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赵岭 《幼儿教育》2004,(11):20-21
在“做中学”科学活动中,实验是最为基本和核心的环节,儿童是通过实验来体验科学、发现科学、学习科学的。受思维水平和经验水平所限,在实验中儿童更易发现的是自己能亲身感知,特别是自己能亲眼看到的、与自己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科学,而较难发现或认同那些需要通过间接推理或离自己生活经验较远的科学。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做中学”科学活动为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所设计、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通常意义上客观化、理性化的科学,"儿童的科学"具有主观性、非理性的特点。儿童所能理解的科学知识并不是成人所指的抽象的、概括化的科学知识,而是具体的科学经验,是经验层次上的知识:"儿童的科学"是幼儿主动建构的,并处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儿童的科学"是儿童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他们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理解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3.
在“做中学”科学活动中,实验是最为基本和核心的环节,儿童是通过实验来体验科学、发现科学、学习科学的。受思维水平和经验水平所限,在实验中儿童更易发现的是自己能亲身感知,特别是自己能亲眼看到的、与自己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科学,而较难发现或认同那些需要通过间接推理或离自己生活经验较远的科学。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做中学”科学活动为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所设计、提供的科学实验应该具备帮助儿童“直面”他们所要了解的科学现象和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那么,什么样的科学实验才能做到帮助儿童“直面”科学呢?通俗地说,…  相似文献   

4.
回顾我国儿童科学教育课程设置和发展的历程,偏狭的理性主义价值观与工具主义价值观是其多年的价值取向。重新认识儿童,从儿童是小小科学家反思批判当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可以发现儿童需要的是生活科学而非学科科学;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科学家,而应是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儿童不是接受式地学习科学,而是在探究、体验、发现中学习科学。  相似文献   

5.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科学现象、科学活动往往被我们老师所忽略。细致观察生活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大自然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活”教材,学会探究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方法,利用儿童的生活及其周围的环境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教育与儿童的生活、感性经验结合,把科学启蒙教育渗透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6.
在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科学经验的自主建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区域活动一般被认为是幼儿自发探索、体验探究过程并自主建构学习经验的一种学习活动.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区域活动促进儿童与科学材料、教师以及儿童之间的互动,帮助儿童自主建构多种科学经验,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掌握初步的科学方法,获得相应的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7.
儿童在学习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三种理解偏差倾向:概念的完全曲解、概念混淆、概念窄化或概念泛化。其影响因素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先前知识储备、学习材料、组织方式及教学情境等有关,但最核心影响因素是日常概念与教学情境。概念卡通依据儿童认知思维发展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将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典型变式以直观、生...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是儿童对世界的独特见解,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对"儿童的科学"进行科学教育研究,可促进儿童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源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内部动机。利用这个动机,将常识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成一种探索式、研究式或发现式的。  相似文献   

10.
小学自然课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的决定了我们要在自然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训练、发展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及动手能力。自然教学要引导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因此,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为主要彤式逐步过渡到以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根据小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符合儿童经验的具体材料,除了利用教材中大量的插图外,还应通过诸如实物标本、模型、乃至实验、语言直观等,使学生形象感知,并在学  相似文献   

11.
儿童教育一直是我们关心的话题,但是在儿童教学中能从儿童的认读角度去教学的却很少,本文从培养儿童科学认读的兴趣、创造有利于儿童环境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在儿童教学中的经验,对如何培养儿童科学认读的兴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薛洁 《科学课》2013,(6):78-79
儿童的科学学习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对鄂教版《科学》教材研读后,我感觉这套教材以儿童生活经验圈的不断扩大为线索,从儿童的视野组织材料,逐步展开教学内容,逐渐增进儿童对科学的了解和认识。教材面向儿童生活的真实世界,努力使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等与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3.
学前儿童绘画构图,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零乱式、垂直式、并列式、离散式和遮挡式等几种类型.指导他们时,应根据儿童已有绘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灵活的原则和手段,引导他们学会简单的构图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岩 《早期教育》2013,(1):54-56
脑科学关于儿童大脑生长、儿童早期发展与环境经历的研究为提升和审视儿童早期教育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主要从脑科学研究的视角审视幼儿园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的必要性,并从环境的提供、儿童个体经验的发展以及信息资源等几个角度阐述了幼儿园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所蕴含的价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多感官参与;重视幼儿个体经验的整合与拓展;...  相似文献   

15.
小学自然课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是一门知识面广而且综合性强的常识性学科,它蜻蜓点水式地几乎涉足所有学科领域。搞好这门课的教学,对于发展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儿童的智慧主要来自经验,概念有组织经验的作用。在儿童的教育活动中,实施鹰架策略、同化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可以促进儿童逐步感知科学概念,并在这种经历中体验智慧生长的快乐。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师范大学张金梅博士与她的团队在借鉴西方百年儿童戏剧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土,尝试建构一种适合中国学前儿童的戏剧教育模式,内容包括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育策略等。本专辑主要介绍的是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三种组织形式(主题式、渗透式和区域式)的内涵、特点以及具体实施策略,希望能对实践工作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谢辉 《科学课》2014,(5):78-79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鄂教版《科学》教材鲜明的、有别于其他版本教材的特点是:以儿童生活经验圈的不断扩大为线索,从儿童的视野组织材料,逐步展开教学内容,逐渐增进儿童对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沈晓英 《科学课》2008,(10):52-53
小学科学课常教学应指导儿童“像科学家那样搞科学”,但是,儿童往往简单地用生活经验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缺乏用科学的思维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科学探究计划,并按照计划有序进行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20.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就开始对儿童在科学领域内的表征进行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于儿童的表征内容、方式和特点的认识往往来源于一线教师的经验或印象,缺少调查的数据支持。笔者针对6~7岁儿童,即一年级儿童,开展了对科学探究和科学概念的表征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