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告学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基于"双创"教育模态的大环境,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广告学课程教学体系中,把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场景""品牌实践场景""创新创业训练场景""课程考核场景"四大场景模式,从而构建"双创"模态下广告学"品牌场景化"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本文归纳了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教学应用形式与实践,分析了参与者及教学特点,总结"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方法的变革:"互联网+"时代促使教学过程的变革实现了"翻转课堂";促使课堂教学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促使教学的在线化、数据化和智慧化实现。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知识传输途径多元化优势服务于"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教学,搭建基于移动终端的综合学习平台,创建"互联网+"的三段式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力求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卢芬 《教育教学论坛》2019,(19):233-23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共同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互联网+"的概念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成为了社会各行业新时期转型发展的重点对象,极大地促进了传统行业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方法、发展模式等的革新。同样,在我国倡导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也为我国新时期教育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这一背景下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逐渐成为当下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为此,本文从"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内容,探索了"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市场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策略,以优化"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实务在线开放课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学校教育教学转型影响巨大,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创客教育、智慧课堂等应运而生。智慧课堂被认为是"互联网+"时代未来学校课堂发展的新路向。以临沂大学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例,对智慧课堂在中国传统建筑、茶餐厅设计两部分课程内容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进行探析,力求为该课程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技术》2016,(8):122-126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催生了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的巨大需求缺口,软件工程专业的内禀特征决定其必然要在"双创"人才培养上有所作为。但要从意识层面上升到可操作层面,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已经引入了互联网技术的"Internet+Wi Fi"教学思维,都不仅要进行改变,还要有所颠覆。文章提出了正向融入"互联网+"并顺应地区差异的教学改革思维,介绍了吉首大学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所实施的社交化网络教学改革举措,并对其进行了深度剖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深入对职业院校教师在创业教育上提出了新要求,教师的胜任力体系成为成功从事"双创"教育的必要条件和职业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从"双创"对教师的新定位来看,教师胜任力的核心指标可以概括为个性特征、教育理念、知识技能等三个方面,高职院校应通过提升基础保障、构建教师成长的内在环境,以及营造和谐的创新创业校园生态等举措,为"双创"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双创"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也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本文以《美国社会与文化》课程为例,重点探讨了"互联网+"时代高校英语专业微课与翻转课程教学实践研究,旨在发挥新资源、新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为英语文化课堂的翻转与微课化探索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36):154-155
"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微信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越来越发挥出创新作用。本文以建构主义和教育传播学理论为基础,以教与学双主体为原则,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探索高校思政课程"微信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来临,课堂教学如何发展?怎样让互联网与课程完美结合?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面对的问题。文章以"工业机器人三维建模技术应用"课程为例,对"互联网+"背景下该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与各领域的紧密结合,网络课程思政成为育人工作发展的一大趋势。文章首先指出了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然后梳理了"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从机制、体系、模式三方面提出"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以期为网络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是2015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作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到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便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和现代化制造业的有机结合,且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健康的持续发展,从而有效拓展互联网企业的国际市场。这些都使得"互联网+"快速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其间反响极其强烈,本文着眼于"互联网+"的概念,基于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正不断创造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同理,"互联网+"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也会产生新变化和新活力。本文在介绍"互联网+"及其思维的基础上,将对"互联网+"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新变化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互联网+"的阐述,以研究意义为切入点,综合国内外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立足实际,深入剖析如何在现代网络技术持续发展的趋势下,全面推进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广泛应用以及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转型的挑战与压力,大学英语教师要时刻创新课程改革方向、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拟从"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转型的策略研究,"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三个方面探究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研究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模式建设,有利于高校教育实现变革与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本文简要概述课程思政内涵意义,强调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模式建设可行性,提出打好工作基础、优化课程设计、建设师资力量等策略,促进高校有效建设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互联网+"近几年的迅速发展也为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之路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文以"互联网+"作为研究背景借助其数据处理快、方便、应用人数多等优势探索出了在"互联网+"的新思维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重构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教学成为现阶段教育发展的常新态,动摇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根基,教学活动正在从课堂教学拓展为泛在学习(U-Learning)环境下的教学。究其本质,"互联网+"教学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原住民"的学习需要而形成的,内在蕴含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鉴于"互联网+"教学的本质,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的选择。"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将实现如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一元走向多元;教学方式由讲授式走向个性化;课程资源由封闭走向开放;学习方式由单一走向泛在;教师角色由控制者转向促进者;教学制度由管理化走向服务化。同时,推进"互联网+"教学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教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教育在高校的兴起,《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在"互联网+"教育理念指导下,从课程体系重构、实施翻转课堂教学、采用互动教学方法推进日校教学培训化、建成响应式学习站点四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9.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开放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一种新形态,是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进入"互联网+"时代,面对高职会计类课程建设环境的特殊性,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会计学原理与技能"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例,结合课程建设实践,构建了课程网站、V B SE虚拟平台与教学公司实体平台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探索了信息传递、系统维护、资源增值、效应辐射等方面的保障机制,旨在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实施效益。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各行业不断革新。当前"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成为一种趋势,对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挑战,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更加注重人性化教学,顺应了"互联网+"对教育的新要求,引发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本文以采煤概论课程为例,介绍了在当前讲授模式下存在的教学问题,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讲授采煤概论课程,颠覆传统授课中教与学的形式,在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自学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