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有文学语言,新闻也有新闻语言。新闻语言要通俗化,这是由新闻受众的广泛性决定的。新闻受众受教育程度、文化素养千差万别,高低不一,只有做到了新闻语言  相似文献   

2.
3.
新世纪,媒体纷纷掀起改革浪潮,在争夺“眼球经济”的大战中,众媒体使尽浑身解数,尽量让自己的“蛋糕”做大。市面上的报纸比以前洋气了,视觉冲击力强了,好看了。然而,仔细翻阅报纸,新闻信息中的一些词语,却总是重复出现,生旧老套,没有突破,看后令人沉闷,没有活力,这就大大降低了吸引受众心理的效果。 新闻是要告诉读者事物最新特征、个性,如果只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语言来对付,则会适得其反。如“在……的领导下”、“获得了成功”、“……亲自参加”、“……的大好形势”、“受到好评”、“不是雷锋胜似雷锋”等,这些语…  相似文献   

4.
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新闻用语言的准确也很重要. 去年,我在县电台编辑新闻节目时,收到一篇人物通讯,说的是一位农业局长在碾盘乡搞杂交稻试点的事.文中说:“无论是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大雪纷飞的寒冬,他从早到晚扎根在稻田里……。”这段话说得太绝。某局长又不是电线杆子,怎能从赤日炎炎的盛夏到大雪纷飞的寒冬都扎根在稻田里搞科研呢!再说,水稻的生长期只有90—110天左右,而局长却在田里忙了365天.这又怎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5.
新闻五个W,时间是一大要系。不论你写什么都要问明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某月某日,今天、昨天等。在表达这些时间概念的吋候,常见用词概念含混的情况。在这方面,就是“……以来”的用法。“……以来”的本意,是指从过去的某个时候到现在。这个句式,在各类文章中用得很普遍。因此,一些表意含混的句式,也以讹传讹了,在群众中形成了一种习惯。例如:《河南农民报》10月8日一版《情系良种》一文,说“一个多月来……”。“一个多月”就是“一个多月”,为什么还要加上“来”呢?去掉“来”字,不是更简明了吗?这  相似文献   

6.
地市报扩版要兴利除弊王振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近几年来,全国地市报纸在大报扩版的影响下,从沿海到内地,也迅速掀起了扩版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公开发行的310多家地市报,就有50多家竞相改版、扩版或增加星期天及周末版。有180多家改为日报,还有不少家地...  相似文献   

7.
提起新闻语言,不少人总爱把它与干巴、死板、陈词滥调、枯燥乏味联系起来。难道新闻语言真的就与生动无缘吗?不是的。近些年来,我们在报纸上、广播中、电视里看到、听到的有些新闻作品,编写得就很不错。不论用什么文体写文章,总是要给人看的。因而,你要吸引读者(听众),就不能不注意语言的艺术。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千真万确的。语言艺术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所重  相似文献   

8.
新闻写作涉及语言的应用问题.新闻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文学语言。科学语言强调分析性,同抽象的事理相联系;文学语言强调描绘性,同具体的形象相联系。一般说来,新闻语言既不象科学语言那样用抽象概念表现自然现象和科学现象,也不象文学语言那样富于想象,强调诗意和具有潜意识。新闻语言是直接描述性语言,强调清新活泼. 怎样才能使新闻是言清新活泼?有的人认为,要写得清新活泼,就必须藻饰,似乎越华丽就越美.于是大量堆砌形容词,滥用修饰语,甚至为了用上一些自以为“美妙”的词句,不惜以词害意。这是对清新语言的  相似文献   

9.
10.
刚当通讯报道员学写稿的时候,一位老师对我说过:一篇文章总是由无数个字、词、句组合起来的,同样一句话,怎么个说法,各有巧妙不同。老话、套话、大话、空话是文章之大忌,多些鲜蹦活跳的语言、定能为文章增色添彩。在我多年的业余写稿的实践当中,我牢牢记住那位老师的教导,遣词造句注意在“鲜活”上下功夫。   一、要多些与时代精神合拍的鲜活语言。一次,我们下基层围绕发展经济搞调查研究,基层干部群众高度评价乡土人才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骨干带头作用。有的说,在农村首先富裕起来的,是那些跑码头,闯市场的“田秀才”、…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接触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常会感到阅读受阻,对报道中一些词、段落的表述不知所云,不能顺畅地接受信息的传递,产生不愿往下阅读的意念。这种拒读心理,多来自新闻报道中频频出现的空泛、抽象的语言表述。新闻是一种快餐式文体,追求的是“一眼功效”。新闻传播对受众没有任何约束力,其受选概率完全取决于读者的阅读兴趣,尤其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社会是一个信息过剩,信息资源共享,传媒日趋多元化的时代,要想锁定受众,必须以简洁明了、生动具体、鲜活准确的语言,传递新闻事实。如果人们阅读新闻报道时,遇到大量的空泛的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12.
13.
毛泽东同志说过,好的文章和文件应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准确性是一切语言文字的首要条件。新闻的语言更应该是这样。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准确的新闻语言应该是概念明确,判断推理合乎逻辑,不致引起读者的误解和费解。鲜明性和生动性除逻辑问题外,还有词章问题。新闻语言文字的鲜明性和生动性当然也很重要,没有表现力的语言是无力的,直接影响到宣  相似文献   

14.
“言而无文,其行不远”。文章是以语言为基本材料的制成品,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成败得失。新闻作品也不例外。 但是,除极少数作家型记者外,多数记者重视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对语言的生动形象却重视不够。表现为:不重视锤炼语言文字,新闻作品没有文采,不少获奖新闻作品只是题材分量较重,新闻价值较高,语言文学则一般化,甚至较粗劣,原因何在呢?既有记者的认识原因,又与记者学习积累不够有关。 有的记者认为,强调语言生动形象就可能违背新闻真实的基本原则。这是不正确的。新闻与艺术作品在真实性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新闻作品要求语言生动形象与新闻内容是否真实是不  相似文献   

15.
“用事实讲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但“事实”除传递显露在外、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外,同时也有潜藏其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即潜在信息。新闻的潜在信息来自事实的不同排列、词语的不同组合,来自语言诸因素的各种千变万化的具体条件和具体环境。因而,对客观事实的选择和报道,就能表述一种作者的意见,形成舆论导向。有些语言没有直接抒情,可同样表达作者的感情,也是语言的潜在信息。这种间接的抒情往往是隐含在语言表层意义之下传达出来的。例如:(1)“公元1991年12月25日晚7时许。莫斯科。隆冬中的红场。7时25…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媒要维护祖国语言宁吉祥当前,报刊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外文字、英语声,勾起了我的重重忧虑,让人感到:我们的汉语似乎已经不能表达某种意义了,必须以外文、外语来补偏救弊!如若不信,请看信手拈来的几个例子:──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会见了美国IB...  相似文献   

17.
新闻需要什么样的语言?新闻语言需要怎么样的表达?这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新闻语言的表达,就是新闻工作者通过语言的表达,让受众了解新闻。换句话说,就是新闻工作者借助语言这一工具,经表达架起的桥梁,将信息过渡(传达)给受众。要想完成  相似文献   

18.
19.
新闻语言要“求新除弊”刘家焕,蒲赵国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进化而进化。在社会日益发展、物质日趋文明中,新技术、新产品、新思想、新经验的传播,既需要博采优秀传统语言的精华,又需要新的发展,新的词汇,所以新词汇的不断出现是必然的。当然也...  相似文献   

20.
1997年11月26日上海《新民晚报》社会新闻版刊登《一女子被抛尸弄口》一文,十分引人注目。问赶出在该文行文中,有些语言表达不清,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据分析,案发地为抛尸现场”,这句话作何解?难道歹徒就在抛尸现场作的案吗?不可能吧,如是这样,此案留下的蛛丝马迹肯定很多,而且歹徒也不可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弄堂口就作此案的。我想作者想表述的是否指“案发地离抛尸现场估计不会太远”之意,如是这样,加一个“估计”、“不远”之类的词语,不就可以了吗?如此精确的分析,对于启发过往行人提供破案线索,并对犯罪者形成威慑力都是很有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