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哈,日子过得好快,当年那个淘气的"小妖精"红孩儿,大家一定还记得吧?现在他已经是牛家岭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了!只说有一天,大家学过老舍先生的《草原》,难免就发出一些议论。哪吒:我看这课文有点邪乎——"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我就不信了,要是撞到树上去怎么办?牛娃:拜托,人家是草原,是草原,怎么  相似文献   

2.
袁珍 《陕西教育》2002,(4):39-39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令人关注的问题:讲读课文只讲不读.小学高段语文课本,每篇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朗读课文",而我们的一些教师却视而不见,在课堂上生怕学生朗读占用他(她)宝贵的讲析时间,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嘴巴不停地讲着、讲着,搞得自己嗓子嘶哑、口干舌燥,学生却因枯燥乏味而昏昏欲睡.其实,有些内容学生一读便懂,何必多费口舌,小语课本第十册基础训练6里有这样一句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就是针对这种不良现象而开的一副良药,足见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曾经结识过一位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老师,听他讲过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他所在的学校一直都十分注重有效教学,尤其是其小学阶段的教学质量十分过硬.可该校初中部的老师们却并不欢迎本校的小学毕业生.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来自乡镇小学的新生.虽然那些农村的孩子在考分上暂时不占优势,但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却表现出了不错的后劲,其中有不少很快就能超越原本在城里大校就读的优等生们.一直以"有效教学"自居的学校就这样默默面对着"有效教学"带来的尴尬与无奈.  相似文献   

4.
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讲解课文脱离词句的问题。许多教师把课文中生僻的词语大都放在讲读课文之前去“扫除”,把难于理解的句子大都放在讲读课文之后去“练习”。因此,课文虽然讲过了,学生却往往还没有完全读懂弄通。一位四年级教师讲解《草船借箭》,一节课共提出十四个问题,其中十三个是关  相似文献   

5.
《启蒙(3-7岁)》2011,(10):39
童童明年就要上小学了,为了让他进入知名学校.妈妈最近颇伤脑筋:"如今小学各科的试题真难,连我都要想半天,可自己想明白了却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讲,尤其是数学,问题就更突出了!"  相似文献   

6.
前两天,为北京市两所农村小学的孩子们上语文课,有点儿累,但我特别高兴.河南村小学的孩子们多为外地进京务工人员子女,特别朴实自然,也特别可爱.我给他们讲习作课,主题是"他___了".应该从本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中习得人物描写的方法,落实到习作上,学生才会觉得不难,能够"顺势而为".遗憾的是,我听到前面老师讲《清贫》一课,他主要是从课文内容上去分析,至于"作者如何写'清贫'的"这个关键性的、属于语文学科的专业问题,却没有讲清楚,也没有说明白.  相似文献   

7.
在计算教学中是算理重要还是算法重要?我暂且不去讨论,不妨先来看一个惬意的笑话.我还在读书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师范生到小学去教课,他教的内容是"5以内的加法".课上有一位学生举手问他:"老师,1+1为什么等于27"他当时真不知道怎样跟学生解释,再说就算解释了学生也不一定听得懂,再加上教学内容多、时间紧,也不好跟学生过多纠缠,就回了一句"国家规定的".  相似文献   

8.
正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了略读课文。随着年级的增高,略读课文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大。它是培养孩子自主阅读能力的训练场。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然而,略读课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忽略了  相似文献   

9.
正学过的内容再次学习,如何激起学生的兴趣,如何达到真正的高水平的解读?石景章老师作为深圳最早引进的一批名师之一,我早闻其名,却从未聆听过他执教的语文课。今年的4月份终于听到了石老师为初中生教授的《丑小鸭》。他的课堂为我们初中老师执教《丑小鸭》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一、旧瓶装新酒,高效率重温经典上课伊始,石老师先提出一个问题:"凭借你在小学学习课文《丑小鸭》的印象,加上昨天的预习,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相似文献   

10.
暗示无痕     
徐新星 《教育艺术》2007,(10):40-40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教师去新接的一个班里上语文课,发现一个男孩没有带书,男孩说他忘了带.同学们笑起来说:"老师,他有健忘症!"、"老师,他一贯这样."她笑笑,没有再说话.  相似文献   

11.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很有趣的成语故事,一起读课题:螳螂捕蝉(板书)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有意思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快速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生读完课文)师:谁来用最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有意思的故事?生:课文主要讲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可他固执不听,并且下令说,谁敢再劝阻他,他就处死谁。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给他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他听后恍然大悟,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师:说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这样,同座位之间互相说说。(生同桌互说)师:如果再概…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言下之意,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需要教育者不懈努力地找寻适当的方法。就语文教学而言,课文仅仅是范例,要求学生运用范文中的知识去解决一类文章所出现的问题就是举一反三。如何实现?本文尝试从图式理论出发来探究学习迁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达尔文和小松鼠》学法指导设计李千铎(德安县第二小学)一、教材特点《达尔文和小松鼠》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达尔文人小就喜欢小动物,有一次,一只小松鼠爬到他身上玩耍,他一动不动地站着,不伤害小松鼠的事。表现...  相似文献   

14.
<正>小学低年级的课文,童话类的范文较多,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并且深受孩子的喜爱。品读课文的时候,如果按照惯用的学生反复读,老师反复分析、讲解的模式进行,学生能力的提升可能仅仅就在于多认了几个字,多读了一个故事或者是明白了一定的道理。江亚丽老师指导过北师大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狮子和兔子》(第二课时),整堂课一改讲读结合的模式,以学生"讲故事"贯穿始终,学生的讲故事又分为"讲完整""讲生动""讲精彩"三个  相似文献   

15.
《捞月亮》是一篇童话。说的是一群猴子看见井里倒映的月亮,以为“月亮真的掉在井里啦”,大家紧急行动捞月亮的故事。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五十年代我上小学时就学过。那时,老师怎么讲的,全部淡忘了,只觉得猴子们挺好玩的。压根儿也没有想过课文里所蕴含的道理,更没有去想还有什么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老师是学校的初一语文老师.提起他老师们都说他有点怪怪的,有点与众不同,用现在学生的话说有点"另类". [另类表现一]这人特"懒".刚开学就对学生讲,不要期望我给你们讲多少,不会先思考,再不懂可以讨论,讨论还不懂再问我.别的老师整天忙着上课,批改作业,而他却大胆放手,作业让学生帮助改,让校长最不放心的是他还让差生帮着改.课堂测试的批改也让小组长给"代劳"了.别的老师给学生讲解生词,范读课文,而他却让学生在开学时人手一册字典,每课的生字词自己查.课文他也懒得读,让学生每人来一段,好的表扬,差的鼓励;中心思想、段意从来没有给学生讲过,而是提问学生,本课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每一段用自己的话说是什么意思?一节课下来,没讲几分钟,就连元旦晚会也让学生自己组织,但总免不了被学生邀请引吭高歌一曲.  相似文献   

17.
成长的选择     
A吉米已经14岁了,此刻,妈妈正在讲为什么不让他去郊游。他妈妈语气温柔、轻缓,吉米的眼睛里却布满了反抗和愤怒。"好的,妈妈。"他极力控制着情绪,"如果您说我不能去,那我就不去,行吗?"斯万森夫人严肃地说:"吉米,你这样说,仿佛我是一个‘独裁者’。"  相似文献   

18.
博客     
《天津教育》2012,(11):68
绿寮(张泽苹)博客地址:http://zeping2.blog.163.com/长期以来,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处于游离状态:有的变成自读课文,让学生自己阅读;有的变成精读课文的"压缩版",什么都想抓;有的甚至精雕细琢,使之成为精读课,严重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工夫便只做得一半。"可见,略读课文并不是精读课文的附属,而有自己独特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常常听到一些孩子念叨:语文不好学,学起来缺盐少醋没滋味,让人兴趣渐消,感觉顿无。比如我儿子,来到北京后已从小学高年级读到初中,却一直对语文课耿耿于怀,他现在想念的依然是他小学四年级以前的语文老师。问其故,他说后来给他们上课的语文老师就知道一块一块地分析,结果把他们分析得昏昏欲睡。我大体上明白了他的怨气所在。我曾经带学生到中学实习过,也吃惊地发现,现在包括教案怎么写,课文如何导入,上课讲些什么东西,学校都有一些具体规定。听语文老师讲课,果然也是以分析见长。这种大卸八块、解剖尸体的做法是把文章当成了死东西,…  相似文献   

20.
一道难题     
他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别人问他为何能屡次从逆境中站起来,他讲了这样一件事:那时他读小学六年级。期末的一次模拟考试,老师一边发试卷,一边善意地提醒同学:"这份试卷是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