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白禹 《黑龙江教育》2023,(12):74-76
在高校外语教学实践和日常言语交际行为过程中,师生经常会使用到中性词。当中性词受到特定语境或句子格式的制约时,会呈现出积极或消极的感情色彩。中性词语义偏移是汉俄语中普遍存在的跨语言现象,也是当代语义学的一个关注点。在比较语言学框架下,文章结合语义偏移基本理论,选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语料作为例证,使用词法、句法比较的方法剖析汉俄语语义偏移的不同类型,归纳总结汉俄语中性词语义偏移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2.
张阳阳 《现代语文》2016,(4):103-104
近年来,中性词语成为语法界研究的热门问题。本文根据中性词的语义偏移理论,分析"有味"这一中性的名词性短语发生语义偏移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3.
于红伟 《教学随笔》2013,(16):123+130
本文通过对北京大学现代汉语料库中随机抽取的100个含有"见解"的用例进行分析,得出"见解"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偏移现象,并进一步研究了它偏向正极的原因,预测了"见解"一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名词的特征之一是语义偏移,例如由中性词变成褒义词或由中性词变成贬义词等。本文主要讨论了“好不”“差点”“差点没”三种现象.着重从偏移现象出现原因以及实践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肯定否定语义偏移现象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一面与两面"的问题,因此常常被当作一种语法错误。本文尝试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从语法、语义、语用层面对现代汉语肯定否定语义偏移问题做出分析与探讨,以解释其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可还行”在网络交际及日常生活中兼表积极与消极态度,它的用法值得进行研究,“可还行”有一个词汇化的过程,文章在语义偏移视角下从历时角度考察“还+行”“可+还行”“可还行”的词汇化,认为“可还行”兼表积极消极态度是受“还行”兼表积极消极用法的影响,又从共时层面对“还行”可兼表积极与消极态度的现象及原因进行分析。分别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全面解释其兼表积极与消极态度的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有些名词在单独使用时意义是中性的,一旦出现在某些特定的格式,词义色彩就会发生改变,偏向积极义或消极义。本文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结构,探讨其中名词的语义偏移现象并对偏移的不对称性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8.
张茜 《海外英语》2011,(7):349-350,353
"意思"一词在我国汉语词汇中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衍生、分化出许多重涵义,研究"意思"一词,以及在这个词语背后隐藏的汉民族的心理驱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通过对"意思"一词具体含义的一一归结、解释,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阐释它的内在蕴含,结合其在中国体现出的特殊性,实现"意思"的语用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星期天,小猴邀请动物朋友到他家,用“意思”一词做造句游戏。大家都到齐了,小猴却不在,大家很生气。  相似文献   

10.
①能够争到第一名,对她来说,确 实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破天荒"即第一的意思,与后面的"第一次"重复。 ②他们一起收拾一番,就各自分道 扬镳了。 "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成语中已含有"各自"的意思,前面不能再用"各自"。 ③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  相似文献   

11.
“意思”这个词可真有意思。它不仅含义丰富,要是用得好,还能够使行文活泼生动、妙趣横生。“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茶馆》里就有这样的台词:“每个月您得给我们哥俩意思意思,别把这点意思弄成不好意思。到时候可就没有意思了。”你看,这里出现了五次“意思”,而这些“意思”的意思却各不相同,体现了老舍先生驾驭语言能力的高超和语言风格的幽默与诙谐。  相似文献   

12.
13.
常常看见报纸杂志等媒体为了称赞某某成绩很好,夺取了第一名或有实力夺得第一,会说某某问鼎冠军。譬如:  相似文献   

14.
《神断狄仁杰》中,凤凰弄丢了刚刚找到的迎阳公主,向皇帝封的寻访使狄如燕道歉。如燕回道:“这可让如燕讳莫如深了。刚刚你还说我可以休息了,可你的意思是,本使的任务尚未完成。”  相似文献   

15.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汉语中极为普遍,“意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老舍的话剧《茶馆》中有这样一幕:茶馆老板王利发把后房租给大学生住,特务吴恩子、宋祥子为了领到津贴,硬说大学生“不是什么老实家伙”,要查房抓人。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相似文献   

16.
写作是长远大计,非一日之功.作为对学生作文的一种积极引导,评语必须要有一些“意思”:一是生动——放低姿态做“读者”;二是鼓励——放大亮点,实话不“实说”;三是引导——善意的提醒更有效.从而,在点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精要与快乐.  相似文献   

17.
马莉来中国学了一年的汉语,问她对汉语里哪个词的印象最深,她回答说“意思”①。课上,中国老师说“意思”②就是看法、想法。下课后,马莉拉住老师说:“老师,我对你有意思③。”把老师闹了个大红脸。老师告诉她,“意思”④除了这个意思⑤,还有别的意思⑥。比如: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1):35-36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它以非客观现实主义为哲学基础,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框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两大语义学之一,本文从框架理论角度,对汉语中的多义词"意思"在不同句子中语义的选择的认知过程进行阐释,以加深读者对"意思"语义在不同语境中的理解,并能够在框架理论的指导下灵活准确地理解更多的汉语多义词。  相似文献   

19.
某报一篇报道中有这么一段文字:“生孩子,本是十分隐秘的事,过去是连父亲也不允许在侧的,这回可好,不但父亲可以在侧,而且公开对公众直播。我不知外国有无这种情况,我们的媒体敢想敢干连西方入也要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20.
我们认为 ,“自己”句法职能的复杂性主要与“自己”的语义指向和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关系。或者再具体些 ,与语义的某些限定有关系。本文从动词的语义特征入手 ,分析“自己”的语义指向。具体操作起来可以有各种方法 ,我们认为 ,决定“自己”语义指向的根本因素是动词的语义特征 :语境制约“自己”的语义指向 ;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自己”的语义指向可能性———如果我们把动词的语义特征看作是一个由不同类型的过程、参与者和语境构成的可供选择的语义网络的话 ,那么 ,“自己”可能蕴含一种显性语义指向 ,也可能蕴含两种潜性语义指向。本文分别考察了“自己”呈现两种语义指向时动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