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永安地区戴一段沉积条件、沉积特征以及沉积模式的研究分析,认为在断陷湖盆演化早期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所需要的古地貌、古水深、古气候、古物源等有利条件。永安地区戴一段发育湿热气候背景下断陷早期形成的低缓阶地平台控制的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表现出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大致以坡折带为界分为内前缘沉积和外前缘沉积,内前缘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河道冲刷叠置,平面连片分布,外前缘相带增加,砂体受湖浪改造作用增强,形态发生变化,受可容空间、物源供给、平面位置等方面的影响浅水三角洲在时空上表现出一定的演化规律。浅水三角洲沉积砂体分布广,延伸远,大大拓展了油气勘探范围,它的提出对永安地区进一步的油气滚动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西南缘现属青海油田油气勘探新区,通过对研究区详细地岩芯观察和大量野外露共精细描述以及在沉积特征论述的基础上,认为研究区新近纪地层广泛发育湖泊扇三角洲沉积.其中,那北1井新近系上新统狮子沟组主要发育由重力流和牵引流频繁交织沉积的扇三角洲.经过进一步观察分析,可以识别出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两个亚相,扇三角洲前缘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和碎屑流沉积物五个微相;前扇三角洲包括前扇三角洲泥和碎屑流沉积物两个微相.该项研究可以为深入讨论柴达木盆地南斜坡地质演化提供沉积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惠民凹陷田家地区沙二上亚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根据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将三角洲平原细分为分流河道、河道边缘和洪泛平原微相,三角洲前缘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并系统地总结出不同沉积微相的沉积特征,描绘出沉积微相带及其骨架砂体的平面展布。结合实钻井资料分析表明,该区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是勘探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4.
任翔 《内江科技》2009,30(11):104-105
本文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6油层组的泥岩颜色、岩性特征、粒度分布、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及测井相分析的研究,确认该工区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将其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河道侧翼、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前缘席状砂6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等砂体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根据岩石学特征、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在综合考虑宏观沉积背景的基础上,建立了坪桥地区长6油层组不同时期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模式,分别为指状砂体模式、朵状砂体模式、坨状砂体模式三种,为储层有利储集相带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尼1井岩芯普通薄片的观察,分析碎屑岩沉积粒度特征,得出尼1井碎屑岩粒度特征为跳跃总体发育,含少量悬浮,整体表现为高斜两段式,个别表现为高斜两跳夹悬移及过渡式、两跳上拱式,结合地层古生物、沉积构造等特征识别出的沉积环境有干旱滨湖盐沼、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河口沙坝。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分析等手段,辅之以优势相编图法进行研究西峰油田M20井区长81沉积微相及其平面分布特征,并确定物源方向。研究表明,M20井区长81油藏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可细分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天然堤、席状砂和远砂坝6个沉积微相,各小层沉积相平面展布有很好的继承性,主物源来自西南方向;次物源方向来自东北方向。  相似文献   

7.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流三段油气资源规模巨大,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为理论指导,对岩壁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流三段划分了2长期旋回、5个中期旋回,建立了相应的等时层序格架;通过对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岩石颗粒粒度和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系统分析表明流三段为扇三角洲沉积,可细分为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物源来自北东方向;在流三段沉积早期扇三角洲平原面积大,到了中晚期扇三角洲平原面积逐步减小,并从基准面旋回的角度探讨了层序格架内储层沉积特征和演化规律,总结了其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8.
徐诗童 《科技风》2012,(16):133-134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东风港地区区域地质概况,根据现有的测井、录井资料和岩心资料,分析了东风港地区的沉积相特征,完成单井相分析剖面图。通过分析可以认识到东风港地区沙四上亚段沉积相以三角洲相沉积为主,其沉积模式与典型的三角洲沉积模式相似,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根据测井资料和岩心资料又对各井沙四上段地层进行微相划分,既而深化对该区沉积相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岩心观察,结合岩石类型、沉积构造、测井相等相标志对该区进行了沉积相特征研究,指出受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不同体系河流的控制,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间湾沉积微相。通过砂地比的计算,勾绘了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以及分流间湾等微相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表明自长8油层组早期至长8油层组晚期,该区经历了湖进过程,同时依据对主分流河道的确定,厘定了河流的走向,对沿主河道厚砂体布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联盟庄联西地区古近系E_2d_2~5为三角洲沉积,发育有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储层孔隙以粒间溶孔为主,次为原生粒间孔,原始物性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并受沉积物分选影响,物性优劣顺序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河道溢岸沉积、分流河道间。成岩作用以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为主,交代作用与溶蚀作用伴生。  相似文献   

11.
苏明  张翠梅 《内江科技》2006,27(5):142-143
运用测井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工作区的钻井资料进行分析,在I油组识别出了7个小层序,划分了扇三角洲平原、前缘和前扇三角洲的成因相;分析了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及其在垂向上的演化特征。储层精细对比研究表明,扇三角洲砂体岩性、厚度及其分布明显受物源的控制,可根据物源方向及岩性差异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2.
魏三妹  吴剑 《内江科技》2010,30(1):96-97
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域构造概况、岩心、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认清了辽河油田台一块Es1Ⅱ和Es1Ⅰ油组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认为油组储集体发育的是一套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其沉积微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微相。根据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研究了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并得出研究区该时期存在双物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迁移性强,河口不稳定,容易形成多个分支河道,泌阳凹陷下二门地区核桃园组具有这种沉积特征。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原认识为一支分支河道,现认识为东西两大分支河道,东分支河道在下二门背斜主体区聚集成藏,西分支河道与断层配置形成断层-岩性油藏,部署的一系列井也取得较好的钻探效果。因此,在老油田进行滚动勘探,创新认识是实现规模增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通过精细的岩心观察描述,利用岩相和测丼相等标志研究沉积微相类型,确定了工区主要为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沉积,进一步划分为5种亚相、10种微相。在单井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震相资料及砂体厚度统计数据,说明了层序格架内沉积相的展布规律。研究表明,砂体主要发育于曲流河道、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中;垂向上,自下而上为一次湖退一湖侵的沉积过程。  相似文献   

15.
余海洋 《内江科技》2011,32(5):157-158
长岭坳陷腰英台地区在青一段和青二段沉积时期处于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以西南方向为主的三角洲前缘砂体分支河道经本区延伸到湖盆中心,砂体的厚度较薄,自西南向北东方向有减薄趋势,甚至尖灭,研究区青一段、青二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缘、河口坝、水下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是最有利的储层发育区,也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青一段、青二段时期沉积微相研究表明不同沉积时期主河道发生变迁,物源方向西移,不同砂组平面上物源和水道明显具有一定的迁移性。  相似文献   

16.
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民丰洼陷有利储层类型,但是由于多物源多期三角洲的汇集造成三角洲前缘储层边界刻画困难。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次研究从波动方正演入手,讨论了与射线追踪方法相比波动方程正演由于信息全面、精度高等特点更适用于地质情况复杂地区,设计了波动方程正演流程。并以民丰洼陷沙三中亚段多物源多期三角洲前缘砂体汇集区为实例建立了井控各向同性均匀地质模型,进行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总结出不同物源多期三角洲前缘砂体叠置时的边界地震反射特征,以及岩性对边界刻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垦利10-1油田沙三上亚段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储层横向变化快,使得对该亚段内沉积体系识不清楚。以明确沙三中亚段沉积相类型以及特征为目的,以沉积学和地质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岩石颜色、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地震响应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垦利10-1油田沙三上亚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在该亚相内利用测井相标志可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以及水下分流河道间等4种微相;在沉积微相特征和地震属性的综合研究基础之上,剖析了沙三上亚段辫状河三角洲的时空演化规律,认为沙三上亚段辫状河三角洲由多期朵叶体相互叠置而成,平面上由北向南展布,从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到高位体系域的垂向演化序列来看,朵叶体的发育程度呈现由大变小再变大的特征,反应了进积、退积再进积(加积)的沉积样式。最后依据沉积相的时空演化特征,总结了沙三上亚段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模式。研究成果可为油田下一步滚动勘探提供地质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永3断块沉积微相平面特征、沉积微相间接触关系及微相垂向概率的研究,兼顾训练图像创建的基本原则建立3D训练图像,以此为基础,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Snesim算法进行沉积微相随机模拟。模拟结果综合体现了多点地质统计学储层模拟的优点,模拟结果忠实于井点数据,微相平面形态受到训练图像的指导,与平面沉积相图相似,很好地再现了三角洲前缘远砂坝和席状砂的几何特征和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9.
利用钻井取心、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及测井解释等资料和手段,对乌南地区下油砂山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乌南地区下油砂山组共分为7个砂层组。乌南地区下油砂山组受阿拉尔和祈漫塔格两大物源体系的影响,发育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等微相类型。砂体类型主要有滩砂体、坝砂体和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席状砂、远砂坝;滩砂体具有单层厚度小、层数多、砂泥频繁互层的特征,坝砂体具有单层厚度大、层数少、砂泥互层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熊丽  魏小龙 《内江科技》2013,34(3):139-140
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西北地区形成广泛的有限拉张,六盘山盆地侏罗纪和白垩纪经历了两次断坳构造旋回演化过程,形成三叠-侏罗纪及白垩纪两次伸展断陷盆地,接受了较厚的侏罗系和白垩系沉积建造。海参1井中新生代剖面由下至上可分为侏罗系安定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白垩系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内又分为二个沉积旋回,即三桥组-李洼峡组第一沉积旋回,马东山组-乃家河组第二沉积旋回,对应的沉积相依次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半深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