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3.
4.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 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剐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5.
6.
冯雪燕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3,(5):130-131
虚词“之”在常用句型“A谓之B”式中的词性和用法多有争议。笔者以为:在“A谓之B”式中,当A为“谓”的施事主语时,“之”为指示代词,并作“谓”的间接宾语;当A为“谓”的受事主语时,“之”“义复指”或“虚复指”A内容,其语法功能已经丧失,为一个衬音助词。 相似文献
7.
周冬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45-46
文言虚词“相”在汉语言实际应用中使用频率高、用法复杂,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相”有作代词和前置宾语的情况,而很多汉语言类工具书忽略了这种现象。因此,有些语文教师提出,文言虚词“相”作代词和前置宾语,是一种特殊用法。也有同行持反对意见,提出了“相”字的非代词论。从大量言语应用实例看,文言虚词“相”作代词及前置宾语并不是特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王瑶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3):22-23,26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出现了“三个平面理论”热,“三个平面理论”即从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分析语言现象。本文将从“句法平面”这个角度来分析“形容词带宾语”中宾语的构成。 相似文献
9.
王瑶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5):22-23,26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出现了“三个平面理论”热,“三个平面理论”即从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分析语言现象.本文将从“句法平面”这个角度来分析“形容词带宾语”中宾语的构成. 相似文献
10.
宾语从句在复合句中作主句的宾语,其结构为:主句+引导词+从句。初中阶段,考查宾语从句三个项目,“语序、时态和引导词”。故宾语从句与“三”有关。 相似文献
11.
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本文主要是对古汉语宾语前置语言现象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说明研究现状;并对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指出研究。 相似文献
12.
“把”的宾语与动词之间的关系是“受影响”关系,动词的后附成分(或宾语)和前加成分(状语)对这种关系有促成作用,“把”字句的主语是引起这种关系的原因。“把”的语法意义在于点明“受动词影响的成分是谁”。 相似文献
13.
许洁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0):129-130
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学科一个常用的术语,但实际上,前置是包括一定科学内涵的。通过对宾语前置术语适用范围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探讨和认识这一术语的不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第一,"之"的释义:郑笺把"谁之永号"中的"之"解释为动词"往",不免有些文法欠通。一.首先考察一下"之"在古汉语中作动词的情况。"之"作动词(相当于"往、致、到"),带宾语,有四种情况:1、"名词+之+处所词": 相似文献
15.
西周中期之后,古代文献语言中未出现介宾结构音切入,揭示了“於(于)之”消失的原因:由于“於(于)相混,故最终遭到弃用。“於(于)之”,这一现象迄未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从读之”的发音与表示悲切哀痛的叹词“”“呜呼噫嘻”等 相似文献
16.
潘玉坤 《常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7(4):19-23
本对古代汉语中的“宾+以”结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具体涉及: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划界;可以充当“以”的提前宾语的是哪些词和短语;“宾+以”结构相关句型;宾语提前强调说拾补;“宾+以”结构广泛使用原因的推测。 相似文献
17.
18.
19.
“是”在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它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却并不相同。专家们各执其说,初学者常常混误。本文探讨了关于宾语前置句中“是”的三个问题:不同“是”作不同的归类;“先君之好是继”中的“是”作助词理解更妥当;如何区别两种不同用法的“是”。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