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入道之序在学术思想传承上异常重要,朱熹说:“《近思录》好看.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此说为后世求学理学者建构了入门之阶,此朱学化的治学之道链接了理学与传统儒学之间的沟堑.中国历代程朱学者对“朱子阶梯说”的继承与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广泛传播,史上《近思录》大量注本、续仿编本,又成为此书的辅助阶梯,不断满足着各时代学者登阶之需,衍生出的阶梯说新构想为人们提供了多条“入道之阶”.理学传入东亚后,《近思录》长期在朝鲜半岛、日本享受着“经典”待遇,其朱子学者不断赞许《近思录》的入道功用,所构建的本土化朱子学阶梯为理学广泛传播发挥了积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3.
《祝福》中说:我“知道他(指鲁四老爷)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对“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教材中注释说:“这是《近思录》里的话,意思是说,鬼和神是阴阳二气变化而成的。这是唯心主义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近思录》是研究中国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学者都应该熟知的一本书。该书由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和吕祖谦合编,汇集了北宋四子周敦颐、二程和张载的语录共622条。这本书在宋代一经编修,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熹将这本书称为四子之阶梯,为学者修圣道的入门读物,并将此书作为他所构建的新经典体系中的重要书目,要求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5.
《近思录》是研究中国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学者都应该熟知的一本书。该书由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和吕祖谦合编,汇集了北宋四子周敦颐、二程和张载的语录共622条。这本书在宋代一经编修,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熹将这本书称为"四子之阶梯",为学者修圣道的入门读物,并将此书作为他所构建的新经典体系中的重要书目,要求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6.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四子存在传承关系,《近思录》辑录的四子语录,也体现出朱熹的部分教育理念。朱熹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时人青睐,所以《近思录》也就借助于朱熹教育思想的传播而得以传播。这也是《近思录》在后世持久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总是被冠以朱子之名而实际上是由朱子、吕东莱二先生共同编纂的《近思录》,自南宋至清代注释共有二十余家,陈荣捷先生说《近思录》除儒道经书之外,注释比任何一书为多(《近思录详注集评》引言),可见是书之影响。  相似文献   

8.
雨在无画处     
清代方熏《山静居画论》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石翁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所谓“雨在无画处”,意思是说,画面上并没有直接画雨,然而通过那数枝飘拂的柳丝,一抹淡淡的岸影,却又能使人得到满天风雨的强烈实感。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这种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而由此及彼的例子是很多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书籍例1.我又无聊赖地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彷徨·祝福…  相似文献   

9.
《拿来主义》中有个名喻:穷青年得了大宅子便‘拿来’。这里的大宅子指什么?一般认为是文化遗产,教学参考书便是这么写的,各种有关考试的答案也是这样定的。但我觉得,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我认为,大宅子的本意跟‘遗产’并无关系。大宅子,文中是指别人原先住过的房子,里面有鱼翅、鸦片、烟枪烟灯、一群姨太太等。这显然是比较富贵的人家。那么,穷青年有机会得到了,怎么办?‘拿来’就是。至于这房子是不是合法继承的,  相似文献   

10.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东坡名篇《赤壁赋》里的一个句子。在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此句的注解是“朗诵明月诗里的‘窈窕’这一章”,即《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月出晈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其理由为“‘窈窕’与‘窈纠’音近,所以苏轼称之为‘窈窕’之章。”我认为“窈窕”并非“窈纠”的笔误,东坡所吟咏的不是《诗经·陈风·月出》的第一章,而是曹操的《短歌行》和《诗经·周南·关雎》。  相似文献   

11.
师范学校毕业后,我满腔热忱地来到了嫩江县白云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任教。第二年5月初的一个周末,我刚吃过早饭,就见老校长拿着一本《黑龙江教育》来到我的宿舍,他兴致勃勃地把书翻到《达子香》专栏,指着书对我说:“张老师,你知道这栏目为什么叫‘达子香’吗?”我...  相似文献   

12.
《论语·八脩》:“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孔子与子夏的对白颇为后人疑议。究其原因,乃在于其有多重阐释,实为解释学之经典范例,试刍议之,以为引玉之砖,引为学者们所注意。子夏被孔子认为是弟子中可以与之“言诗”的,孔门四科中,子夏被列为“文学”之属。《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朱氏彝尊《文水县十子祠堂》记曰:“徐防之言:‘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  相似文献   

13.
阅读古文,尤其是原著,要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必须学会断句,句读之不知,则生惑焉,误解文章在所难免。不要说一般初学者,诸多大家也闹过笑话。例如:1、《礼记·曾子问》:"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近。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汉郑玄注:"言是‘岂,于礼不可!’不许也。"  相似文献   

14.
对《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他盗之出入”的理解,陈文鸿先生不同意“‘之’的用法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认为“此句是倒装句,确切地说是宾语前置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句式指辨》,《语文月刊》2014年第2期)。对此,我们不敢苟同。陈先生说,“由此‘盗之出入’是‘盗’(宾语)前置,还原为‘入盗’,‘进入盗窃’之意,‘之’的用法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入盗’,即‘进入盗窃’……‘盗窃“变故’都是名词,二者相对,语义相称”,“‘入盗’,即‘进入盗窃’……动宾结构”。陈先生的解说实在怪异。既然说“盗”是名词,是“入”的宾语,“盗之出入”即“入盗”,那么,“入盗”怎么就是“进入盗窃”之意呢?“进入盗窃”又怎么成了“动宾结构”了呢?暂且不说用译文来作结构分析的不严谨,就是文言的“入盗”和现代汉语的“进入盗窃”,它们的结构可都不是动宾结构啊,而应是连动结构。其次,陈文所说的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之”跟前置宾语必须是复指关系.陈文后面所举的那些例子莫不如此,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之”就是复指“句读”或“惑”的,而“他盗之出入”中的“之”能复指“他盗”吗?文言当中,“入”作“进入”解时,是不及物动词,指人的名词或代词只做它的主语,不做宾语,如“后六年冬,匈奴三万人入上郡,三万人入云中”(《史记·孝文本纪》);当指人的名词或代词作了它的宾语时,“入”则是使动用法了,这时的“入”是“纳入,使进入”的意思,如“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孙子·九地》),“四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为臣,诸侯城周”(《史记·周本纪》)  相似文献   

15.
1999年是喜迎澳门回归祖国的日子,也是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1899-1946)先生诞辰100周年。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歌:“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李海鹰作曲)这支《澳门》歌的词作者就是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澳门》这支歌便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爱国诗篇什子之歌》的首章诗篇。诗人将《澳门人《香港人始湾》、俄海卫》、《广州湾》、…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问说》一文有这样的话:“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注释如下:“《史记·淮阴侯列传》:‘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圣人,或指孔子。”接下来,注释又引《论语·微子》介绍这一典故,兹录如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相似文献   

17.
"出处"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出"指"出仕为官","处"指"退处不仕"。对于这个问题,作为理学泰斗的朱熹有自己的思考。他与吕祖谦合编编纂《近思录》十四卷,大体与《大学》一书相当,前六卷分别论述《大学》"八条目"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四条;自卷七开始,论述治国、平天下之道。卷七"处己"专门论述士人"出处"之道。贤者出处进退,可以看做治国、平天下的个人起点。那么,古代贤士君子在个人去就取舍时是如何决断,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原则呢?朱、吕二人在《近思录》卷七中提出了看法。本文选取了这一卷中的几条语录,从中归纳出一些古代贤士君子"出处"遵循的标准和规则。  相似文献   

18.
不教而诛     
“不教而诛”这一掌故,出于《论语·尧曰》: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人之吝,谓之有司。”孔夫子曾说过:“尊五美,屏四恶。”——尊崇五种美德,摒除四种恶政。他的学生子张(姓颛孙),不明白“五美”是哪五种,“四恶”又是哪四种,所以请孔子解释。孔子先  相似文献   

19.
《乐羊子妻》出自《后汉书·列女传》,通过讲述乐羊子妻子的故事,赞扬了乐羊子妻子的高尚品德和过人才识。《乐羊子妻》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乐羊子曾经在路上行走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便拿回家交给了妻子。他的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  相似文献   

20.
《论语》“子畏于匡”的匡,地在何处,说法不一,一主宋地说,一主卫地说,长期以来,聚讼纷芸,上下持续两千年之久,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陈己见,敬希学人诸同志指正。有关“子畏于匡”的记载,《论语》中凡两见: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第九》“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告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