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抗洪救灾之际,首都报纸同力唱响了一曲抗洪救灾的“壮歌”。人民日报在编委会的统一部署下,发挥言论优势、版面优势和深度报道优势,及时、准确、生动地报道抗洪抢险消息。从7月1日到8月20日,共刊登抗洪抢险报道文字稿482篇,照片105幅,仅从8月13日到18日,就拿出21.5个版面,刊登消息198条,通讯22篇,评论7篇,照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自8月9日起,到9月8日止,每天发表一篇关于抗洪救灾的评论文章、这组抗洪评论在抗洪前线军民中,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一种“新闻现象”,也受到新闻界同行的关注和褒扬。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其中的经验和启示是什么,这有待于报社领导加以全面总结。在这里,我作为参与者之一,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去年入夏以后,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中国人民同历史上罕见的洪水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斗争。今天,这场伟大的斗争已经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在总结这场斗争的时候,许多人开始注意到“新闻报道”在抗洪抢险救灾中显示出来的“特殊魅力”。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的那样:“新闻工作者及时报道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不畏艰险,深入一线积极宣传抗洪军民的英雄事迹,弘扬正气,鼓舞斗志。”也正像朱镕基总理1998年10月7日视察中央电视台时指出的那样:“在今年的抗洪抢险中,广大新闻工作者用宣传舆论鼓舞广大人民万众一心,战胜洪水,克服艰险,对全国上下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一名赴抗洪一线采访的“大堤记者”,静下心来把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在眼前“过一番电影”,体会最深的就是抗洪精神鼓励着我们搞好抗洪新闻,抗洪新闻弘扬了抗洪精神,激励、鼓舞了前方将士,教育、感动了后方群众。于是,便有了今天这个话题——抗洪新闻与新闻抗洪。  相似文献   

4.
以4月1日头版头条评论员文章《肃清“左”的流毒和纠正软弱涣散状态》打头,到4月底,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二十二篇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平均每篇八百多字,除几篇千字以上外,一般只有五六百、六七百字。4月1日那篇就是七百来字。人民日报头版评论这么明显地一短,使人们看到了报纸评论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今年8月以来,长江流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的抗洪抢险救灾斗争,相继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作为全国报纸排头兵的人民日报,自8月9日起至9月8日的31天内,连续发表了《当前头等大事》《军民挽臂筑长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辩证看灾害...  相似文献   

6.
国内新闻界     
我国新闻界全力投入抗洪救灾宣传近两个月来,我国新闻界数以千计的新闻工作者奔赴抗洪一线,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抗洪救灾斗争,为夺取抗洪抢险斗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人民日报》、新华社每天以大量篇幅及时向全国人民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洪救灾的决策和部署,《人民日报》有37名记者活跃在抗洪  相似文献   

7.
点到为止     
连日来,首都各大报连续发表评论,深入揭批“法轮功”。人民日报发表以“抓紧处理和解决‘法轮功’问题”为主题的系列评论,其中《提高认识,认清危害》,分析了“法轮功”聚众闹事的深刻社会政治背景,强调充分认识和解决“法轮功”问题的重要意义,指出当斗争向纵深发展时,形势复杂,任务艰巨,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而提高认识,看清本质,是夺取这场斗争胜利的关键。光明日报7月28日刊发了“揭批李洪志歪理邪说”系列评论的第三篇,《鼓吹“政府无用论”的目的是夺取权力》,尖锐抨击了李洪志这一谬论的险恶政治祸心。经济日报7月28日刊…  相似文献   

8.
今年湖北日报抗洪救灾宣传有声有色,突出特点之一是在人水搏击的两个多月里,头版发表了近30篇抗洪言论。仅以“全力以赴决战决胜”为主题的系列社论就连续发表了18篇。围绕抗洪这一主题,一家报纸连续发表如此多的社论,这在新闻史上是空前的。 对于这些言论,无论是党政领导同志、新闻界同行还是普通读者,都给予了热情鼓励和充分肯定。认为它们像号角,像战鼓,极大地鼓舞了前线军民的斗志,激励人们勇敢地迎接洪水的挑战。因其及时准确,短小精悍,富有激情,战斗力强,被同行们誉为言论宣传中的“抗洪体”。 作为本报今年抗洪社论的主要撰稿人,回首那连续奋战的数十个日日夜夜,我想只能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一点切身感受,这就是:用“情”写就抗洪篇。  相似文献   

9.
今年6月下旬以来,东北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在这次抗洪抢险斗争中,沈阳军区部队广大专兼职新闻工作者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跟随各个部队转战抗洪一线。他们牢记江主席的重要指示和广大指战员的重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哪里有危险,就战斗在哪里,出色地完成了抗洪抢险的宣传报道任务。在近2个月中,先后在中央级报刊和中央电台、电视台发表2200余篇稿件,其中各报头版头条和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报摘节目144篇(条)。以“大胡子将军”吴长富、“抗洪铁入”刘小强以及某团一…  相似文献   

10.
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七篇关于不能再吃“大锅饭”的社论:一论是《不能再吃“大锅饭”》,二论是《很有必要明辨是非》,三论是《把零售商业服务业经营责任制推广开来》,四论是《“大锅饭”养懒汉》,五论是《集体企业的生命力在哪里?》,六论是《不端“铁饭碗”很好》,七论是《把内在的活力开发出来》。后来,又围绕这个主题发表了两篇署名评论,一篇是《南郭先生何处去》,一篇是《破  相似文献   

11.
从2003年4月中旬至6月初,在一个多月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人民日报充分发挥评论优势,连续发表了两篇任仲平文章、两篇社论、16篇评论员文章、28篇人民论坛、24篇今日谈。这些评论,紧密配合党中央、国务院防治非典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紧随抗击非典斗争的形势发展和疫情变化,把握大局,导向正确,筹划周密,推进有  相似文献   

12.
评论、理论是《人民日报》的强项。 下面,笔者向读者朋友推介几篇见之于该报的评论、理论文章。 (一).事物自身的逻辑作者深沉的情感──读《人民日报》就“撞机事件”发表的评论员文章 今年4月 1日,美国军用侦察机在我海南岛沿海的专属经济区上空撞毁我军用飞机,造成我飞行员下落不明。随后,美机未经允许进入我领空,降落海南陵水机场。围绕这一事件(简称“撞机事件”),《人民日报》于4月5日、7日、12日发表评论员文章《霸道行径与霸权逻辑》、《正义呼声和强国行动》、《把爱国热情化为强国力量》。这组评论所蕴含的严密…  相似文献   

13.
《热血日报》创办于1925年6月4日,为八开四版报纸,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当时,五卅反帝爱国斗争正处于高潮,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地领导这场斗争,在上海创办了这份日报,并由瞿秋白负责。瞿秋白为该报题写了报头,并撰写《发刊辞》。该报到6月27日停刊,共出版24期。瞿秋白在该报上发表的社论、评论有22篇。从6月6日起,《热血日报》在第四版开辟了“小言”专栏,先后发表了37篇微型评论,其中瞿秋白以“热”、“血”、“沸”、“腾”、“了”、“顾”、“默”署名发表的评论23篇。 瞿秋白撰写的这些微型评论,短小精悍,短的只  相似文献   

14.
世纪交替,历史的脚步显得更加匆匆。站在新世纪门槛,回眸一望去年的《人民日报》,许多重大报道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汇合成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时代强音。《人民日报》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系列评论,无疑是这些“时代强音”里的一组高亢嘹亮的音符。去年,《人民日报》从1月24日至5月4日,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集中发表了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社论1篇,评论员文章10篇。这些评论把握大局,重点突出,及时传达中央精神,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达到了高出一筹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丁建庭 《青年记者》2016,(16):52-53
去年8月21日,一则《人民日报首发地方党报评论员文章纵论改革“问题导向”》的帖子传遍互联网.前一天的《南方日报》评论员文章《改革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被《人民日报》转载,被媒体观察人士敏锐发现,并被记录为党报评论近23年来的“又一个第一次”.实际上,这只是去年《人民日报》转载《南方日报》7篇评论中的一篇.除了《人民日报》,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还全文转载了《南方日报》50多篇评论,并13次发消息推介《南方日报》重要评论.如此高频率的转载引起了舆论热议,极大增强了《南方日报》评论的“二次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震惊中外,历时两个多月的’98长江抗洪抢险已载入史册。但是,一提起‘航洪”的话题,人们不会忘记──在长江沿线,百万军民携手降洪魔,其阵容不下当年百万雄师过大江。与此同时,各新闻单位抽调精兵强将,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大战。7月26日至9月4田间,《战士报》共刊发抗洪稿件716篇,图片433幅,全方位、大纵深地报道了广州军区抗洪部队的战况,在这次新闻大战中独树一帜,办出了特色。翻开抗洪专刊合订本,我们依稀触摸到夹杂油墨、泥土、汗味的气息阵阵袭来。全力以赴,提上办报7月底,长江初怒,广州军区一声令下,驻湖北、湖…  相似文献   

17.
站在全局的高度———我们是怎样组织“学习篇”系列报道的人民日报经济部“学习篇”发表以后从8月5日起,人民日报在一版《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专栏,推出了“学习篇”,连续刊登6篇记者述评(《最大的国情》《根本的任务》《无悔的选择》《基本的国策》《多样的形...  相似文献   

18.
一、30年的学步与求索 我的评论实践,以在正式报刊上发表作品算,到今年正好30年;以练笔和相对比较成熟算,又可大体分为前20年和后1O年。 真正开始写评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70年代初我连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几篇国际评论,用的署名是“秦皇岛港务局工人评论组”。那些东西,现在看来很幼稚肤浅,可我与评论的正式结缘,当从那时算起。 1976年,“文革”结束,报刊开禁。1978年《中国青年》杂志  相似文献   

19.
1998年9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抗洪一线指导工作时指出,全国抗洪抢险斗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伟大胜利。威武不屈的华夏儿女,用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和参与者,曾经奋战在抗洪一线的数千名新闻工作者,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本刊今年第8期刊登了“来自抗洪一线新闻单位的报道”之后,又陆续收到许多来稿,我们被其中无数真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报纸专栏评论的现状 2002年,《人民日报》曾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的两大典型群众型评论专栏“人民论坛”和“今日谈”,发表专栏评论共197篇,其中“人民论坛”114篇,“今日谈”83篇。这仅是评论部编发的刊载在要闻版上的专栏评论文章,在经济版、社会版、法制版、军事版、国际版、体育版、文艺版等众多版面上还有不少的专业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