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爽 《记者摇篮》2009,(4):32-32,28
优秀的人物专题片都是以“情”构成作品主线,“情”已成为当今人物专题片的灵魂。“情”,就是人物专题片中能感动人,能唤起人们思想感情上共鸣的因素,也可以说是人物专题片的主题——在大时代背景和社会变迁中作为个体的人的命运,它包括被记录的人的感情历程和通过各表现手段所渗透出来的电视编导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在电视人物专题片中对“情”的挖掘和表现?  相似文献   

2.
一篇通讯是否成功,关键是主题;一篇通讯能否让人过目不忘,重要的是文中要有“动情点”。这个“动情点”可能是某个细节,可能是某句话,可能是一段描述,也可能是一个动作。但不管是什么,它的主要功能是深化主题,打动人心,产生冲击力,给人以启迪。人物通讯的典范之作《县委书  相似文献   

3.
速读     
《中国新闻周刊》2008,(3):18-18
“在那一刻,她看上去更像个女人,她动了情,人们第一次觉察到了这个女人的感情。即使在克林顿性丑闻闹得最凶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机会看到她动情。”  相似文献   

4.
曾秀萍  胡悦 《大观周刊》2011,(39):42-42
舞蹈的动作是为舞蹈主题服务的,只具有形的舞蹈等于只有一个空旷的骨架,唯有将灵魂赋予其中,才合之成为富有生命的艺术形象。舞蹈的独特之处是在于它以人体为其艺术表达媒介,人体动态深刻的折射出人情、人性和人生的真谛,极大限度地展示它艺术的魅力。情感的展现是表演和学习舞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演员应学会在舞蹈中“动之以情,动之有情”才能够以情动情,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5.
记得一位诗人说:春天的玫瑰花芽,不是亏了太阳照拂,怎能露出娇艳的色泽?人类生活,若缺乏情感的点缀,便要沦到干枯的境地了。写人物新闻也需要真情实感的渗透。否则人物将成为“瘪三”。这里,就我采写人物通讯《脚印》过程,在捕捉动情点方面谈谈体会。选主题要动情《脚印》一稿,去年先后被《农村工作通讯》、《新华日报》等报刊采用,并被《新华日报》党的建设专栏评为1990年度优秀稿。这篇稿件被采用和评优,与文章主题是否动情有相当大的关系。《脚印》的主人公叫胡爱华,是盱眙县马庄乡党委书记。我在采访他之前,就从县委有关部门听到不少他的事迹介绍,如他能够抓住党建工  相似文献   

6.
人物通讯《向旱魃挑战的科学家——记陕西省农科院原副院长李立科》(见《人民日报》1990年11月23日第三版,以下简称《向》)被评为陕西省1990年度全省好通讯一等奖. 这篇人物通讯所以成为上乘之作,正是因为突出了一个“情”字:科学家对人民之情,甘井老百姓对李立科之情,作者对笔下人物之情。字里行间,无处没有情,无处不动情。《向》稿一开头,摆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严酷的事实:年迈的科学家、癌症、手术、遗嘱……在被推上手术台前,随着李立科一声“我死不瞑目啊”的遗恨和呼唤,读者的心怎能不顿时紧缩起来,一股又咸又  相似文献   

7.
刘晨 《青年记者》2006,(6):39-40
诗言志,歌言情。有位文学评论家说,“志”和“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主体。如果将这句话借用到我们的新闻写作上来,那么笔者认为,人物通讯的采写,就应当也必须比消息等其它新闻报道形式更注重“情”的开掘。格外注重“情”的力量所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是人在外界刺  相似文献   

8.
人物通讯是一种真实、及时地报道先进人物的事迹,并深刻揭示他们精神境界的新闻文体。 真实,是人物通讯的“生命”,也是对人物通讯作者的基本要求。 那么,人物通讯怎样才能使它有“生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我以为,必须做到不夸张,不溢美,既入情又入理,方能令人可信可亲。 在1991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评选中,我与他人合作的人物通讯《女儿情》荣获一等奖。获此殊荣,始料未及。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篇通讯除了  相似文献   

9.
“情”是创作的生命,没有情感,也就没有创作。家事新闻的写作也不例外,情感是家事新闻采写的基础,对情感把握的好坏,关涉着家事新闻报道的成败。用“情”贯穿的家事新闻,或以主人公的不幸遭遇给人以警醒、深思,或以人物的顽强自立给人以感染、感动,或以人物的高尚情操给人以鼓舞、激励。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创作,总根于爱。”电视节目制作就是一种创作。而且在今天电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普通的文艺作品。而在众多的电视作品当中人物节目可算是“永远的长青树”。“东方之子”、“杨澜工作室”以及从“今天我上镜”到我们的“现代人物”,可以说人物栏目的生命力就在于人的命运与性格的再现,这其中留住观众的便是节目中充盈着的浓浓的人情味。一、情感交流就是一次动情的过程当一个陌生的人坐在你的面前时,你首先让他感到一种真诚;一个新闻人物出现在你的镜头前时,你要让他感到你是一个平常的人,你和他都有着…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大方图书馆建馆三十周年,我馆结合本年度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举办了建馆三十周年庆典,开展了各种书刊展览、送书下乡、图情谜猜等一系列活动,其中“图情灯谜”分设“情系灾区”、“迎接奥运”、“图情知识”、“图情人物”、“图书报刊”等内容,共制灯谜千余则,以馆庆为契机,用灯谜作载体,宣传图书馆服务、介绍图情知识、揭示馆藏书刊;开拓图书馆职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展现现代图书馆深化服务、延伸服务的服务新理念;  相似文献   

12.
马安泉 《青年记者》2009,(22):50-51
我常常扪心自问:“在济南全运会中,我为齐鲁晚报做了些什么?”是的,编写“山东冲金指南”是一名老记者的义务、采访报道赛事是我的本职工作、主持“常回家看看”专栏是领导交给的任务……然而,正是在组办“常回家看看”的过程中,本报与众多体育功勋人物的真情互动,成为本届全运会令人动情的一大亮点,这使我至今兴奋不已而生发了许多感慨。  相似文献   

13.
广播听觉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能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善于抒发和渲染感情的优势,强化语言的感情色彩,从而产生对听众感情的撞击,使广播新闻之情与听众之情实现相通与相融,以进一步提高广播宣传的感染效果,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广播新闻如何向听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呢?关键是充分挖掘广播新闻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有声语言和音响所具有的以声传情,以声蕴情,以声动情,先声夺人的表达功能,去拨动听众感情的琴弦,引起感情的“冲动”与“爆发”,使报道思想、报道内容留在听众的情感中。每当人们从收音机里听到声情并茂入情入理的广播新闻时,往往情  相似文献   

14.
张兴杰 《军事记者》2001,(10):33-33
清代袁枚在《读诗品》中写道:“作情生,读生情。”一篇耐读的作品,往往是作首先受到感动,然后才写出感动读的章。因此.一篇新闻的采写过程也是一个酿“情”的过程。俗话说:“情到深处自成”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情是如何酿出的呢?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摆脱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报道应找准“动情点”。笔者认为,一则新闻报道能否打动人心,关键在于找准最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新闻价值的“动情点”,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若能抓住动情点,就能使新闻报道“出彩”、“传神”,满文生辉,就能抓住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6.
袁丹 《中国广播》2012,(7):87-89
广播人物节目是一种能充分彰显广播声音特点、发挥广播自身优势的节目样式。优秀的广播人物节目纪录新闻人物,探访心灵世界,呈现人生百味,折射人性光辉,成为广播媒体在激烈竞争中坚守社会责任、奉献精神食粮的重要载体。优秀的广播人物节目一要坚守“新闻性”,永葆源泉活水;二要善于描绘“音外画”,展现大千世界;三要践行“贴近性”,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四要以情感人,张扬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17.
“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所谓“直寻”,就是从感物(此“物”即自然景物与人世沧桑)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也就是说,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8.
对“上会”的几千名记者来说,“两会”是一段“才”“情”激荡的日子,当他们收拾行囊“下会”的时候,多少有点恋恋不舍。请看9位记者的“两会”采访经历与感受——  相似文献   

19.
首先应明确一点,消息中的细节并非是随手拈来的那些鸡毛蒜皮之类的材料,而是一些能够说明问题又有特征意义的“镜头”。换句话说,消息中需要的细节,是能反映报道事实的本质或者有助于阐明报道主题的具体情节。选择的细节,尽管是现场刹那间的一情一景。人物活动中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或一言两语,都必须扣紧报道的主题。只有这样的细节,在消息中才用得上。只  相似文献   

20.
电影电视里有不少没有人物出现,用以介绍环境气氛、景物风貌的镜头,称空镜头,这好比我国诗话中所说的“景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语道出“景语”(空镜头)的真谛。在电影电视里空镜头的运用如果不与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相联系,不成为塑造人物,抒发情怀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