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四运动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所体现的革命精神,所开创的革命传统,为中国青年运动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应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积极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增强对"三个选择"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遵循五四运动开辟的青年运动的方向前进,联系群众,深入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指明了当代青年运动的方向。七十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垂诸史册的辉煌成就。但五四运动当时提出的革命任务,还没有彻底完成:封建主义的遗毒,有待继续肃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待继续努力;弘扬五四革命精神,有待继续加强。完成这些任务,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我们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忠贞不渝的爱国者。爱国主义具有伟大的凝聚力,作为五四运动革命传统的爱国主义,是今天中国青年最需要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不断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时有亡国的危险。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为了挽救危亡,进行了前仆后继的反侵略斗争,使帝国主义者灭亡中国的野心始终不能得逞。五四时期,北洋军阀政府是反动的、卖国的,在巴黎和会上表现十分软弱。在这种情况下,青年们忍无可忍,不得不上街游行,迫使当局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中华民国只是形式上的共和制,实质是大地主、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民依然处在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爱国主义者,尤其是爱国青年们投身于革命,更加积极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设计思路 五四运动应该是课程内容的重点。在高中课程标准中,必修1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合编为一目,要求认识这两个事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人教版教科书必修1第14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标题下,编写了“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三个内容。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在《青年运动的方向》这篇光辉著作中,为广大青年指明了一条走向革命的金光大道.毛主席指出:“全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和他们变成一体,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当时,聚集在革命圣地延安的青年,按照毛主席的教导,脱下学生装,穿上士布衣,走上了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革命道路.他们学习革命理论,大搞生产运动,开发了成千上万亩的荒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延安青年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重温毛主席这篇光辉著作,更加亲切地感到毛主席是多么关怀我们青年一代!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光明道路的决心.在当前深入批林整风运动中,毛主席的这篇光辉著作也是我们继续批判林彪及其祖师爷孔子的轻视劳动、鄙视劳动人民的反动思想  相似文献   

5.
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著作《青年运动的方向》发表三十五周年了。在这篇著作中,毛主席从两条路线斗争的高度,对“五四”以来我国的青年运动进行了总结,批判了不愿与工农大众相结合、反对工农运动的错误路线,以及这条路线的思想来源——孔老二的反动教育思想。毛主席号召革命的青年“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和他们变成一体”,“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把旧中国改造为新中国”,为我国的青年运动制定了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今天,我们在深入开展批林批孔,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伟大成果的斗争中,重新学习毛主席的这篇光辉著作,感到特别亲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第一,根据学生实际,大胆整合课本知识,力求学习线索清晰。第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历史情境。第三,顺应学生特点,激发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积极思维充分肯定,巧妙引导,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第四,实施以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下面,以《五四运动》为例,谈谈笔者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政论文是一种论述性的散文。它的题材和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写作上,政论文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以及证明或反驳的方法把自己的思想、观点直接告诉读者、说服读者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是政论文的显著特点。政府文是打击敌人的锐利武器,也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进行思想斗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中学语言教材里典范性的政论文,既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论证事物或问题的写作能力、语  相似文献   

8.
《白杨》教学札记□武威市和平街小学王玉珍《白杨》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  相似文献   

9.
《开国大典》教学札记□福建宁化实验小学陈贵忠五年制第九册《开国大典》是一篇新选课文。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由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课统编教材。它选文精当,编排有序,无疑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佳作。此书自1988年出版以来,虽经专家学者多次修订,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仍发现文言文部分注释尚有商榷之处,故不揣鄙陋,沙陈数条于次,以就教于万家。一、(季氏将伐颛臾):“放运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句中的“来之”,课本注释为:“来之:使他们来。来:通‘沫’,招沫,归顺。”将“来之”释为“使他们来”,古今注本不乏其例。刘宝捕(论语正义):“来谓召来之也”。段玉…  相似文献   

11.
五年制第九册《开国大典》一文,是一篇新入选课文,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第一次当家作主的自豪、欢乐  相似文献   

12.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编著者着力于细节刻画、环境衬托和修辞表达,特别是那隽永明快的语言,为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执教了《三顾茅庐》,笔者感触颇多。文本是一个全息的系统,文本解读与训练的流程是一个全息而开放的系  相似文献   

13.
《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之后,为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鸿门宴》不愧为经典,其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尽管篇幅不长,涉及人物众多,但个性都十分鲜明,而其中又以刘邦为最,项羽其次。细节的魅力毋庸置疑,留白的艺术独具匠心。《鸿门宴》中的细节描写很多,也有多处留白,颇耐人寻味,仔细揣摩,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把握。一.刘邦为什么反复说"为之奈何"?在《鸿门宴》中,刘邦一共三次说到过"为之奈何":一是当张良告知刘邦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大惊,"为之奈何"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专题研究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的住置是无可替代的。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在小说主题、结构及人物等方面帮助学生扫除理解上的障碍,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同时借助传媒手段,采用对比教学、问卷调查等方法,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师生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5.
在《祝福》的教学中,有几个问题时时萦绕在心头,那就是《祝福》与《灯下漫笔》、祥林嫂的被逼“再嫁”以及阿毛的惨死。从课堂上下来,内心的忿郁之情实难平抑。眼前总是闪着祥林嫂抛尸雪野的惨景,耳边响起鲁迅先生的怒吼:“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灯下漫笔》) 我细细地体味着鲁迅先生的话语,似乎看到鲁迅先生那“横眉冷对”的目光,在赤县难明的长夜云空闪烁,那令人心惊肉跳的“人肉筵宴”,正在富人的“祝福”供桌上  相似文献   

16.
过去,我在讲写作特点时,总是遵循着一条规律,先写上一条,后举两个例证,说是特点,根本不是,讲来讲去,实在是味同嚼蜡.怎样打破语文教学的死格式呢?怎样  相似文献   

17.
《田忌赛马》这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古代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情况:第一次田忌失败了,第二次在孙膑的指点下转败为胜。究竟是怎样转败为胜的?为什么能转败为胜?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带“也”字的句子理出明暗线,具体分析,遵路识真,把握内容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ZI课《古诗两首》,第一首便是《古风》。以下是我的一点教学心得。 一、关于诗的题目 诗的题目是《古风》,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案》(以下简称《教案》)简单地解释为“‘古风’...  相似文献   

19.
《鲸》是一篇传统课文,从教以来,我教了好多遍,但课堂教学大多是“按图索骥”,牵着学生走。本学期,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又上了这一课,上得较为成功。我立足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巧妙地“引”,让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唱主角,学得生动,学得活泼。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综合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及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培养。审视整课教学,我觉得有如下特色。一、激发兴趣,听说训练与培养思维能力巧妙结合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演示鲸在蔚蓝色的大海中遨游的情景,让学生知道这就是生活在海洋里的鲸…  相似文献   

20.
《登高》是杜甫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时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抒写自己对国家现状的担忧,抒写自己的抑郁,表现人民的疾苦。在教学《登高》一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围忧民的博大胸怀,更要让学生学习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