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鲁迅在中国仍具有巨大价值,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的理想人格思想超越传统,成为国人反思自我的"镜子".本文结合鲁迅的个体人格,论述鲁迅心中的理想人格特质,表明鲁迅个体人格思想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处在清末至"五.四"的历史大潮中,鲁迅清醒地看到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他用小说,用人物形象反映当下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迷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多是彷徨于新旧、明暗之间,游离于两个社会、两种文化之间的多余人。在鲁迅眼中,知识分子只有构建独立自强的理想人格,启蒙并引领大众,中国才能全面立人然后自立,知识分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新生代作家的“鲁迅小说绝对比不上郁达夫,他的杂文谁都可以写”、“鲁迅是快老石头”、鲁迅等“老一辈的作品,他们到我们这里已经死亡”等观点,提出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郁达夫认为鲁迅“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人格精神令人崇拜;鲁迅是我们“民族光辉的人物”.如果愚蠢地打倒鲁迅,我们就可能重回到做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的理想人物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封建士子“文行山处”的态度;一方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与政治理想.《儒林外史》的理想人格是传统儒家“归仁养德”与道家“顺天从性”理想人格的综合.形成这种特殊人格的原因在于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孟子对其理想人格“大丈夫”道德品质的规定是“居仁”、“立礼”、“由义”;修养的重要途径是要在考验与磨难中,锻炼并养成“不淫”、“不移”、“不屈”的坚强意志与高尚节操。  相似文献   

6.
“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的培育是理想社会的一种价值目标。冯契的人格思想立足于对中国古典人格理论的批判继承,对近代“新人”理论的总结提升和对马克思主义人格思想的弘扬,他倡导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实质上就是马克思提倡的共产主义新人,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格时期。  相似文献   

7.
冯契主张当代中国亟需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它是体现了类的本质和历史联系,体现了自觉和自愿相结合,经过培养多数人可以达到的自由人格;“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呈现五个方面的特征;培养“平化民化的自由人格”有三条基本途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但也有其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孔子在塑造自己的崇高人格的同时,为世人精心设计了理想人格模式。“士”、“君子”、“圣人”及“成人”是孔子所称道的具有内在联系而合乎“中道”的理想人格。孔子以所仰慕的“圣人”勉励弟子,以所乐道的“君子”人格规约弟子,以所推崇的“士人”操守要求弟子,以所描述的“成人”形象感召弟子,致力于探讨实现理想人格之路。孔子的理想人格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今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看重和肯定理想的,其个人理想与整个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统一在一起,其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联系在一起。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鲁迅有清醒而得到的看法,他在注重实践的前提下把握理想与现实、“将来”与“现在”的关系,主张要执着“现在”而追求“将来”,特别是在后期,他已把现实斗争与理想信念完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有不同的层次,其中“智、仁、勇”的统一,由“修己”外推到“安人”的内圣外王、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是其理想人格的基本体现。这一理论对完善现代人格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立人”与“立国”是鲁迅思想内核的双璧.鲁迅早期在以“立人”思想为核心的时候,强调的是人的个体的精神自由,但并不排斥集体主义的“立国”,是通过“立人”而“立国”;经鲁迅自己不断地质疑,加上血淋淋的事实和如火如荼的群众革命运动的启示,又由于鲁迅对马列主义新思想的摄入,鲁迅就逐渐转到“立国”上来了.此时他突出的是集体精神、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但对“革命”和“民众”又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关注“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启蒙思想是“立人”思想,即紧紧扭住“奴”如何转变成“人”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如果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身份来划分,他笔下言说的对象主要有三类,即统治、民众、知识分子。在这三类中,统治的专制制度和愚民政策是造成后两类“奴性”根源的缘由。因此,鲁迅在对这三类的分析、批判和解构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立人”思想,即从铲除“奴性”产生的根源入手,进行了前所未有、令人颤栗的“灵魂”的审判和拷问。  相似文献   

13.
大陆学者把鲁迅加入“左联”说成是共产党视鲁迅为“同路人”、派人做鲁迅工作的结果。反鲁派则把这说成是“招降”、“投降”。以此对鲁迅大加挞伐。事实上,鲁迅之加入“左联’,有着多方面的深刻而复杂的原因,是鲁迅对1927年国民党“清党”后黑暗现实的一种反抗,是他面对日益白热化的阶级斗争形势的必然选择,也与其向往集团作战的一贯追求、重视培养文艺新人的战略眼光有关。总之,鲁迅加入“左联”是自然而然的,是对历史进步怀有热切期望,并愿意为此尽个人之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 ,“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 ,换句话说 ,“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 ,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 ;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鲁迅曾明言中过韩非思想的毒,但韩非思想的具体观点并未对鲁迅发生任何影响。韩非对鲁迅的影响发生在两个层面,一是思维方式,二是文章风格。韩非思想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善于洞察人心的深层动机,其文章的风格特点是雄辩犀利,这两个方面对鲁迅都有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胡适和鲁迅认为金圣叹以八股文的作法评点小说后,这便成为一种定评。但从金圣叹本人学习举业以及其接触《水浒》的过程人手,再仔细探究金圣叹的自我表述,实际上,其不是以时文的眼光去评点《水浒》,而是试图以评点《水浒》的眼光去阅读时文。而《水浒》评点中时文作法的加入应是金圣叹应对新的读者时所采取的一种策略。胡适和鲁迅对于金圣叹的论述都与他们所处的历史情境有关,并非严谨的学术观点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的许多小说中都出现了“公共领域”。这些公共领域包括酒店、茶馆等。人们在里面消遣、谈论,从话语中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愚昧和麻木。本文从“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切入,由表层主题进入深层主题,尝试用另一种视角论证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鲁迅对于人们愚昧、麻木等种种行为的绝望。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文学创作,其表现形式、艺术风格、象征主义运用等都大胆采用和借鉴外国文学创作手法,奠定了我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基石,是坚持“拿来主义”思想的光辉实践。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有岛武郎相遇的最好方式是无言,他们曾在“大正生命主义”的滋润中同行,这是他们一生中最有亮色的时光。他们因为“爱”得深沉、伟大而寂寞,在寂寞中他们与学不期而遇。鲁迅以绝望的反抗,支撑生命前行,而有岛武郎以自杀的方式成为真正的“诗人”。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完成了《呐喊》、《彷徨》两部现代题材小说创作之后,在继续开掘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同时,企冀用历史小说的形式描绘“中国人的脊梁”式人物。当他进行这种正面描绘的时候,却发现了民族脊梁上的精神负累,历史的混沌性与历史的清晰性相混杂;发现了主人公自我确定的艰难,自我确定的庄严性与滑稽性相结合。由这两个发现形成的悖论组合的艺术张力,使《故事新编》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