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贻庭同志:两函俱悉。《绪论》(“《绪论》”:即《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绪论”。--编者注,下同。)改得很好,可以如此定稿。(但似乎尚须征求别的同志的意见。)但提前发表,却较困难,一则篇幅较长,二则不是论文体裁。所以我至今尚在迟疑,不知送到那个刊物为好。拟徵求一下天津《伦理学与精神文明》(现名为《道德与文明》。--编者注)编辑部的意见,因事忙,尚未写信。不知上海有无刊物可以发表否?  相似文献   

2.
3.
4.
张岱年先生毕其一生热爱祖国,爱国主义体现在张先生一生行事和治学之中,成为先生的一贯之道。主要从张先生的立身之道、哲学探索和文化研讨三个方面说明先生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这一心志当是先生所以能够历经风雨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根本动力,同时又是基于其一贯“诚直”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5.
<正>冯友兰先生《贞元六书》的历史意义张岱年1990冯友兰先生于三十年代之初出版了《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对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做出重大的贡献。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六年间又撰写了《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合称《贞元六书》,意图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当时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至抗战胜利的时期。所谓“贞元”意谓“贞”下起“元”,即旧时代的结束与新时代的开始,意谓抗战建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6.
张岱年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运用辩证法而深入到“文化之实相”,提出了文化的“整”与“分”、“变”与“常”、“异”与“同”的辩证文化观,这一思想根源于他在1933年发表的《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张先生在30年代主张的文化的“创造的综合”,以及他在晚年提出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实际上都是立足于这一文化的辩证发展观。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道德建设,乃至于哲学理论和哲学史研究,都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6年4月24日是张岱年先生逝世二周年纪念日,本文为追思、纪念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学品而作。[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波斯人信札》是启蒙运动时期重要的文学作品,开了理性批判的先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七课《启蒙运动》第31页说:“《波斯人信札》是孟德斯鸠的一部著名文学作品。作者通过一位在法国旅游的波斯贵族同朋友的通信.评论法国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等问题。”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97页则说:“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彼尔·马多...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概论》将文化的构成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面,并以此为基点,构建概论中国文化的知识框架。全书全上下两编,上编以论带史,从宏观角度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主流精神;下篇以史带论,侧重于文化史的描述。上下两编虚实结合,互相补充。编者的主观意图在于寻找到一条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李群 《鸡西大学学报》2008,8(1):131-132
刘庆邦在他的短篇小说《卧底》中借记者周水明的“卧底”经历时非法小煤窑的矿工们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揭示,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另一种身份的人物的生存及心理状态,即以周水明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知识分子的启蒙身份和精英意识在作品中被消解。这种“启蒙者”的堕落更值得我们反思与警惕。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第九课《故乡》一文中篇63页的插图与小说中的内容不太和谐。因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的是一套完整的封建礼法关系,而所有这些封建礼法关系都建立在人与人不平等的关系上,“我”(作者)是少爷,  相似文献   

12.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以此对《呐喊》和《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追寻。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语言学史》修订版对原书稿作部分章节调整,并勘正了初版在文字录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文字讹误。该书的再版,推动了汉语语言学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校勘该书修订版中的普通语词、著作名、地名、人名以及部分形近字等方面的文字讹误,为修订再版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在《史记》中发愤抒情,为中华民族写心。他自觉将“诗言志”的艺术观念移植到《史记》中,完成了从“诗言志”到“史言志”的转变。这正是《史记》文学性得以产生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汉语语言研究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我们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献材料,特别是,他们在研究中所运用的科学的方法、所积累的宝贵的经验、很值得我们认真地、全面地、系统地地加以总结:李开先生从八十年代初起,积十余年研究之功。“博采众长,远绍旁搜”(鲁萌一先生《序》),从对汉语研究史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的专题研究入手、编著成《汉语语言研究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语文》2007,(7):115-115
“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之例,毕竟还算不得真正指称国家的“中国”的出现。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例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楚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史专家,陈青之先生著的《中国教育史》(1936年版),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今天教育史研究者的必读之书,除了她的独特写作风格之外,其完备的体系也是其中主要之原因。陈青之先生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将中国教育史研究理论与实践原原本本按时间顺序表述明白”,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探讨中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8.
已故英国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了深入探讨,其所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作出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与概括,并提出了一些极有启发性的独创见解,对世界了解中国,消除误解与偏见作了极好的宣传。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存在“拔高”或“说好话”的倾向。他的《中国科学与明》被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无不妥。否定“李约瑟难题”缺乏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9.
以虚悟虚法。 诗歌中还有“妙悟”一说,此说古今皆有信奉者。古代的“以禅入诗”的诗作,当代推崇心灵造境的“朦胧诗”,都颇得“妙悟”性灵之神韵。其诗意冲淡,空灵迷离,“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此类独抒性灵的诗作蕴藉含蓄,色彩斑斓,蕴意新鲜,语言优美。对这类诗作,不论古今,都是可以选优一读的。读时可采取“以虚求虚”的方法,即以诗篇朦胧的意向为感受的对象,大而化之阅读,朦胧感受,意会其境,不必求其甚解。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绪论,是一门课的开端。绪论课的讲述,对于学生摆正学习化学的态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绪论课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方向、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顺利地进入课程学习的正常轨道。所以,每个教师都应上好化学第一堂绪论课———给学生打开一扇智慧的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