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茅盾文学批评的审美批评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审美批评所受到的限制。以及这种限制所以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20年代初,茅盾成功改革了《小说月报》,使之成为中国期刊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期刊和新文学的主阵地。笔者主要探讨了其改革《小说月报》的三方面特点:建立一套系统性的运作模式:强烈的读者意识;“想象‘现代性’”的编辑立场。探讨这些,会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们试图通过鼓吹新性道德观的性革命来再造文明,达到社会的根本改造.其中,茅盾的性爱思想是极具代表性的,他性爱思想的核心是灵肉一致的现代性爱观,并认定它是中国社会根本改革所最切要的.他在这一方面不仅有理论探讨,而且还具体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上,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具有鲜明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蚀》是茅盾的第一部文学创作,在《幻灭》、《动摇》、《追求》带有连续性的三部中篇小说中,打通其中主要人物及其与作者的关系来看,《幻灭》写失望,《动摇》写怀疑,《追求》写悲观,但其并不都是消极的,而有其积极意义所在:失望是有所批评,怀疑是有所思考,悲观是有所否定,因而可以重新选择。这三部曲包含有政治和人文主义两大主题,茅盾在日后的长篇创作皆未脱离此轨道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茅盾的寓言创作在寓言形式和新的思维内容等方面的探索,以及在艺术表达方面的建树都对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寓言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指出茅盾的寓言创作做了许多中国现代寓言文学的“第一”的工作,是中国现代寓言文学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茅盾在左翼思潮时期写的八篇“作家论”批评, 逐一作了简明的梳理和评析, 从中探讨其后期社会学批评的某些雏型特点, 力图描述作者在主客观因素的交互作用下观念演变的大致轨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有意识的政治功利心理和无意识的补偿心理两方面分析茅盾创作《子夜》的心理背景,探讨《子夜》的社会政治价值及艺术魅力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茅盾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从小便形成理性看待的问题的能力和养成理性分析问题的习惯,这一能力与习惯贯穿于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尤其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理性痕迹更为明显。他的小说由于理性思维的深度参与,往往取材宏大、深广。理性思维模式同时也使得他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奉行“主题先行”模式,并且在小说的结构模式、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描写等方面也突出了强烈的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9.
章从茅盾的代表作《子夜》的本入手,分析都市空间,历史事件与虚构情景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出明喻性的叙事方式,社会批判的具体锋芒所指,对其作为“‘新形式’的历史小说”特色提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学家、革命家的茅盾常被关注,然而,对他丈艺编辑家身份的探讨却总是处于缺席状态。实际上茅盾的文学活动是从编辑开始的,《小说月报》在他的编辑策略下的强烈反响,以及他的编辑才能理应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1.
茅盾的小说创作是男权意识与女性知语的有机融合,作者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去观照女性在特定时期的生存、命运和精神困境,且对男权中心社会的价值观进行了重新解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作家对男权意识的超越。但由于受到创作主体性别角色和男权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作家在创作中仍未彻底走出男权意识的樊篱。  相似文献   

12.
13.
茅盾流亡日本期间存在着悲观绝望情绪,在其文学作品多有表现,从中可看出茅盾成长的艰巨性,同时,这些作品也展现出了三十年代中日社会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一篇学术论文,它在批评思维、批评方式、批评视角等结构方面的创新,使其获得了极高的学术地位,而且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学研究向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过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红楼梦评论》结构艺术进行分析,有助人们重新确认和重视它的艺术价值,以及它在推进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现代性转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茅盾的入世精神和忧世情怀使他大量的文学批评呈现出鲜明的趋时性特征。茅盾的文学批评也因此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和难免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水藻行》是一篇独特的具有真正意义的短篇小说.然而它在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中不同凡响的独特性在很长时期内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作出应有的评价.1986年《湖州师专学报》增刊《茅盾研究》第二辑译载日本学者是永骏的《论<水藻行>》的论文,引起了海内外茅盾研究学者对《水藻行》的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的研究.1990年《茅盾研究》第四辑刊发青年学者李继凯的《略说<水藻行>与<大地>》.1991年在第四届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美国学者陈幼石提交论文《妇女沦落的革命意义:<水藻行>和<烟云>》.在王嘉良的《茅盾小说论》和其它有关专著里也有较过去为多的论述.文章从《水藻行》的诞生经过、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审美价值、国际影响等五个方面,对上述几篇专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作出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茅盾的小说创作是男权意识与女性话语的有机融合 ,作者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去观照女性在特定时期的生存、命运和精神困境 ,且对男权中心社会的价值观进行了重新解构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作家对男权意识的超越。但由于受到创作主体性别角色和男权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作家在创作中仍未彻底走出男权意识的樊篱  相似文献   

18.
茅盾的《动摇》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全面深刻地描写了一九二七年前后,国民革命时期“武汉”周围的形势,显示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复杂性,各种社会力量的激烈较量;刻画出了形形色色的革命、投机的形象,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洞察力.对历史的总体概括,为那个时代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解读茅盾代表作,展现茅盾对社会与时代进行的多维思考,揭橥茅盾小说中对社会历史的“异质性”反思,为把握茅盾的某些文学特质及其如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提供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0.
茅盾的抒情散文创作是首屈一指的,既高瞻远瞩,激荡着时代的风云,包含着深刻精湛的社会内容;又具有独特的创作个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散文创作思想内容与时代与作者的思想有着深刻、密切的内在联系,记录着时代的风云变幻,透露着社会的世态人性,表现了作者迂回再进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