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在一些人的文章中,有一种时髦做法,就是硬要古人赛今人,或者为了以古喻今随意指责古人。如前不久有的同志在一家大报上著文批评“蔺相如之不足”,便是一例。该文主要埋怨蔺相如为什么不去主动找老将廉颇促膝谈心,而要躲来躲去的。当然,作者是想借古喻今,批评今天有些干部之间不通过谈心解决矛盾,忘记了使用谈心这个有效办法。提倡干部之间开展谈心活动很有必要,但因此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2002,(6)
提起报刊批评,有些人往往认为 批评就是“否定”,就是给报刊找差错,找问题,说得难听一点,叫做“找碴”,“吹毛求疵”。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一方面是对报刊批评的基本常识知之不多,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过去有人把批评曲解为“无情斗争”,加之“文革”中报刊上开展的所谓大批判给人们留下的消极印象较深,容易由批评联想到胡批乱批,联想到否定一切,从而形成对批评的误解,把一个体现了  相似文献   

3.
小报评论要面向群众,既要为群众讲话,也要向群众讲话。我们体会这样做效果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报纸的言论居高临下地发指令、提要求的多,有些言论,一连用十多个“要”、“必须”等等;一些说理性的评论也是生吞活剥地往下灌,不考虑群众是否能接受。群众批评我们:“报小架子大,评论口气大。”在报纸改革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小报主要是办给群众看的,评论必须从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多为群众讲话。如去年5月,阜宁县有些社队干部片面强调“统”,一个队里规定了“十个统”,有些县社干部干脆在会上说,要在“统”字上大做文章。为此我们发表了《在“宜”字上做文章》一文,对不利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执行和完善的提法和做法,作了批评,强调了应该是宣统则统,宜分则分的思想。群众反映这篇文章登得及时,有些干部也觉得澄  相似文献   

4.
在报纸上开展批评可真不容易!事实搞得不准确或不完全准确,批评遇到阻力,怪不得人家。但是,多年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使有些同志养成了“爱吹不爱批”的坏习气;就是完全准确的批评,也会有人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找借口不接受。但是,也应看到各级党的领导,还是重视并支持报纸的批评的。只要报社能够按照党的规定,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并且处理得当,是可以克服阻力,取得良好效果的。丹东日报最近在一次关于食品卫生的批评报道中,做了一次尝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手指在键盘间跳跃,心情在屏幕上诉说,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在虚拟世界里找人谈心……如今,交网友,通电话,约见面,成了一些城市居民特别是年轻人的“时尚”,孰不知,这其中“陷阱”多多。网友竟是“酒托”在沈阳一所高校读大三的侯磊(化名),向记者讲述了他第一次见网友的“惨痛”经历。“去年冬天我交到了一个女网友,视频上的她挺漂亮,我们谈得也挺好。在网上互留了电话号码后,我们偶尔通电话聊天。她说自己大专刚毕业,在一家药房工作。有一天傍晚她主动打电话给我,问我有没有时间见面,我很兴奋。半个小时后,我和她见面了。”“我有些失…  相似文献   

6.
今年春节过后,我打电话给温济泽同志:“前几天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团聚,你为什么不去呢?我四处找不到你。”他说:“不是我不去,是不让我去,不邀请我,我怎么去呢?”我以为他开玩笑:“谁不让你去开会,你真是。”他在电话上简单说了几句经过,原来不久前他参加了一次周扬纪念会,他在会上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胡乔木,还点了什么人的名,他说他对乔木同志从来尊重,“但是人总有缺点,就批评不得,这个风气怎么得了。所以记协的会就不通知我了。既然不请我,我也不好去了。”我放下电话,沉默很久。像温济泽这样一个素以“温、良、恭、俭、让”著称的老同志,居然因说了几句真话就被另眼相看,这是何苦!每年春节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联欢会,温济泽每次必到,有时候他还讲几句话,今年却是少见的一次缺席。  相似文献   

7.
1985年2月,我到一家改革成果卓著的大厂采访。这个厂由于大胆重用了一批干部,尊重知识和人才,锐意改革,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厂真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在我采访了这个厂的厂长、党委书记和其他一些干部后,我又召开了两次工人座谈会,收集了不少新的情况和数据。对于这个厂的历史,我也比较了解,但总感到采访中还缺少点什么似的,于是决定到车间里去采访工人。在机器开动、紧张操作时,随便找岗位工人采访,会影响生产,也不安全,工人也无暇回答提问。但在机器维修或上下料的间隙中,还是可以采访的。当我到一个车间的机器旁,向工人说明自己的记者身份和来意后,没想到,立即就有二三十位工人自动围过来,有男工、女工、青年工人和老工人。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急切地向我谈了对工厂领导干部的意见,谈了企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些批评意见还相当尖锐、激烈。有的工人对我说:“前一阵听说来过不少记者,但只在楼上找干部谈,不找我们工人。你下来听听普通工人的意见很  相似文献   

8.
最近,中央一位领导同志对新闻语言作了重要指示。他说,新闻语言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很大,新闻中的陈言套语是要束缚人民思想的。这位中央领导同志说,这次到下面去,感触很深,我们有些干部思想不开展,路子不新,旧的语言太多。县委书记汇报,讲的还是有多少宙地,亩产多少斤,春种秋收那一套。问他科学技术怎样,商品生产怎样,畜牧业怎样,食品工业怎样发展的,他得找有共局长,自己讲不清。在下面“左”的东西有,但更多的是习惯势力,习以为常.新闻报道老框框有的是。报上经常讲“活而不乱,  相似文献   

9.
在下面调查研究,常常听到干部、群众批评报上有些稿件“吹得过头了”、“不真实”……,影响了报纸和记者的声誉。试举两例: 1981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登的新华社讯说:江苏淮阴地区县县增产,社员家家满囤,正满怀信心地“向贫穷的历史告  相似文献   

10.
今年以来,各级新闻单位对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作了大量的报道,特别是反映干部们如何深入基层排忧解难、办实事的报道更是屡见不鲜。但对干部下乡工作中存在一些什么问题,下乡干部有些什么苦衷却很少有记者去反映。新华社6月6日播发的记者来信《谨防下基层干部变成“采购员”》,就对这些问题作了很好的反映和分析,入情入理,令人信服。稿子开篇点题:“下基层的机关干部不要变成当地的‘采购员’。”这是记者近日在湖北省城乡  相似文献   

11.
正确引导舆论,是党报的功能之一。但对这一功能的理解,有些地方却走了点调儿。某家日报因为近段时间接连发表了几篇揭露问题的报道,惹得一些人不自在,虽然所揭露的都是事实。上级因此批评报社说:“我们有那么多的好东西,干嘛要写那些不好的东西呢?党报要正确引导舆论嘛!”言外之意,批评报道不能算“正确引导舆论”。类似的看法不鲜见。因为是上级的看法,报纸发表批评报道只好慎而又慎。结果慎来慎去,往往是最好不登,省却了报纸的麻烦,说不定还可博得个“正确引导舆论”的夸奖。  相似文献   

12.
按照市委统一部署,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要借鉴或运用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成功经验,认真组织开展好2014年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为此,市纪委、市委组织部专门下发文件,对这次民主生活会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了民主生活会的主题是“严格党内生活,严守党的纪律,深化作风建设”。这次民主生活会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市委派出指导组,对民主生活会进行指导和把关,加强督促检查工作,并对生活会召开的情况作出点评;二是生活会与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抓整改落实中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作风;三是征求意见和谈心谈话力度大,要求领导班子成员要至少主持召开一次征求意见会,领导班子对征求到的意见要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会诊”。谈心谈话要做到“三必谈”,即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同班子成员之间必谈、班子成员相互之间必谈、班子成员和分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必谈;四是对照检查材料要求严,不讲成绩,只讲问题,并列举事例进行分析;五是民主生活会标准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做到“三统一”,即干部群众提问题、班子成员互相点问题、班子成员个人找问题相统一,班子集体查摆的问题与班子成员个人查摆的问题相统一,班子成员心里想提的意见、会前谈心沟通时提的意见、会上相互批评时提的意见相统一。相互批评要做到真刀真枪、点准穴位、见筋见骨;六是会前学习抓得实,不仅要求班子成员集体学习,还要求召开学习交流会,为开好民主生活会打牢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高金国 《青年记者》2016,(15):108-108
“被动注意”,就是让你“不得不注意”,让你没法忽略。比如,乘坐商场的电动扶梯,正前方一个悬挂在半空的巨幅广告,迎面而来;除非你闭上眼或者故意扭过头去,否则你不“注意”这个广告,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这种广告和“主动广告”相反,后者是你主动去精准寻找的,不是广告来找你进而把你引导到商品本身,是你主动去找商品。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南京军区某高炮团三连召开军人大会,“刺头兵”小王由于海训期间工作表现突出,被记连嘉奖一次。连队官兵说,小王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变化,是指导员“拔刺”有术。小王2004年底从河南某大城市入伍,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养成了怕苦怕累的思想,部队的艰苦生活让他感到十分不适应,闹着要回家,成了连队的“重点人”。一天深夜,他站岗下岗后私自离队,受到纪律处分。自此,小王感到在军营没有希望,再辛苦也是白忙活,干脆就破罐子破摔。连队干部骨干找他谈心,他却满不在乎地说“:这么大的部队,少我一个兵算啥?”指导员靖增阳心想:要转变小王这个错…  相似文献   

15.
常在电视上、报刊上看到,对那些违法乱纪的人尤其碰到干部曝光时,往往脸上蒙有一层“遮羞布”,其目的是让广大观众看不清这些人的真实面孔,给他们留点脸面。笔者认为。这块“遮羞布”应该撕下。 古人说:“人有脸.树有皮。”人的面子靠自己去争,单位、国家的面子靠大家共同去争,每个人的面子争来了。单位、国家的面子也就有了。而那些违法违纪、行贿索贿、贪污腐败、嫖娼赌博的人,不顾党纪国法,不但自己的脸面不  相似文献   

16.
一段时间里,有些报刊互相转载、摘登为古人封“家”的文章,说《苏东坡也是一位医药学家》、《孔子是一位音乐家》,甚至说俄国诗人普希金是一位“经济学家”。这种为古人封“家”加冠的作法有何必要? 古代名家,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早已为人所公认。“术业有专攻”,有专才有“家”。一  相似文献   

17.
有些同志在新闻采访中,常觉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融洽不起来,深入不下去。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这些同志知识面较窄,不懂得采访对象讲的知识和专业,不熟悉采访对象的情况等。如果说古人称向外行请教为“问道于盲”,那么我们有的记者、通讯员去采访那些自己根本不懂的领域里的专家,或可称是“盲者问道”。“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记者、通讯员和采访对象之间由于缺少共同的语言,而给记  相似文献   

18.
近读吴昊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短文,题目叫《谈“记者的朋友”》,觉得其中有些话颇为“有的放矢”,或者说,确是针砭了一些时弊,有人看了会不大痛快的。文章写得叫有些人看了痛快,有些人不痛快,这应该算是成功了。文中说,记者的朋友多种多样,有真朋友,也有假朋友。“对于那些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对一切拍着记者的肩膀称朋友的人,试验其真假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如何对待记者所写的批评报道,特别是批评他所领导的那个单位、那个企业以及他本人的报道。如果能持正确态度,采取正确措施,那是真朋友,相反,只欢迎记者去表扬他、  相似文献   

19.
这世上有许多原本荒诞不经的东西,只因见惯不怪了。比如,看到“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单位”之类的提法,我总感觉很不是滋味!记得在一次记者编辑的会议匕,有位领导郑重提出:“希望有些同志重新将初中语文学好!”就是批评有些人连基本的语言逻辑都不怎么过关的。我当时很有同感,因为我自己就是经常回过头去翻翻中学语文课本的。  相似文献   

20.
张作霖演讲     
陈仿 《新闻世界》2008,(2):51-51
张作霖在东北有个“干部摇篮”——东北讲武堂。一次学生毕业,要他去发表讲话,但他不善演说,只好让人先准备讲稿。张作霖大步走上讲台,见下面挤满了人,全场鸦雀无声,竟有些紧张起来。“作霖戎马半生,饱经忧患……”一会儿便背不上来了。这时气氛紧张,大家为大帅着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