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的教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它有别于客观标准的科学世界。科学世界是简单的线性世界,它探寻世界的规律性,具有直线性、单维性的特点;生活世界则是复杂的情境性世界,它充满了偶然性,具有非线性、多维性的特点。科学世界里倡导简单性思维,它寻求事物的确定性,而生活世界则依靠复杂性思维,它探寻对象的情境性。教学世界应是生活的世界,它应该是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单凭简单性思维不能捕捉到课堂生活中最精彩最动人心弦的地方。因此,我们主张把日常的课堂教学生活放在复杂性思维的视域下来考察,通过复杂性思维对课堂生活进行观照,重新认识课堂生活。那么,复杂性思维下的课堂生活有哪些特点呢?  相似文献   

2.
文章是从哲学的角度,充分论证了江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提出的坚持“四个统一”的希望,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号召青年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应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要求青年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完善自身中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世界似画笔下缤纷的色彩,世界如琴弦上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世界缘和谐而温馨;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世界其实又很小……  相似文献   

4.
世界体系包含着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并主要由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表现出来。世界格局是世界体系的核心,是世界秩序的决定性因素,又受到世界体系和世界秩序的制约。世界秩序是世界体系的本质反映,它的发展变化对世界体系和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非洲面积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0%,矿产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30%,许多矿产储量居世界首位。如磷酸盐占世界80%,锰占世界44%.铝土占世界35%.铬占世界66%,铀占世界40%,金刚石占世界80%,铜占世界40%,黄金占世界61%,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拉美居世界第三位。然面,在这片富饶的大陆上,全球48个最不发达国家中非洲占了33个,全球被列为10个最穷国家非洲占了8个(如莫桑比克199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美元.约为瑞士的1/500)。  相似文献   

6.
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范畴,关键在于把握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集中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上。世界的二重化首先体现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过程中,又同时形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实践同样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世界已更加紧密地连结成一个整体,或者形象地说,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民经济的蓬勃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个有机部分,将更加面向世界,参与国际事务,并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中国人民首先必须更清楚、全面和深刻地认识世界。然而,今日的世界是由过去的世界发展而来,所以必须学习和了解世界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在好奇心的驱使和求知欲的激励下,古希腊哲学家从观察自然,思考人事中得出了关于世界的种种观点,从世界是某种实物,到世界是数量,是多种实物,是存在,到世界是人,是人的精神,到世界是包括自然,人及精神的实体,古希腊哲学完成了世界的全面认识,而且它为以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笃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吴怡 《湖南教育》2003,(4):36-37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调和过去的课程过于注重单纯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偏重书本知识。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恰当处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过多地受科学世界的支配,并且严重地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割裂开来,造成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分离。人们对科学的探究也只是为探究而探究,这使得课程体系成了“唯科学主义”的传播者。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的,由概念原理和规律原则所构成的世界。生活世界则是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构成的…  相似文献   

10.
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世界2”和“世界3”,并详尽论证了“世界3”即客观知识的特性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有价值的。但他以“世界3”的客观性否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宣扬所谓“多元论的实在论”,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本文说明,“三个世界”理论并不能否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那种认为“三个世界”理论动摇了唯物主义一无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1.
一、和谐的中美关系对构建“和谐世界”至关重要不可否认,美国是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它拥有世界经济总量的28%.占世界军事力量50%左右,科技70%以上,文化信息70%以上。和谐世界不可能绕过美国而实现,只有美国也融入“和谐世界”,世界才有望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反观时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局限于书本的世界,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造成学生严重的知行脱节。所以,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签署了加入WTO的正式文件,是一个让世界,特别是中华儿女关注的重大消息。可以这样说: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融入世界轨道的一个里程碑。中国要融入世界,是历史的一个必然。在历史上,由于科技和经济的不发达,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是有限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封闭的世界。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的发展道路必须纳入世界竞争机制的轨道。中国要融入世界,除了可以吸收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之外,对于世界的和平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融入世界,面对的首先是如何与外界的国家达成双赢的沟通。这也是每一个国家的目标之一。世界现在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上下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发达的科技,在相当长的时间中,遥遥领先世界。尤其是“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既从中国看世界,也从世界看中国,不但有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与中国,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价值观念,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世界意识走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已显得尤为重要。一、渗透世界意识的必要性首先,学生具备世界意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21世纪的到来,全球化、世界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强,每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体系而存在。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都反复强调世界意识,要求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世界性眼光。如,英国提出的“全球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存在着重视沉思生活、疏离现实世界的传统。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犹太入选择孤独的小群体生活,“群众”对世界也采取疏离的态度。在阿伦特看来,这种疏离世界的态度成为西方极权主义产生的起源。因此,阿伦特在政治意义上构建行动理论,行动是在世界之中、与世界的融合。马克思不仅以世界作为生存的前提和条件,而且通过实践概念实现对世界的改造。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国际化走向的日益明显,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态势,需要年轻一代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关注世界的发展,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为此,德育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他人,确立世界公民意识,以便在未来的发展中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论文对世界公民教育的内涵、主要教育内容及方法途径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8.
办学理念: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立足点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介绍哈佛、耶鲁、柏林、牛津、剑桥、东京等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理念的基础上,阐述了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理念对中国的启示。认为,中国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学习世界先进的教育经验,真正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参照系,尤其要吸收、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做到洋为中用。  相似文献   

19.
前言每一个青少年都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通过家庭和社会来完成,知识世界的教育由学校教育来完成,而心灵世界最复杂,属于终身教育,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来完成。在今天,没有受过人文教育的心灵是不够完善的,可以说,人文学科的教育,是帮助人认识自我,由此及彼,再认识社会的教育。而中学的人文教育,主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把语言文化等知识输入学生的主观世界,使他们慢慢变得丰富起来;另一方面,教师以人为能动的生命体,利用教材这个载体,通过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20.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的意蕴是什么?教育应当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中去?我们需要从理论的根源上进行阐释。“生活世界”概念首先由胡塞尔提出,斯宾塞、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思索、追寻和阐述.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世界,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表达;教育应该把教育世界、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整合为教育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同时回归到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生活,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