乡村经历传达了一种苦涩的心态和诗意的温暖。她对生活的观察充满了妇女或母性的丰满,柔软的气质;她的大部分写作愿望都是对婚姻,个人情感和生活范围的热爱,她能够写出女性的欲望是直接的,浪漫和纯洁的。她的诗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是阴郁的,也是明亮的;是愤怒的,又是温婉的。本文主要探讨余秀华部分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力求走进其真实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余秀华诗歌中最核心的三个意象是"白""秋"与"爱"。通过文本细读,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三个核心意象的分析,让读者走进余秀华的诗歌世界,发现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余秀华诗歌之所以能够在当代诗坛脱颖而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其诗作中自觉涌动着的现代主义质素。本文主要通过对余秀华诗歌中痛苦与希望交织的悖论语言、一首诗力图抵达一个小剧场运动的张力与深度、对"自为"存在的向往与追求等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为当代的诗歌研究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余秀华是1970年代出生的荆门最优秀诗人,也是在“民间”有着广泛影响并逐步走向全国的诗人。她的诗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是阴郁的,也是明亮的;是愤怒的,又是温婉的。这里主要探讨她的诗歌与传统的关系,尤其是与《诗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力’就是指诗歌意义的外延款广度和内涵深浅度。从英美新批评的"张力"论出发,分析余秀华诗歌《我爱你》中由比喻形成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7.
2这年头,一个诗人写不出痛感,我认为是不道德的。“喜欢余秀华的诗,因为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因为也曾不管不顾,也曾痛彻心扉,也被世俗抓住头发往墙上磕。更重要的是,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相似文献   

8.
余秀华作为新时期底层写作的代表诗人,擅于运用与其生活境遇相互隐喻的民间书写姿态,陶铸其特异灵动的诗歌世界,并形成了当下不容忽视的文化热点现象。通过分析其诗歌的创作立场与创作风格,一方面,藉此管窥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与审美追求;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引发对当下底层诗歌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作品信息     
正《收获》发表余秀华自传体小说《且在人间》诗人余秀华的自传体小说《且在人间》发表于《收获》2018年第2期,受到文学界及读者广泛关注。这篇自传体小说描述了生活在农村且患有"脑瘫"的女性周玉,是一个被几乎所有人漠视,被整个社会抛弃的人。但身体的禁闭,不妨碍她精神的自我完善,她希望别人把她当成一个普通人来看,而不是带着怜悯或不屑。某电视台的男主持阿卡是她崇拜和渴望的对象,但阿卡对她的怜悯,给周玉带来强烈的不平等感;  相似文献   

10.
余秀华和她的诗,作为"现象级"的文学热点,已经持续数年。除了独特的诗风本身,最受关注的,仍然是她身上农妇、残疾人、诗人的三重身份。本文且反其道而行之,暂且避开作者本身,忽视她早已被外界定义的种种身份,直接从她的作品入手,在诗句中去寻找出作者自己对自我身份的定义:"精神流亡者"和"大地之子"。  相似文献   

11.
<正>用名词修饰名词,美都显得真实诗人余光中晚年时曾说,他想要写用动词和名词组成的诗歌,尽置少用形容词来做修饰。为什么要少用形容词呢?大体是因为诗歌这门极讲究凝练的语言艺术,惜字如金,要竭力避免过度修饰的笔墨,正所谓"辞达则止,不贵多言。"有没有这样类型的诗歌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余秀华这首名作《我爱你》: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相似文献   

12.
《华西都市报》消息,自从在网上开始受到高度关注,湖北患脑瘫的农民诗人余秀华的诗集,也成为一些出版社重点盯的"香饽饽"。前不久,由两家出版社整理出版的余秀华两本单行本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和《摇摇晃晃的人间》,已经在网上开始预售。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陈新文,此前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他们社出版的余秀华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首印量至少10000册。另一家出版社广西师大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余秀华的诗集超过我们日常对当代诗集的首印量。我们社日常首印量是一万册。我预计这本书销量估计能达到几万,应该会加印。"  相似文献   

13.
析林徽因诗歌中的建筑性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也是诗人,她在建筑事业和诗歌创作中都融入了对艺术美的独特追求。文章从林徽因的建筑性灵角度切入,通过建筑主张与诗歌蔓学的交融、建筑意象与诗歌情感的交融、建筑造诣与诗歌原理的交融,对她的诗歌进行审美欣赏。  相似文献   

14.
革人儿是西北大地上一位满族女诗人.在她的诗歌创作中,她始终坚守着诗歌的诗性之魂,恪守着诗歌的抒情本质,执着于一种"基本的东西"--人性的真、善、美,人类的爱与信仰.娴熟精炼、自然含蓄的表达使草人儿的诗歌与众不同.在她的诗歌中,可以洞悉到她的怡然、达观、从容、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与众不同的气质品位.  相似文献   

15.
<正>【导语】和农民诗人余秀华一样,2017年4月,在北京做育儿嫂的湖北44岁农妇范雨素,因为自传小说《我是范雨素》一夜成名。一夜之间,上亿人不仅集体打开《我是范雨素》,甚至都急于打开所有与范雨素这个人相关的一切,急于看个究竟。两家出版社连夜约请出书,媒体围追堵截采访她本人和家人。赞美质疑,同声喧哗。有文化人认定她文字平平,不过因为苦难而获激赏,  相似文献   

16.
郭宏 《海外英语》2011,(12):295-296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诗歌的限制,特别是摆脱了五步抑扬格束缚,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诗歌写作方式—半韵,或无韵脚,用破折号代替逗号。因此,人们称她为"美国现代主义诗歌之母"。该文从色彩和触觉角度出发,评析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主要采用"白与黑"、"动与静"相结合的方法对死亡、意象、自然三大块主题诗歌的进行剖析,体现她诗歌的独特表现形式和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7.
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的陌生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爱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歌,探讨她的死亡诗歌主题与创作手法的陌生化效应。在狄金森看来,永恒可以通过诗歌的艺术美实现,而她的艺术美也超前体现了现代文学中的解构主义、陌生化效应的应用,从而帮助她实现了对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月派的一员,林徽因的诗歌显示出独特的诗美,建筑与美术方面的修养融入了她的诗歌世界,影响着她对诗歌意象的构建方式,"悬挂"是诗歌的中心词,蕴藏了作者的哲理情思。  相似文献   

19.
王君玲 《文教资料》2015,(2):17-18,27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勇士,她的大胆创新和现代性诗歌风格赢得世界各地读者的青睐。狄金森"超前性"的最重要一方面,在于狄金森对爱情、痛苦、死亡与其他类似主题的执著,在于其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强烈自我否定。狄金森智慧的深度、思想的力量都以自我否定这一独特方式承载在她的诗歌中,深入她的诗歌内部,这是读者接近狄金森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的皎皎者,也是历代文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叶嘉莹先生运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鉴赏方法去领略诗歌魅力,同时,她又运用“兴发感动”的理论从另一方面去诠释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意蕴。她的诗歌理论通俗易懂,这与她运用浅显质朴的语言是分不开的,由此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