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兰香》中的主人公燕梦卿的一生是以梦来贯穿的,通过燕梦卿在不同时候对梦的不同解释,揭示了她潜意识中具有的凌云之志,以及她的理想破灭的过程。本文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分析燕梦卿的梦以及燕梦卿自己对梦的解释,从而得出燕梦卿生命悲剧的原因:理想追求与所处社会环境对女性的要求相矛盾。  相似文献   

2.
力图通过从生活原型升华为伟大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在表现贵族女性安娜对爱情执著追求以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社会大变动的同时,阐释列夫·托尔斯泰留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的宗教思想和某些迷信意识,从而使读者了解到:一个即使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能完全摆脱时代、社会乃至家庭给他留下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狂人日记》无论从作者的创作态度上还是从文本的具体内容上都完美地呈现出了鲁迅创作与精神分析之间的关系以及鲁迅先生对弗氏学说的基本态度。完成由"性"到"吃"的转换,是从现代病理角度理解"狂人"之"狂"及其所发现的"吃人"这一象征意象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江城子》与弥尔顿的《梦亡妻》都以记梦的形式悼念亡妻。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是欲望的满足,两首悼亡诗中表达的不仅是梦者对亡妇的哀思。苏轼的梦中,隐含着“人世”与“出世”的矛盾愿望;而弥尔顿的梦念还包含重获光明,一睹妻容以及性的欲望。  相似文献   

5.
文章将《牡丹亭》分作上下本,以精神分析学理对杜丽娘和作家进行心理研究,解读分析杜丽娘的本我、超我、自我及对剧情的影响,提出了本我戏与自我戏的见解,也认为作家主情论与士不遇的创作心理分别影响了上下本的剧情设计。  相似文献   

6.
从1910年起,《安娜·卡列尼娜》就在世界各地不断被改编成电影,至今已经有超过20个的电影版本。本文全面梳理这一百年改编历史,并结合历史文化语境简析《安娜·卡列尼娜》在大屏幕上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名著中,列文的命运给人很大的震撼。他对爱情、事业执着追求,永不放弃,其疑虑自卑与忠厚善良的个性活生生地展现出一个典型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形成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8.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对安娜穿着黑色天鹅绒长裙参加舞会的描写,几乎令全世界读过这部名著的人都印象深刻。作者以寥寥数笔所显示出的服饰美学以及文明社会的着装观,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联想。本文试对《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服饰话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梦及梦境探索是个亘古不变的人类永恒主题。迄今为止,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仍被认为是现代科学研究梦的经典教科书,同时也是精神分析的最重要的著作。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的(伪装的)满足。本文从精神分析角度来对影片《盗梦空间》进行分析,解读了影片中的时间效应、梦中梦、阻抗及其他象征,深刻揭示了"梦是潜意识心理现象的自我表演"的涵义。  相似文献   

10.
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名著中,列文的命运给人很大的震撼.他对爱情、事业执着追求,永不放弃,其疑虑自卑与忠厚善良的个性活生生地展现出一个典型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形成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1.
《雾都孤儿》作为一本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描写的是社会的现实与险恶,这本小说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说,揭露社会现状,通过妙趣横生的语言以及细致的细节描写使得此书给人的印象深刻,而狄更斯也以自己极具特色的写作风格令人叹服。  相似文献   

12.
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安娜像杂草丛中的一朵奇葩,以其惊人的美貌,丰富的内心世界,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寄托了托尔斯泰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俄国文学异军突起,其中托尔斯泰是最闪耀的那颗明珠。《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托尔斯泰将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运用在《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的形式上,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写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基之间的悲欢离和,内容上展现了俄国贵族的上流社会和黑暗的政府官场生活;另一条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蒂的爱情纠葛,内容上展现了农事改革的艰难历程。《安娜·卡列尼娜》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4.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在小说《金色笔记》中深刻探讨了爱情悲剧这一主题,以该小说中的两对情侣的情感历程为基础,试以原型理论和施虐一受虐的两性关系模式的视角对当时英国社会人们的情感世界进行精神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5.
《太原大学学报》2017,(5):45-49
《再别康桥》并非徐志摩对离开康桥时真实场景的摹状与再现,而是对自身康桥体验的一次重新整合与创造书写。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埋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俄狄浦斯情结,表现这个注定要纠缠人类一生的悲剧性命运,既是《再别康桥》最动人的特质之所在,又使得它完全可以跻身世界文学名作之林。  相似文献   

16.
以原型批评与精神分析为视角,造成妙玉心理压抑的机制在于封建社会、宗教与大观园这三种情境对性羞感的共同作用,妙玉的潜意识体现在茶杯、梅花及语言等物象上。  相似文献   

17.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的小说《情欲》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格蒂是阿尔卑斯山脚下众多家庭妇女中的一位,她的丈夫赫尔曼是个厂长,他们有个儿子。丈夫回家后所傲的唯一的事就是找妻子发泄性欲。格蒂厌倦了这种毫无爱情的性生活,就向外寻找真爱。她爱上了大学生米夏埃尔,但最后终于悲哀地发现米夏埃尔也玩弄她、欺骗她。  相似文献   

18.
英国小说家戴维·洛奇在小说《治疗》中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理论基石——神经症、性与潜意识以及三重心理人格——化为文本故事层面和叙事层面的关学构成,成功把一种心理学学说转化为一则文学叙事。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借助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对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的人物深层精神结构予以分析,通过对主人公"本我"自我"超我"的剖析来揭示小说基于自然情结、强调精神追求的艺术品质,来发掘艾米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爱德华大夫》精神分析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德华大夫>堪称巧妙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典范之作.影片中的J.B、彼得森和艾力克三个主要人物分别对应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对于梦境的设置方式,即凝缩、移置、具象化、二度装饰等,亦是该片的出色之处,所依据的正是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由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透视希区柯克的影视作品,就开启了一个不错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