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选取《哈姆雷特》作为解读文本,从女性主义和权利说的角度分析了奥菲利亚疯癫的原因和疯癫中的反抗。男权社会通过内在的精神暴力统治,对女性内化男权和外在的对女性身体的束缚和暴力奴役女性,将女性逼至疯癫或使其被疯癫化;而女性通过表达自我在精神层面反抗,也通过自杀等手段从摆脱男性的外在暴力束缚。  相似文献   

2.
美国非裔作家托尼·莫里森在表现非裔种族与性别问题、权力与欲望关系时将食物意象运用得淋漓尽致。她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中主人翁黑人女孩佩科拉疯癫过程充满丰富又颇有象征意义的食物意象。这些交织着欲望与权力的食物话语揭示了非裔女性在父权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压迫下"自我"严重扭曲异化的现状以及非裔女性长久压抑的欲望。  相似文献   

3.
《李尔王》剧中的乞丐式疯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疯癫意象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上最独特的文化向度,乞丐式疯癫更是与当时社会的疯人院和“可怜的汤姆”形象紧密联系的疯癫文化符号之一。《李尔王》中爱德伽伪装成“可怜的汤姆”逃避“猎人”的追捕最终成为正义主持者的情节,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通过乞丐式疯癫这种独特的疯癫样态,借助疯子之喉舌来寻求理性和真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使疯癫和理性达到了悖论式的对话和内在统一。乞丐式疯癫的审美是文艺复兴时期疯癫美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从疯癫本身所折射出的生命意义来分析小说<堂吉诃德>所喻示的审判力量.堂吉诃德的疯癫直接标举着心灵本真的动机,而桑丘·潘沙的疯癫却显示了外在秩序与生命自由的对立以及自我心灵的信仰执著.两者共同显示了疯癫"自由而为"的特性和生命自我原初的自由、快乐和幸福.  相似文献   

5.
通过福柯描述“疯癫”人自我体验自由的疯癫历史的过程为出发点,揭示了疯癫人对自由的诉求以及生命本真的追逐,进而阐述了福柯依托本我与社会抗争的真实写照,得出疯癫在理性的驱逐下最终失声乃至边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疯癫"视为西方文学史中一个文化表征,对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中的"疯癫"意象进行分析。从梳理悲剧的表现入手,后由"悲剧性""死亡结局"和"反讽"三个角度阐释了该作中"疯癫"的特征,而这些指向了文艺复兴时代"疯癫"的终极地位。真正的崇高和真理体现在被人们所嘲笑的愚昧和疯癫之中。作家通过非理性的"疯癫"来表达他们对社会黑暗、腐朽和堕落的控诉,在文明曙光初现的时代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福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疯癫"文学形象的有关论述和A.C布莱德雷对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实质的理解,审视了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里面的疯癫人物形象,探讨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人物疯癫形象的种种起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疯癫主题取代死亡主题并不标志着一种断裂,而是标志着忧虑的内在转向。莎士比亚对疯癫意象的情有独钟和生动刻画也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疯癫独特的审美观和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眼睛"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尔夫·艾里森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采用了大量的眼睛意象并赋予其不同的象征意义,从而生动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他眼中超越现实和虚幻的外在物质世界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菅家文草·后集》中月意象的变化发展,揭示出菅原在继承传统上的新发展,以及月所体现出的菅原思想的变化。“月”从传统的时间意象到自然的审美意象,再到“意”“象”化合的情感意象逐步深入发展,但随着诗人情感的极端化,月意象又从情感寄托物回归到了其初始的自然意象。“一轮明月,几多情怀”,菅原把外在的语言表现与内在的情感思想有机结合,使诗文成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开拓了与既往作品截然不同的崭新的诗歌境界。  相似文献   

10.
《耻辱》是拉什迪早期作品之一。小说中,比尔吉斯(Bilquis)的疯癫几乎贯穿全书,是小说的重要线索之一。本文尝试用福柯的疯癫理论对小说中比尔吉斯的疯癫进行分析,以此来揭示拉什迪对伊斯兰教文明的批判和他的后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1.
平原 《文教资料》2020,(7):43-44,68
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用考古学研究方法追溯疯癫和理性的历史.从“愚人船”到精神病医院,福柯将中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的疯癫史,用纪实方式展示给读者.看似是一部历史学著作,但包含深层的对于人性、道德和伦理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道德?什么是本质意义上的理性?所谓的疯癫(非理性),最后真的能够从人类文明社会中彻底消除吗?福柯探讨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以及对理性主体的塑造和重构,通过对人类历史上疯癫的再现和理性主体对疯癫态度转变的揭示,彰显其对社会、人性的深层探究.  相似文献   

12.
<耻辱>是拉什迪早期作品之一.小说中,比尔吉斯(Bilquis)的疯癫几乎贯穿全书,是小说的重要线索之一.本文尝试用福柯的疯癫理论对小说中比尔吉斯的疯癫进行分析,以此来揭示拉什迪对伊斯兰教文明的批判和他的后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3.
都市情歌意象丰富、特征鲜明。通过对都市情歌的意象特质和意象建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探寻歌词写作中如何达到外在意象结构与内在情感结构相互渗透,抒情主体与轻灵意象合二为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残雪的小说用一系列不断重复的意象和大量的症候,塑造了一个疯癫的非理性世界。这个非理性世界既是社会真实情况的书写,又是她的文学观念的集中体现。透过这个疯癫的非理性世界,可以窥见人性的"恶",体会与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反向性艺术,及背后的反传统反现代文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疯癫与文明》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疯癫在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理性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文章通过考察福柯对人类社会中疯癫历史的真实再现,揭示了福柯对历史理性的颠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疯癫”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在这一阶段被频繁地引入。在所有的疯癫形象里,尤以农民、知识分子和女性三类最为突出。他们表现出不同的导致疯癫的原因和症状,然而细加考量,会发现现代文学中描写的疯癫是有着相似近乎相同的精神所指的。在疯癫的外表下,疯癫形象担负着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封建黑暗势力的重任,是时代觉醒的先驱。这些疯癫既传承着传统文化,而又因为时代的不同,散发着它特有的艺术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钟形罩》是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长期以来,众多学者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主人公埃斯特.格林伍德的形象,认为小说记录了埃斯特从自我疏离到疯癫,直至重建真实自我的心路历程。然而埃斯特是否真正疯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文章将从父权社会的压制和女性榜样的缺失两个层面来分析埃斯特精神崩溃的原因,从而揭示她的疯癫只是父权文化给予的标签,并不是其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这种所谓的"疯癫"是20世纪50年代觉醒的美国女性对性别政治的反抗形式,是一种充满反叛精神的"理性疯癫"。  相似文献   

18.
对于古诗词来说,意象就是其灵魂,高中生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如果充分抓住意象,就能更好地把握诗词的灵魂。面对新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教师要增强诗词教学效果,就要重视发挥意象教学在高中诗词教学中的作用。意象就是诗人在所写的诗词中熔铸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内心的情感、思想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相结合。本文对意象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进行了研究,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李娥 《文教资料》2006,(23):77-78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疯子”的意象频繁地出现,这些疯子意象表面上疯癫的症状有所不同,但是细加考察中国文学的全部传统,我们不难发现,疯子意象有着形象的相似性和内在精神机制的稳定性。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疯子意象既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又由于时代的变化而蕴涵更加丰富的隐喻意义,审美价值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探讨处于华夏边缘地带的白马族群的空间分布,其空间分布的边缘性塑造了白马族群文化的非主流特质。作为其服装的典型代表——"沙嘎帽"正是这一非主流特质的外在表征,充当了白马族群的族徽,其内在意象为来自于白马民间底层的社会记忆———白鸡传说。外在表征与内在意象的契合构成了白马族群认同的基本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