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雨辰 《文教资料》2020,(9):25-26,29
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小说《小小小小的火》,采用多重意识、多声部的写法,通过多种声音的平等对话、视角的切换与对照,描画出有关家庭成员微妙互动与情感暗流的全景图。小说中的两个家庭,构成了对立面。当两家人的生活开始交会,安稳和动荡、秩序和混乱之间的碰撞与冲突开始显现,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小说中的人物逐渐发现了关于生命的独特真相。本文探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建构,揭示身份建构的局限性和身份认同的困惑,以及发现自我新向度之后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小小小小的火》(Little Fires Everywhere,2017)(以下简称《小小火》),是新生代华裔女作家伍绮诗(Celeste Ng)继处女作《无声告白》后的又一扛鼎力作,在当代族裔文学界掀起一股不小的波澜。该小说承继边缘人的叙事模式,运用从微观到宏观的书写技巧,将东西方文化差异景观置于多元文化融合的全球化时代政治背景下,以解构固有的二元对立模式为终极目标,祛魅西方神话,并置东西方文化。本文以泰勒的承认政治(recognition politics)理论为视阀观照,分别从身份承认、亚文化承认以及共同体承认3个维度去探索承认政治的可能性,以期发掘当今时代族裔文学书写的新范式,以及主流社会完全接纳族裔文学承认政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张洁创作《无字》因与个人经历过于紧密而招来非议,从创作视角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建构、作品主题的内蕴去分析童年缺失性经验对张洁创作《无字》的影响,可以从中揭开《无字》艺术创作的奥秘。  相似文献   

4.
<正>一、跌宕奇幻的故事情节小说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是情节的最大赢家。很多小说的创作,往往凭借天马行空,五光十色的情节变化来吸引读者。《聊斋志异》的创作,更是此中巨手。它构筑超越现实的幻想世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曲折变幻而令人悠然神往,却又直指人心而引人凝眉深思。《聊斋志异》中很多名篇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之所以如此生动、亲切感人,是与作者精心构思的艺术情节密不可分的。这就像很多影视剧的演员之所以能够"火",固然有演员本身的天赋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诗歌《火与冰》短小精悍、充满寓意,且诗歌中的隐喻更是意义深远。文章采用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分析《火与冰》中的诗性隐喻,描述了隐喻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展现了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在诗性隐喻生成和解读过程中强大的认知能力和阐释能力。  相似文献   

6.
统编教材中的《哈姆莱特(节选)》是一个经典戏剧片段。借助这一片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戏剧的创作原理,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引发戏剧冲突、戏剧冲突重塑人物形象的内部机制,了解戏剧人物与戏剧冲突的双向建构意义,让学生从戏剧本质上把握悲剧内蕴。  相似文献   

7.
黎锦晖是近现代较早涉足儿童歌曲创作的音乐家,《小小画家》是其代表作,通过对《小小画家》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创作特点及平民化、大众化的时代意义和对学校音乐教育及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作品《无声告白》中,女主人公莉迪亚面临着身份建构的难题。后殖民学者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中提出的"杂糅性"和"第三空间"为文化殖民背景下少数族裔寻求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美籍华裔女性来说,霍米·巴巴的理论也是帮助她们利用自我意识抵抗美国白人文化权威、平衡文化身份、完成身份建构的有效策略。而莉迪亚正是缺乏相应的自我意识,忽略了自我身份的"杂糅性",无法在中美文化身份中找寻出一个居间的"第三空间",从而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走向了失败,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她痛苦而短暂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邹舒淇 《英语广场》2022,(31):47-51
《小小小小的火》讲述了富裕的理查德森一家和租客米娅母女相遇后发生了碰撞与冲突,最终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的故事。本文运用精神分析学家霍妮的焦虑理论分析理查德森太太和伊奇以及米娅母女的焦虑状态,通过描写两个家庭人物内心焦虑的表现以及他们应对焦虑的防御策略,揭示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是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并指出应对焦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杨树增教授的《史记艺术研究》一书,从《史记》的产生、作者、人物形象、创作原则、艺术构思、艺术手法、语言特色、艺术风格、价值地位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建构了《史记》艺术研究的宏大体系,在运用理论方法的同时又非常重视还原“历史”,情溢于言表,质富于文内。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中的非洲文化特色非常突出,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歌唱形式和召唤模式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正>不知道有没有读者看过《笑傲江湖》,东方不败的小小绣花针可谓是无敌大杀器,钢针加上丝线就打败了好多武林高手。在现实生活中,绣花针大概不会有那么强大的威力,但是这小小的针线的确能发挥出超乎想象的神奇魔力,创作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奇迹。这倒是跟武侠小说里写的一样:针和线,得捏在高手的指尖才可以发挥出极致效果。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创作了众多精彩故事及人物形象。从写作技巧角度研究《聊斋志异》,我们发现,蒲松龄小说写作中含有明显的八股文写作技巧。从《念秧》、《葛巾》等篇中,可见其创作中八股文"起承转合"技巧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歌唱形式和召唤模式四个方面对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非洲文化特色进行了较为详尽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小说《红高粱家族》与电视剧《红高粱》是两个各自独立的艺术文本。电视剧编导采用以重构式为主、建构式为辅的改编方式,在大体尊重小说原著创作意图的基础上,从叙事手段、人物形象到情节运用、人物语言等诸方面,都进行了艺术重构,电视剧与小说相比产生诸多变异。产生变异的原因可从艺术媒介本质的差异、创作主体的艺术修养特长与兴趣、时代文化影响以及受众心理与爱好等方面考察。  相似文献   

16.
N种关系     
《文苑》从二月开始策划专题,先后做了《家国大爱》、《试着说破无性外遇》、《曾经背负小小爱恋》等,其中《试着说破无性外遇》文章被新浪转载,读者们在网上展开了如火  相似文献   

17.
塑造人物性格是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主要手段。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优劣与否取决于创作手法的运用。《创业史》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成功地运用了对照理论,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形象各异的人物,形成了系列人物的对照系统,为我们呈现了一群真实、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这在十七年小说创造中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8.
早在全面抗战初期,田间就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抒情长诗《给战斗者》等,呼吁抗战,召唤战斗者,把战士的坟场看得比奴隶的国家,“要温暖,要明亮”。此后又创作了《荣誉战士》、《她也要杀人》等长短叙事诗,主旨大体皆是呼吁抗战,召唤战斗者。诗人深深懂得,只有全国人民都投  相似文献   

19.
《滨州学院学报》2018,(5):46-50
《彰善感义录》是朝鲜朝作家赵圣期创作的一部章回体小说,在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品以宣扬忠、孝、节、义等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具有较明显的传道、劝世意图。作品中诸多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小说的创作主旨都打上了儒家伦理文化的烙印。对《彰善感义录》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做专门的探讨与研究,并结合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其文学价值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茶馆》作为比较经典的群像类话剧作品,所呈现出的人物形象众多,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艺术魅力,人物之间的交流也十分流畅,是少有的能够将群像作品细腻、细致表达出来的艺术作品。文章将以《茶馆》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充分解析老舍《茶馆》中人物形象主次分离的塑造艺术、人物性格精准表现的创作艺术和人物内涵意指的营造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