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职业院校实际情况为着力点,分析目前“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现状,归纳高效应用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意义,探讨课程信息化教学的路径与策略,以期让课堂寓教于乐、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今后职业院校“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中,传统考核方式已明显不能适应课程建设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常见的考核方式入手,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特点,提出了建立"3+1"模块化考核方式,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相似文献   

3.
“大学语文”是一门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综合性素质教育课程。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面临多元文化冲击、教学目标不聚焦、教学模式陈旧等诸多挑战。为破解“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难题,文章提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优化教学目标、拓宽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模式等对策,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大学语文课程教材都选录了不少节选篇章。在节选篇章教学方面如何能够真正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程的"大学"特性,需要教师在知识传授方面自觉引入"整体文本阅读法"。文章以《礼记·大学》(节选)篇章为例,论述"整体文本阅读法"在大学语文节选篇章中的重要价值,主要有准确解读原本语意、补充深化具体内容和彰显突出特色地位。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应通过组织专题性教学培训,开展学术性教改研究,总结实践性教学经验,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增强课程德育导向;应从整体、模块、课时三个层面,对标课程思政改革目标,强化课程思政取向;应借助选用、联系、讲解等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转化,彰显课程的价值引领;应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深浅层次相结合等举措,加强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课程思政效果,从而以“四转四强”确保“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相似文献   

6.
许宜平 《现代语文》2013,(10):20-22
要改变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的尴尬处境,切实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必须了解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要从教材选择,教法革新,学法指导,改进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做出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为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学热已经成为一股文化浪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以国学热的形式彰显着自己的魅力。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教学中承载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任务。大学生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教师与大学生都应客观、正确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作为针对高校非中文专业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其作用在于提升大学生的表达能力、文学素养,传承中华文化与打造精神品质。要真正使大学语文发挥其"以文化人"的作用,则必须回归教育的本质,创新教育方法。作为教育实施者,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以高度的责任感正确处理好教与学、学与思、学与做、课内与课外、学与考、教与评这六种关系,才能真正将"大学语文"打造成有内涵、有实力、有创新、有境界、受大学生欢迎的热门课程。  相似文献   

9.
赫兰国 《教师》2013,(11):108-108
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高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不应轻易对之,而应当提升到新的高度。为适应社会、时代对大学生语文能力的高要求,我们把每一模块或每篇文章都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文章以鲁迅先生的《社戏》为例,寻绎出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他""她"的使用发展历程,揭示出鲁迅先生巧妙的表现好恶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地位却重视不够,文章通过对"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的分析,探讨了高职院校摆脱"大学语文"教学尴尬处境的途径,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先驱和主干课程,大学语文的作用已基本得到了肯定,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文理渗透”的观念也越来越得到认可。但是在现实当中,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还比较模糊,课程地位还比较低下,处境十分尴尬。面对这种现状,在日益呼唤人文精神关怀的今天,作为肩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大学语文,有必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首先进行自我调适,对课程的教学做出全方位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的人文素质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教学的成功,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但是,"大学语文"教育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现在的大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大学语文"的学习;学校为安排更多的课时给专业课程和实践创新课程,不惜压缩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结合当代"大学语文"的教学原则,对当代"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学语文课程陷入了低潮和尴尬局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微"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素质教育基础课,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人文素质提升的角度关注大学语文教学是"大学语文"与大学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立足点。本文从"大学语文"的课程现状、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角度来探究大学语文教学对人文素质提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尚林 《文教资料》2010,(28):45-46
在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一环。如何运用新的平台对高职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目前大学语文施教者必须严肃考虑的问题。本文从教学方式着手,提出声色教学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十二五"时期,大学语文国家级规划教材在总体框架上呈现出立体化、网络化的编写趋势;版面设计方面追求形式设计对教材内容的恰当表现,显现出一种图文并茂的态势。不过,从教材编写体例和教材内容来看,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存在不同见解,应统一规范;大学语文教材在分层分类编写、加强语文能力训练以及选文内容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之"大"主要体现于"大容量"、"大视野"与"大情怀"三个方面:"大容量"是指在教学内容方面,相对中小学语文课程而言,大学语文课程范围要广,数量要多。"大视野"是指在教学目的方面,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着眼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着眼于古今中外的全方位涉猎、着眼于整个人生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如中小学时代,主要着眼于一次又一次的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大情怀"是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该有助于学生涵育对于社会、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担当精神。教师只有认识到大学语文的这"三大"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切实践行之,才有可能使大学语文课程真正呈现出其自身的特色和在培养纯粹的中国人的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这"三大"要求教师虽身处一隅而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求知的渴望与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勤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永远葆有心忧天下的责任与担当——这应该成为新时代的中国每一个从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最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高师大学生语文素养培育和提高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和变化是与现代中国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变化相伴随的,应将师范生的职业素质养成与"大学语文"课程相结合,重视审美教育功能在社会转型期对大学语文的渗透作用,探讨"大学语文"课程在建构一个当代师范本科学生的人文情怀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把握教材的内部规律及教学目的、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改革传统讲授法以及情感化的课程教学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向绍英 《西部素质教育》2019,(23):129-129,131
文章首先分析了"基础德语1"课程教学现状,然后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基础德语1"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最后论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基础德语1"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