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产生了许多的新名词,“做”数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做”数学的理念在课堂上主要是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沈萍 《考试周刊》2011,(91):95-95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境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数学的学习,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数学素质。  相似文献   

3.
孟欣 《考试周刊》2011,(3):89-89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提出新问题一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发展过程的基本模式.而数学问题起源于情境。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情境为主线,通过创造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的发现、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在创设适合的问题情景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数学学习,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数学素质。  相似文献   

5.
数学学习的核心是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它是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作者在梳理分析“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各个环节的特征与联系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并以人教版数学“不等式及其解集”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中各环节做了详细说明,为“情境——问题”教学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活动中,问题提出是指通过对情境的探索产生新问题,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再阐述。问题提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灵活的思维,强化问题解决技能,拓展其数学感知,帮助学生丰富和巩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我们对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系70名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大一学生39名,大三学生31名)进行了调查,主要了解职前小学教师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整体水平;职前小学教师“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是否因认知水平的发展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新课引入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问题”不可以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轻易解决,否则就不成为问题了,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是学生通过探索能获得解决的,否则,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像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也就是说,问题和情境的关系中,“问题”是核心的,“情景”是辅助的,“问题情景”是指问题的刺激模式.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刨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在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可以发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数学经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中也要关注学习困难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境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因此新课程下的科学教学是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科学的学习,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0.
RME与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两种教学模式都是在进行数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都旨在让学生在数学方面有更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教学模式在理论基础、“情境问题”、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地位以及教材等方面各有其侧重点。  相似文献   

11.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探究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悟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其特点如下:(1)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问题的提出”,探究性学习易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探究,不断产生新问题;已解决的问题又成为提出新问题的情境,从而引发深一层次上去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12.
问题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境,数学问题提出首先要观察、分析情境,从中获取“问题”信息,然后从数学情境中创造并提出新问题.因此创设数学问题提出的情境成了促进学生提出问  相似文献   

13.
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创设适合的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数学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数学素质。  相似文献   

14.
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数学问题产生于数学情境。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离不开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数学情境的创设,其素材可以源于生活,源于数学自身,还可以源于其它相关学科。在此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呈现刺激性的数学材料信息,达到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发现欲,引起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的目的,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数学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便成为学生的一种“数学化”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5.
对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超 《天津教育》2005,(2):48-49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同时倡导学生学习数学应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上述新课程所体现的重要理念中,都涉及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恰当的“问题情境”不仅为儿童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也会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有的教师仅仅追求时尚.为了设计“引人人胜”的“问题情境”而绞尽脑汁,但结果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激励学生去参与、去体验的过程。而以问题情境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进行数学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比较有效的方式,已经在越来越多的数学课堂中应用。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越来越感到。用以作为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活动的问题情境是否有价值,是否突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将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有价值?值得我们教师作深入的思考。本文即以此为主题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7.
所谓“解决问题”,是指在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的情境状态中,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和研究的活动过程。我们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对解决问题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创设情境,提出假说———小组合作,探索验证———汇报交流,评价反思———构建模型,理论升华———类化练习,拓展创新”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一、创设情境,提出假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但问题的提出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因而,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学生…  相似文献   

18.
陈国庆 《贵州教育》2012,(12):45-46
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提出一些让学生解决的数学问题;同时,学生基于对教师所提供的数学情境的观察和分析,提出数学问题。应该说,教师与学生共同拥有提出问题的权利和责任,这体现了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得到问题意识和数学能力的发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可以减轻学生的自卑心理。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时,学生会进发出一种极大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19.
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是一项重要指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激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在“做数学”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指导学生自学与反思等,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20.
对创设问题情境的理性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缘由 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通过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体现了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问题情境作为学习过程的核心,直接关系教学的成效。目前大多学者、教师都是从实际操作层面,即“怎么教”这一层面展开讨论,如把“问题情境”故事化、把“问题情境”活动化、把“问题情境”生活化,等等。科学理论告诉我们,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知道这个事物的由来、事物发展的基础、事物发展的趋势等。简单地说就是要充分认识它的哲学基础是什么。从教育学角度分析就是要了解“为什么教”“教什么”的理论性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