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莫扎特效应"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扎特效应”是近年来音乐心理学乃至音乐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心理学家对之做了解释,但大多只涉及到大脑皮层的神经加工。文章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从大脑对音乐的认知加工、情绪加工以及两者所共有的加工机制三个方面予以综述,发现莫扎特的音乐能激活大脑的多个脑区,并能挖掘出某些区域潜在的功能,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大脑的高级功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重复效应在国内外得到了二语习得界不少学者的关注,同时这一效应被证实有助于学习者的二语学习。本研究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在Levelt(2008)的言语产出模式的框架下,以Van Patten(1996)的信息处理理论以及Skehan(1998)的双模式系统为理论基础探索重复效应对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重复对学习者写作的流利性和准确性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其复杂性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重复对学习者写作流利性的促进作用在新任务中得到了迁移。  相似文献   

3.
在开放的世界,存在着交换行为的相加效应和封闭行为的重复衰减规律。这一规律启示我们要抓住当前的难得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加速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重复不同于重叠,它是指某个语言单位连续重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一种语言手段。现代汉语中少量程度副词因其自身高量、高频的特性亦存在着这种特殊的表达形式,且其重复形式在句法、语用等层面上均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与规律。而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这些特点与规律也可以得到较有力的解释与映证。  相似文献   

5.
何捷 《班主任》2009,(11):14-15
人类视觉系统中存在两种类型的隐形误导。一种叫做变化盲视,指在面对多样事物时,观察者无法注意到某些事物与此前的不同,除非观察者把变化前后的状态进行比较,否则这种变化很难被发现。还有一种是无意盲视,指人们对一些出乎意料的东西视而不见。对“盲视”的运用,在魔术表演中很常见,  相似文献   

6.
区分显和不显因子的过程主要依赖于实验误差方差的估计,对因子设计而言,现已有若干种不同方法来估计实验误差方差,本给出了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右截尾样本矩估计法来估计无重复部分因子设计,同时给出了与其它几种方法的比较,表明本给出的新方法在许多方面都有改进,最后给出应用实例来说明本方法的应用流程。  相似文献   

7.
皮质盲(Cortical blindness)是较常见的疾病,容易与眼科疾病、癔病盲、诈盲相混淆.癔病盲大脑视区(17区)病变引起的失明.关于皮质盲的基础性研究自1880年已开展.Marguis氏认为皮质盲的定义包括:(1)不管在明处或暗处均呈完全性视觉缺损;(2)强光下眼球突出,不闭目;(3)瞳孔对光反射存在;(4)眼底正常;(5)眼球运动无障碍;(6)可有(或无)偏瘫、感觉障碍、失语、定向力障碍.正如以上定义所述:瞳孔对光反射存在、眼底正常而无视觉功能者始可称为皮质盲,但不包括癔病盲和诈盲.  相似文献   

8.
该文基于最小互信息原理,推导了基于自然梯度法的盲源分离算法,将其应用于飞行器自适应跟踪的信号处理部分进行信号分离,并采用Matlab对算法进行仿真。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进行信号分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考察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动词产出过程的重复启动效应。研究采用重复启动范式,以60个汉、英对等翻译名词为实验材料。31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产出由呈现的名词刺激联想到的相关动词。研究结果表明:1)被试已学名词刺激引发的动词产出平均反应时显著短于其未学名词刺激,表明动词产出过程中存在重复启动效应;2)被试一语汉语动词产出的反应时和重复启动效应均显著小于其二语英语动词产出,这表明语言熟练程度影响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动词产出过程的重复启动效应。研究结果支持迁移适当加工观和修正等级模型。  相似文献   

10.
knowing how(KH)与knowing that(KT)的关系问题构成了知识论的热点议题,理智主义与反理智主义围绕着KH是否是一种KT进行了反复辩难,而从盖梯尔问题出发则构成了论争的一个主要方面。斯坦利和威廉姆森认为可以构造出有关KH的盖梯尔案例,进而证明KH与KT具有同类属性。但斯坦利无论是从KH与认知运气不兼容的角度出发,还是从KT与认知运气兼容的角度出发,都面临诸多的挑战与困难;借助两类认知运气的区分,KH与KT也被证明是完全不同的。不同于KT,KH与能力和成就要素有关,当某人行动上的成功是由于其能力使然就可被视为知道如何做某事。  相似文献   

11.
句内重复是相对于跨句重复而言,包括小句内重复与小句间重复。它的发生和使用并不是任意随机的,而是有很多规律可循。汉语与英语在此类重复的选择和使用上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信息处理理论认为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语言学习者总是遵循优先处理意义而不是形式的原则。在注意力资源有富余的情况下,才会把足够的注意力资源放在语言形式的处理上。通过对某大学随机抽取的90名学生进行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信息处理理论,就口语流利性而言,同一素材任务重复和不同素材任务重复都有助于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执行新任务时的口语。在准确性和复杂性上,当执行新任务时,同一素材任务重复和不同素材任务重复都没有显著地提高其口语的准确性和复杂性。这一研究结果将为外语口语教学提供更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单音反义形容词 (如“大———小”)的叠合形式共分三类 :其一、个体叠合式 (高高 )。个体叠合式两部分的联系是“相同” ,整体上具有“强调”的语义特征。其二、对称叠合式 (高高低低 )。对称叠合式两部分的联系是“相反” ,整体上具有“包容”的语义特征。其三、非对称叠合式 (高高大大 )。非对称叠合式两部分的联系是“相关” ,整体上具有“凸现”的语义特征。单音反义形容词的三类叠合式都失去了指称性而强化了描绘性 ,仅具有谓词功能 ,能充当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相似文献   

14.
重复现象是对话中普遍存在的语言手段之一。俄罗斯对话分析学者将重复话语看作是听话人发出的一种特殊的反应话轮,他们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其本质和使用规律。文章在俄语对话理论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俄语对话中重复话轮的结构和语义特点,并概括了它的分类和功能。  相似文献   

15.
重文符号是人们书写时为节省时间而使用的一种符号,表示重复前面的文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用字现象。对汉字使用中的重文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分为两大类,即内部重文和外部重文,以便更清楚地认识这种用字现象。  相似文献   

16.
反复是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话语结构中一个看似简单 ,实则重要、却容易忽视的语言现象及语言组成结构。它既存在于口语语言使用中也存在于书面语中。本文回顾了过去对反复的研究 ,主要包括修辞、会话分析以及语言习得等 ,提出了用语用学的方法来研究汉语中反复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以重叠频率高的动词为切入点,分析认为动词重叠式的深层语法意义是可控性。可控性从语义上分解为两个方面:动作主体可以控制动作行为量的变化;动作主体有意识从事某种活动是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表层语法意义是动词重叠式的深层语法意义———可控性———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重复在汉语中是一种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除此之外汉语还有着丰富的叠词。这与汉语的语音文字特点、思维习惯有着密切关系,而在英语中,语篇衔接手段以替代为主,重复多用于修辞和强调作用。汉语中合理的重复在英译时照搬原文往往容易出现冗余现象。汉语除去显性重复外,还包含着大量的隐性重复,若不充分考虑深层意义,翻译成英语时很容易产生冗余,降低译文的可读性。在汉英翻译时要注意两种语言重复现象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一定的翻译技巧避免冗余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在词汇附带习得中,词频因素对EFL学习者词汇意义和搭配两方面知识习得的影响。100名EFL学习者被分为四个组,分别参加含重复次数为1次,4次,8次及10次的10个目标单词的阅读任务后,参加4个关于目标词意义和搭配的接受性和产出性测试。结果显示词汇重复与词汇意义和搭配知识的习得呈正相关关系。对意义和习得的掌握需8次重复,意义和搭配的接受性习得均好于产出性习得,意义习得好于搭配习得。  相似文献   

20.
一种文学技巧或手法只有在被用来成功地叙述故事时才有价值。《天真时代》的成功应该归因于伊迪丝·华顿巧妙地运用了独特的“重复”叙述策略来阐述她的主题。这种手法体现了作家的精湛小说艺术,同时为这部小说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文章尝试用米勒的重复理论的核心概念“异质性假说”来解读这部普利策获奖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