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多以第三人称展开全知叙事而缺少第一人称叙事,与西方同时代小说及中国文言小说比较而言这是比较独特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既有小说艺术本身的原因,也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不无关系。白话小说中的叙述者、接受者及被叙述者的特定性当是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多以第三人称展开全知叙事而缺少第一人称叙事,与西方同时代小说及中国文言小说比较而言这是比较独特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既有小说艺术本身的原因,也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不无关系。白话小说中的叙述者、接受者及被叙述者的特定性当是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威廉·福克纳被誉为"20世纪小说家中一位伟大的小说技巧实验家",他的许多作品在文体上有鲜明的特称,叙事手法上都有独到之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更是其中的典范。本文拟从叙事学角度,着重分析这篇小说在叙事时间上的倒错、叙事声音和叙事视角方面的特征,由此来发现这篇小说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由"角色"向"叙述者"的偏移--十七年第一人称叙事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人称叙事小说是常见的叙事类型.在中国20世纪小说史上,十七年第一人称小说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角色"我"向叙述者"我"偏移.本文分析了十七年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角色"我"向叙述者"我"偏移的原因、类型及其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5.
毛姆的小说在我国拥有大批读者,其作品有着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技巧。毛姆本人对小说叙事理论也多有认识。本文从文本出发,结合小说叙事学理论,对作家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述、逆转与呼应等手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左依娇 《海外英语》2014,(5):218-219
该文主要从叙事角度分析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叙述者特征及其功能,探讨了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们)及第三人称叙述者在小说中的具体应用及二者交替使用所产生的文学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叙述者的叙事态度影响着一部小说里故事的稳定性,也同时决定了小说结构形式与内容意义连接关系。本文即着眼于废名小说《桥》的叙述者,从叙述角度,叙述节奏和叙述频率来详细确认小说中叙述者的叙事姿态。  相似文献   

8.
英国作家康拉德的小说《吉姆老爷》现在越来越受到读者与评论家的关注,并被现代西方评论界视为英国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本文首先从小说的叙事技巧的分析入手,继而阐释了该书叙事技巧对于道德主题的深化与延伸的重要意义,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该书中叙事技巧对主题发掘所起重大作用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张萍 《华章》2011,(13)
张贤亮的小说创作以85年为界限分为前后期,他自己将作品分为两类,在创作过程中小说的叙事比例及读者的反应状况在不断下降.两类小说在人物叙述上逐渐减少了"自我"意识,在情节设置上逐渐趋于平淡,在环境叙述上削弱了对历史的控诉.读者对小说的评价随之下降,从中能得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张贤亮的小说叙事出现了落潮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话本小说叙事模式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话本小说“拟书场”的特殊叙事模式进行了总结。指出话本小说以模拟的说书人为特殊的叙述,以假想的听众为程式化的叙述接受,而固定的叙述声音与全知的叙述眼光构成其基本的叙事视角方式。  相似文献   

11.
王朔"新京味小说"的叙述方式彻底摆脱了以往"京味"小说的建构程式和审美规范,建构出一种迥异于旧"京味小说"的叙述模式.这一点在其小说文本对叙述者的设置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小说大量设置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是一种"另类"形象,从根本上颠覆和否定了传统的正面价值.同时,其小说叙事具有强烈的"倾诉性"特征,叙述者"我"本身反映出作家强烈的反讽倾向.这些叙事特征都从某些侧面拆解了王朔小说文本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郭竞芳 《天中学刊》2010,25(3):85-88
小说家在叙述故事时,往往借助叙述者的视角来叙事,以这个角色的视角来讲述他的故事,表现或再现自己心目中的现实世界.鲁迅小说的反讽美、对比美、距离美,是现代小说的又一个标志,从而在形式层面上标志着文学范式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3.
英国的小说家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之心》一反传统小说叙事结构,创立了故事中套故事的新叙事手法,作者通过这一叙事手法,在小说里精心设计了两个身兼多职的叙述者——马洛和匿名的"我",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论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两位叙述者在文本中扮演的角色,以说明两位叙述者都对作者揭示以库尔茨为代表的西方殖民者的两面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对事实的讲述和评判往往与隐含作者一致,是一种可靠的叙事。鲁迅通过选择适当的叙述者,控制着读者对小说作者的想象,从而形成了合理的叙事距离。  相似文献   

15.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主体部分的回忆录中选择强奸犯亨伯特作为叙述者,开启了后现代小说向微型叙事、局部叙事和小人物叙事转变的趋势,用他的不可靠叙述来迷惑、考验读者,同时又让他在美化自己时戏剧化地暴露自己。揭示出主人公和后现代经验中特有的自恋和精神分裂倾向,使读者有机会摆脱亨伯特的蛊惑,对回忆录进行独立阅读和阐释。  相似文献   

16.
《黄金时代》是已故当代作家王小波的得意之作,本文试图利用叙事学相关理论从叙事时间、叙述者、叙事话语等方面分析作者构建此小说文本的特点,并且透过这些特点洞察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挖掘小说的主题思想与隐喻内涵。  相似文献   

17.
反讽:现代小说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小说区别于古代小说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叙事方式的改变。其中,反讽叙事,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反讽叙事文本中,作者运用设置超叙述层、启用不可信叙述者、以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演双簧等表现手法,使故事表层叙述与深层内涵构成强烈的反讽,有效地扩张了文本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是一般叙事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小波的《万寿寺》作为一个元小说,除了故事内容复杂多变,叙事方式更是新颖独特.叙事批评理论着眼于作品的内在叙事形式,分析叙事本身带给读者的独特意义.《万寿寺》的叙事方式主要体现在多重聚焦的叙事视角、叙事作品的多层叙述者以及错综复杂的叙事时间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王朔“新京味小说”的叙述方式彻底摆脱了以往“京味”小说的建构程式和审美规范 ,建构出一种迥异于旧“京味小说”的叙述模式。这一点在其小说文本对叙述者的设置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小说大量设置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是一种“另类”形象 ,从根本上颠覆和否定了传统的正面价值。同时 ,其小说叙事具有强烈的“倾诉性”特征 ,叙述者“我”本身反映出作家强烈的反讽倾向。这些叙事特征都从某些侧面拆解了王朔小说文本的深度  相似文献   

20.
《呼啸山庄》作为英国文学史上叙事作品的典范,它的叙事方式的创新和突破,推动了世界叙事文学的发展。本文试图借鉴中、西方现代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者这个方面对《呼啸山庄》的叙事特征及功能做初步的研究,较为全面地掌握《呼啸山庄》的叙事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