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政策背景入手,分析了“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政策内容,重点阐述了“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政策展望:对社会而言,教育信息化政策是推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对学校而言,教育信息化政策可以创生出无限的教育空间;对教师而言,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对学生而言,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学习理念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政策背景入手,分析了“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政策内容,重点阐述了“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政策展望:对社会而言,教育信息化政策是推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对学校而言,教育信息化政策可以创生出无限的教育空间;对教师而言,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对学生而言,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学习理念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柳友荣 《教育文汇》2023,(12):24-28
“泛在”(ubiquitous)是一个现代信息技术的词语,在劳动教育中意指综合施教,多主体、各方面综合发力。“泛在”失灵会生发“双重人格”,影响劳动教育育人效果。劳动教育“泛在”包括就劳动教育的时间特性而言的“持续性”、就劳动教育空间而言的“场域性”、就劳动教育目标而言的“设计性”,以及就劳动教育主体而言的“交互性”。“泛在”劳动教育的组织遵循应该做到劳动课程、融合课程、潜在课程相互协同,家庭、学校、社会一体推动,提升教师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理解“教育融合”,可以从“教育”“融合”和“教育融合”三个向度着手。从“教育”而言,教育作为“有机整体”,教育作为以促进人的生成为根本旨趣的活动和教育作为一种限度性存在是审视“教育融合”的基本立足点;从“融合”而言,“融合”所内蕴的“不同性”与“一体性”的统一,从“边界”到“边缘”的跨越揭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真实;从“教育融合”而言,处于关联中的两种教育的状态决定了“教育融合”的状态。“教育融合”是作为整体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基于两者的内在关联而在两者间的“边缘地带”形成的,以促进自身完善和教育中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满建构为要旨的历史关系过程。  相似文献   

5.
河海洋 《师道》2008,(2):14-15
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的解释,官方和民间基本相同:提高教育质量指向育人,主要是从学生角度而言;提高教学质量指向教书,主要是从教师角度而言。这样解释确实工稳,但是,只要对“教书的目的是什么”进行追问,答案无一例外,都是:育人。教书是为了盲人——提高教学质量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教学质量”还能与“教育质量”平起平坐吗?  相似文献   

6.
张基景 《天津教育》2023,(18):51-53
<正>“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教学论思想,认为其是生活现象、教育现象的说明。“以生为本”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基于“教学做合一”思想,构建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对教学而言是做,对教师之长进而言是学,对学生之影响而言是教师的“教”。在现代教育观点影响下,  相似文献   

7.
如何做好教育工作、完成教育任务、达到教育目的,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各自的见解。叶圣陶先生则一言以蔽之:“按照教育的道理做”,凡影响教育工作正常进行的说法和做法,叶老则批评为“不合乎教育的道理”。叶老所强调的“教育的道理”主要指的是什么?通过叶老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我以为可以概括为“三全”,即:就实现教育目的而言,他强调全面发展;就组织教育力量而言,他强调全体参与;就实施教育手段而言,他强调全程训练。这全面发展、全体参与、全程训练的“三全”思想,就是叶老所说的“教育的道理”,能是叶老的教育总体观。  相似文献   

8.
高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原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倡导终身学习的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为了实现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目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通识教育。在设置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时。“适切性”、“历史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等是要注意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都应实事求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方近现代的教学论中,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即“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这里所说的“传统教育”,不是指封建的传统教育而言,而是指从夸美纽斯以来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传统教育思想。当代的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等也都属于“传统教育”派。这里所说的“现代教育”,也不是指当前常讲的现代化教育,而是指以杜威为代表的所谓“进步教育”或实用主义教育流派而言。当代的改造主义也属于这一派。“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在一些主要问题上,有着不同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入手,分析高校网络原住民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原因,提出要抓好两方面工作。对传播主体而言,应树立网络思政教育理念,设计高校网络原住民个性化教育,加强多媒体技术培训和指导,合理规划思政教育传播课程。对传播对象而言,应加强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冷”思考,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教育文摘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命题的要义有二:第一,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意义在于“指导”,对教育实践提出具有规范意义的、积极的建议和主张;第二,教育理论的“指导”对教育实践的顺利发展而言必不可少,教育实践必须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从上述含义看,这一命题至少存在如下偏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等理念迅速成为教育最强劲的术语。时至今日,这些理论仍对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发挥着重要的理论导向作用。然而,对21世纪的教育而言,无论使学生“学会”什么,最为根本的、具有终极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教育角度,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学习型城市建设在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及学习型社会形成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经合组织、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国际组织和英国、德国、韩国、中国四个国家实践的分析和梳理,得出全球学习型城市实践的三大基本走向:就“广泛裨益”而言,追寻社会软实力提升、教育各阶段协同发展、个体增权赋能;就“主要支柱”而言,强调“框架”打造、“内在”和“外在”提升;就“基础条件”而言,关注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各类资源.  相似文献   

14.
雅思贝尔斯说:“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曾经未能意识到的一切,通过教育的唤醒,如今能够意识到了,这就是教育的意识唤醒功能。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受教育者“懂了”或者说“会了”教育者所传授的内容,对教育者而言,称为教育者唤醒了受教育者的意识;对受教育者而言,称为受教育者的意识得以觉醒。  相似文献   

15.
教育因何而存在?教育的目的为何?对于社会而言,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对于个人而言,教育的终极意义又是什么?温家宝总理以“穷人教育学”为我们描绘了教育学存在的意义,也对教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是对“三让一树”的补充,如果说“三让一树”主要针对教师而言,那么,“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是针对全社会而言的,在教育系统来讲,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学生。广泛的、群众性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三让一树”活动的有机结合,能够在教育系统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有得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落实具体措施,注重“三让一树”实效。1.在舆论先行的基础上,我们专门发出了《关于在全区教育  相似文献   

17.
刘建英 《教师》2010,(10):122-123
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但由于各自的时代背景不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针对教育的施者即整个教育体系,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更多的针对受者即普通大众。对当今的学校教育改革而言,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更具有实践性。  相似文献   

18.
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的逐步接轨,“三创”(创新、创造、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 的重要方向。而如何实施“三创”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主要对“三创”中 的创业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比较教育的重生——基于学科制度结构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比较教育学者对比较教育的信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学科自信变得不堪一击,学科优越感渐趋丧失,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也正在瓦解.中国比较教育衰微的迹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就内部而言,比较教育的身份认同正在解构;就外部而言,比较教育的社会需求渐趋丧失;就世界范围而言,比较教育的式微之势难以避免.从学科制度结构看,中国比较教育衰微的缘由主要存在五个方面,即学科边界模糊不清;缺乏扎实可靠的方法论;缺乏稳定卓越的专业化研究队伍;研究成果“泡沫化”繁荣;缺乏规范化的学术培养与培训计划.中国比较教育要获得重生,就需要进行新的选择,即比较教育需“有所为,有所不为”,而非“无所不包”;比较教育研究需进一步确立方法论,而非“流于形式”;比较教育需强化学科的专业化,避免“可替代性”;比较教育应注重学科知识谱系,而非“一味讲求服务”;比较教育需加强学术培养与培训计划的规范性,避免“丧失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学校就其目的和任务而言,不外乎“教书”和“育人”。如果说传播知识——“教书”是教学的主体,那么对学生进行广泛的思想道德教育——“育人”则是教学的基础。能否做好育人工作,关系到整个教育的成败。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