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20世纪40年代的《不了情》、《太太万岁》,到由许鞍华、林奕华、关锦鹏等知名电影人引领的“张爱玲影像热潮”,再到2007年捧得金狮奖的李安最新力作《色·戒》,张爱玲的作品似乎始终对电影界有巨大的诱惑力。张爱玲的作品在文学、电影两界长盛不衰。从电影改编的角度,我们对张爱玲主要文学作品中的电影特质进行诠释,可以通过这种特质产生原因的探寻折射出文学与电影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性别敏感和思考方式对女性的生存状态,情感层面进行剖析,再现了女性封闭、卑微、依附性的亚文化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明星,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写就惆怅而缠绵的爱情故事,叙写城市日常生活,刻画出世俗性、市侩性的市井人物,映射出作家对苍生浮世的悲悯之情,同时也诠释了作家对上个世纪40年代城市文明的理解。本文从三个方面解读张爱玲作品中的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4.
存在主义传入中国以后,鲁迅、钱锺书、冯至等进步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存在主义的影响。曾在教会学校学习,较早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张爱玲也应受到过存在主义的影响。但从目前所拥有的资料来看,张爱玲虽未读过存在主义哲学的论著或是作品,但其小说中的存在观却与存在主义中的一些思想相通,她笔下的世俗生活通过她的智慧表述达到了形而上的哲学境界,她对人生存状态和境遇的洞察,与存在主义思想不谋而合。张爱玲对因人的异化而形成的荒诞与变形有细致而深刻的刻画与描写,用"荒凉"对应人们的孤独与渺小,通过对生命本真的思考,进一步揭露了旧中国正人君子在旧礼教掩护下的虚伪与造假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坎坷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对她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以自身对人生的深切感悟 ,展现给人们乱世之中平凡人生活的痛苦 ,并揭示了在封建礼教重压下人性的扭曲 ,在某种意义上讲 ,她不失为一个进步作家  相似文献   

6.
车绮珩 《文教资料》2013,(10):17-18,33
作为同一时期的两位著名女作家,萧红与张爱玲都在创作中融入了自身的女性意识与体验,并以各自不同的女性视角,刻画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女性生存状态,对旧中国妇女的生存困境和悲惨命运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7.
现代都市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国家政治组织方式、社会经济分布结构,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极大地改变了市民日常生活的状态。张爱玲笔下的都市生活并不是一种作为主题或题材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个荒凉的废墟的意象,在作家的全知视角中赋予了启示和隐喻的功能,是作家文本序列中凝视人性的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8.
禅宗是中国文化面临致命危机时被引发出来的一种文化样式。禅宗有两方面的特质:一、禅宗必然包含着苦难的背景;二、主体一方面对这种苦难以一种极度冷静的心态作体认,另一方面通过对危机、困境的搁置、回避获得一种心理平衡。张爱玲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直观天才把握中走进了禅宗境界。张爱玲作品一方面是对纷乱、冷酷世界的刻骨摹写,同时她展示了禅宗生存方式的另一面:不断地以即时的感性快乐与自欺欺人的精神狂欢从绝望中作短暂的逃逸。张爱玲作品艺术技巧的纯熟,与禅宗特别注重对于个体某些心理功能的塑造、强化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讨论张爱玲的影响与焦虑,即王家卫的电影。结合两人同香港与上海的关系史,基于两人作品中各自透露的启示性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王家卫继续了张爱玲关于都市群体心态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我国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一位女作家。在四十年代的特殊条件下,她奇迹般地成为上海沦陷区新作家中最耀眼的一位,并于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海内外形成新的“张爱玲热”。她的作品对人性中的虚荣、自私、嫉妒、情欲、金钱欲等都有深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与进程中,张爱玲与萧红是被公认的杰出女性作家,不论是她们富有传奇色彩的坎坷人生,还是她们创作的文学作品都是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但是由于两位作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有意远离政治,所以在某一阶段受到人们的冷漠对待,没有获得与之相应的文学成就。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步转变思想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张爱玲和萧红的文学作品。本文在地域视角下对张爱玲与萧红的人生与文学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写作视角多重性的特点构成了其文本语言的张力,既有女性语言特有的细腻、流畅、绵永,也有作家语言的精致、机智、形象,更有对于人性洞幽烛微的传达与表现,是那一时代真正的白话文的范本:口语化、生活化、艺术化.其文本语言追求的是语言表达上的自然、通俗、明白,语言内涵上的智慧、丰富、别致,语言风格上的精致、机智与通脱.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本文以张爱玲部分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语言,发现张爱玲的作品出现大量欧化汉语,这使其作品文笔优美流畅,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14.
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旨定世俗生活的价值取向使得她的作品更贴近现实的人生,同时,她透过世俗揭示出的带有个人独特体验的生活真相和人性真谛,因其普遍性和永恒,打动了不同时代的万千读者,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张爱玲作品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李可婧 《文教资料》2010,(12):17-19
张爱玲的中英自译始于上世纪50年代,可视作其作为东方女性作家打入英语主流文学界的努力,是其晚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接受美学的理论分析了张爱玲自译作品中对文本召唤结构、读者期待视野和跨文化接受的历史效果的充分关注。在作者和译者两种身份的转换中,张爱玲的自译体现出其急于得到西方读者认同的焦虑心态。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继张爱玲之后,续写着大都市里平凡人物的传奇。她们以独特的叙述方式连接起关于上海的想像和记忆,但两位女作家在对都市形象的书写,对都市世俗态度上存在着不同。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及其小说与上海都市民俗关系密切。上海都市民俗中的居住习俗、交通习俗以及民俗时间,对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推动以及主题升华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张爱玲小说着重描写了弄堂和洋房、三轮车和电车以及都市民俗时间。张爱玲小说交织着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因子,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特有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文本中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复仇女性,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经典复仇女神的影子,如精卫、美狄亚、莎乐美、涅莉等,复仇女神通过借助张爱玲的神来之笔完成了复兴。张爱玲笔下的复仇女性通过两种反差极大的方式复仇:极热闹的复仇和极冷清的复仇。尽管复仇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不同,可是却有一个没有争议的共同点:她们的复仇过程是深具痛感的,并且不能避免痛苦绝望的结局。  相似文献   

19.
荒原意识浸润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它是在时代背景、家庭背景与个人经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表现为对人类文明与人性的绝望.张爱玲认为文明与人性都已走到尽头,注定毁灭,而且没有再生的希望.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苍凉"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底色,无论情节多么传奇,场面多么热闹,表现技巧多么繁复,故事的背景都是苍凉的,而这正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特异之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作家兼翻译家,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不菲的成绩。该文欲从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视角出发,对张爱玲的自译作品《金锁记》中体现的翻译伦理观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