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已经开展对国家形象的研究。西方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的"始作俑者"是西方在华传教士,此后,不断有西方学者开展中国国家形象研究,产生了大批中国学著作,其中,西方媒体也是西方文化形象的重要建构者。中国应该积极构建自身形象,输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苏明 《天中学刊》2015,(2):88-91
近代域外游记记录的多是惊奇制造、宴会应酬、风俗类志、马戏杂耍、奇禽怪兽等,呈现出明显的"述奇"色彩。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游历者本人存在语言障碍和游历过于匆忙,但真正影响游记塑造异国形象的关键性因素还是游历者的眼光。因此,晚清的海外游历者所传递的西方形象,实际上投射着晚清中国社会的政治渴望与文化诉求。近代域外游记塑造的西方形象是晚清中国现实社会政治欲望在文学实践上的一种投影。在"中华型世界观"的影响下,最开始走向世界的晚清使官们,采用"区格化"策略来缓解自身的文化认同危机感,从而坚守华夏中心主义的文化态度。  相似文献   

3.
罗素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与西方主流话语体系下对中国形象的表述有所不同,他对中国既有由衷的赞赏和褒扬,又有诚恳的批评和建议。罗素在其"中立一元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避免了"乌托邦化"中国形象和"意识形态化"中国形象两个极端,然而罗素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仍然是典型的西方人在西方现代性危机背景下注视中国时流露出来的欲望和恐惧的体现,这对现今西方社会的中国形象表述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分析17世纪以来西方中国形象的变迁,并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解析了这种变迁的缘由,指出形象学关于"注视者"文化的关注对西方中国形象变迁有极大的启迪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主客体的互动机制,即形象对客体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田金芬 《时代教育》2012,(9):122-123
赛珍珠和林语堂因为他们相似的文化经历和志在沟通中西文化的目标,被冠为"文化大使"。他们在中国及其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两人均力图向西方世界推介中国文化,他们在自己的小说里构筑了一副副鲜明生动的"中国世界"的图画。但由于两人的文化身份定位的不同,所以在两人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也迥然不同,本文力图剖析赛珍珠与林语堂如何在构筑中国形象时达到对自己母体文化的体认。  相似文献   

6.
以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解读《圣经》中的贤妻形象,笔者发现,由于男性掌握话语权,《圣经》中描述的"贤妻"形象与圣经时代的女性并非完全一致。为建构"贤妻"形象,圣经作者采取了男性叙事视角、次情节结构和妻子形象的扁形化等多种叙事策略,借此影响现实中的女性,强化男权意识。从圣经文学的影响来看,圣经中所刻画的"贤妻"形象对西方文学具有原型意义,圣经中的贤妻标准与女性独立人格意识的矛盾成为西方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比较文学异域形象学理论为依据,把电影<大地>放置于中国历史语境和西方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依次分析影片对主人公土地情怀的展现、对东方异国情调的描述、对部分人物形象的刻画、对西方先进技术的运用和中国革命的讲述,深入认识这部电影对中国这一他者"形象"的展示,从而探析该影片折射出的美国社会文化心理和需求.  相似文献   

8.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慢慢走入了现代社会,是西方全盘化的标志,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渗透,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开始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在女性形象这一方面。随着文化的发展,日本也开始接受男女平等的思想,而且规定了夫妇同性等政策。这些变化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比较明显,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文化视野下的日本文学作品来分析日本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美剧是当今全球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很多流行美剧中,都会出现有关中国的形象,然而这些形象大多数体现的是西方价值体系下对中国的"误读"。本文以两部经典美剧《老友记》和《欲望都市》为例,总结美剧中出现的中国形象和特征,分析在带有偏见色彩的西方话语下,美剧对于"他者"中国的构建和塑造,以此阐释"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赛珍珠是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位独特且重要的作家。除农民形象和女性形象外,赛珍珠还塑造了一系列既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又接受西方先进文化滋养的中西合璧的青年男性形象,《大地三部曲》中的王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试从王源形象出发,深入探究赛珍珠的文化理想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巾,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自身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西方看到的不仅是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而且也看到自己的影像。因而形象基本上有两种类犁:乌托邦形象,是作为一种异己力量质疑现存秩序,期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进行调整;意识形态形象,是按照本国价值观塑造的,通过调解异国的现实来符合本国群体的认知,以维护和整合本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象征模式。本文反观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变迁,解析这两种功能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东方主义意识形态下的西方社会长期以来习惯于异化与扭曲华人男性形象,将他们视作胆怯、卑下、猥琐、毫无男子气概的无能的"他者"。小说《红浮萍》通过建构父亲楠这一刚柔并济的中国"书生"型华人男性形象,并以楠面对厄运磨难时不屈的精神斗志、至诚至善的真性情和儒雅与阳刚并蓄的"书生"气质挑战了西方白人主流文化长期以来对华人男性的歪曲与丑化,为华人男性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杨锐 《高中生》2011,(4):36
中国形象其实可以细分成中国人的形象和一个民族与政府的整体形象,也可以分成文化中国、商业中国、政治中国和中国人的中国四大类。不管如何分类,受人尊敬的国家形象如德国就突出两个字:责任。而责任的背后是价值观。文化中国的形象从饮食、中华医药、建筑、琴棋书画到文学都是中性的,容易被西方接受和尊重。商业中国的形象总体是成功的,而中国人的海外形象最有争议。大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是中国赞歌的发轫期,中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根据自身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异域经验模式构筑的文化他者,成为财富与君权的象征,表达了资本主义早期萌生的世俗精神。实际上,中世纪西方文化创造了一个普遍接受的"西方之中国",这并不指涉现实中国,而是表现西方文化心理结构中他者想象的模式,并为表述中国提供观念、意象和词汇体系。本文将从修辞幻象角度,分析《曼德维尔游记》建构的中国形象的幻象主题及修辞视界。  相似文献   

15.
国家形象传播的一种途径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翻译呈现到全世界范围内。《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是对中国古代形象的一种浓缩呈现。为了使西方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中国译者深入到《诗经》翻译研究中,尽力呈现真实的中国古代形象。一方面通过对《诗经》弃妇和轻女社会现象的翻译,突出地呈现了中国古代女性身份卑微、地位轻贱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对男子强娶和一夫多妻社会现象的翻译,呈现出完全与女性形象对立的男性霸权和拥有社会绝对权的尊贵形象。中国译者的翻译在形象学视阈下更深入、更真实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严歌苓小说创作中的男性形象可分为弱势男性群体、西方男性群体、特殊时期男性群体以及同性恋群体。这些男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非理想。从时代环境角度以及女性个体心理角度来分析,产生这一类型人物形象的主要原因是女性在性别和异域文化的双重压迫中产生了必须将男性弱化的心理需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一系列欧洲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分析,笔者提出“中国公主”是17、18世界欧洲“中国热”时期西方文学作品里特别是戏剧作品里一个重要的具有异国情调的中国形象,并进一步探讨了致使这一形象产生和终结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8.
张芳 《语文知识》2007,(2):87-89
老舍以其对英国文化的熟稔和英国生活的真切体验,在最早有关北京庶民的小说《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中,把英国文化作为他者来观照记忆中的北京市民。并且,在《二马》中又把中国人放置西方的背景中,从他者形象的对照中来进一步映现出自身形象。本文分析了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指出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明中的糟粕的双重批判指向以及对中国新人形象的理想性塑造。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国家开始着手探索以本国实体形象为基础的形象塑造,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以及国家特色意识形态的指引,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艺术形象。"像化"中国,是一种有效的建构策略,通过总结中国的特色形象,用一种更有意义的艺术形式来重新描绘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致力于以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为基础的深层打造。通过中国特色文化塑造中国形象,基于形象塑造撞击人们心灵、引发强烈共鸣,同时凸显"像化"国家的亮点,将这一特殊形象植入人们内心。这样的情感体验,可以提升人们的情感关注度。本文从多方面探究"像化"国家的塑造策略,多角度剖析影响"像化"中国的因素。最后,通过对比中外不同事例,得出了客观、真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李碧华的言情小说,诡谲瑰丽,雅俗共赏,别具一格。与一般女性主义写作不同的是,李碧华的胸怀和视野都广阔得多,在她的笔下,男性与女性同为主角。在李碧华的作品中,男性形象大致分为两类:作为父亲的男性形象和作为情人的男性形象。此外,李碧华小说中还有一些混淆了性别的男性,在李碧华塑造的这些男性形象中可以看出她对男性的一种辩证态度,一种理性的沉思,在一系列的男性形象中"他审"与"自审","重建男人和女人的共同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