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宣 《新闻传播》2022,(3):23-24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生活网络化"成为了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每个个体都极力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实现自我呈现的价值.微信作为人们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之一,成为人们在线上交流的主要选择对象.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是主体自我表达的一种表演形式,本文将基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解释这类现象.  相似文献   

2.
夏爱晨 《东南传播》2023,(1):126-128
社交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互动方式,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对女性身材充斥了以瘦为美的单一审美凝视。对社交媒体呈现的理想瘦体型内化,导致身材焦虑下,限制性饮食行为在年轻女性中普遍流行。本研究从女性用户视角出发,发现:拥有多元审美观念能够欣赏个体多样而独特的美,从而过滤社交媒体上营造的身材焦虑情绪;媒体形象内化是导致限制性饮食行为发生的关键机制;社交媒体内容的丰富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减肥,但对于追求理想瘦的非必要减肥容易陷入健康误区。  相似文献   

3.
刘懿璇 《青年记者》2022,(24):110-112
网络社会的崛起推动了社交媒介技术进一步发展,线上社交文化社区成为潮流玩家的聚集之地。在虚拟社区中,玩家通过建构自己的潮玩形象和其他玩家进行社交互动和状态分享,虚拟形象成为个体身份展演以及完成自我建构的重要方式。同时,个体在数字身份的生产过程中,也体现了社交媒体时代的技术发展与物质逻辑,虚拟形象作为一种数据化媒介符号使身体媒介成为整体,通过信息的串联方式创造了数字化生存中新的社交图景。  相似文献   

4.
移动新媒体的普及使人们与数据的勾连不断加深,人们在网络上的自我呈现也更加立体多元。本文基于移动新媒体上的功能场景对用户自我呈现的主动性与被动性进行探讨,并得出:在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社交性功能场景中,用户的自我呈现行为拥有更多能动性和选择空间;在以音乐平台、外卖平台等为代表的实用性功能场景中,用户的自我呈现受到了商家利益、算法技术等因素的支配而略显被动。最后对数据过度连接造成的隐私泄露与社交倦怠等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网络越来越深入且广泛地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个体都与自己的社交网络紧密绑定在一起.微信朋友圈为用户形象塑造和自我呈现创造了条件,用户也可以自我选择和控制要展现的内容,这就为网络上的“晒”行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这种“晒”行为.  相似文献   

6.
牛晴晴 《新闻世界》2014,(4):219-220
1959年,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对“自我呈现理论”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他认为,每个人总试图在社会情境中保持适当的印象,以求得到肯定的评价。社交网络出现后,人们逐渐将社交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系统来构建自己的形象。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日志进行自我呈现的行为的研究,总结了大学生在社交网站中使用日志进行自我呈现的特征和效果,探索了“自我呈现理论”的新意义和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进入一个媒介密集、全球连接的深度媒介化时代,大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自我呈现”的媒介现象变得日益流行。然而国内外学者对于“自我呈现”研究以社会互动为主,鲜少有人将其与媒介仪式关联起来。文章首先以社交媒体平台上普遍存在的“自我呈现”为切入口,将其纳入媒介化仪式的范畴,旨在以更宽广的视角思考媒介化过程对大众“自我呈现”的建构意义,以及它是如何与政治经济权力关联的;其次,从技术供给、媒介逻辑、媒介化社交三个层面引出“自我呈现”的仪式生成;最后,从批判的视角探讨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在最为稀松平常的“自我呈现”过程中以更隐蔽的方式完成数据监控及隐性剥削。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勃兴,个体记者悄然出现。在此态势下,专业新闻记者是否会走向式微?本文简要地从内容提供、形象构建和社会关系建立三个方面分析了社交媒体及用户和专业新闻记者在使用媒体方面的差异。在目前的情形下,专业新闻记者的职业存在性不会由于媒体的发展和个体记者的出现而弱化。同时,面对社交媒体和个体记者的"夹击",合理有效地使用社交媒体,将有助于专业新闻记者在未来的传媒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我呈现作为一种交往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的社会互动行为之中。戈夫曼(Erving Goffman)将“舞台”“表演”的隐喻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了自我呈现的拟剧论(Dramaturgy),从而被后起的相关研究奉为圭皋。而进入数字时代以后,社交媒体中的云端交往使人们的自我呈现不再囿于面对面的在场情境,戈夫曼所言“前台”“后台”“印象管理”“舞台设置”等概念也在新的社交语境中呈现出新的姿态。在这一系列新变中,被戈夫曼在自我呈现研究中有意回避的“自我”构建问题,逐渐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地从内容提供、形象构建和社会关系建立三个方面分析了社交媒体及用户与专业新闻记者在使用媒体方面的差异,探讨专业新闻记者的职业存在性是否会由于媒体的发展和个体记者的出现而弱化。同时,面对社交媒体和个体记者的“夹击”,本文认为,合理有效地使用社交媒体将有助于专业新闻记者在未来的传媒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交媒体为个体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提供便利的同时,其产生的新型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网络治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中几类典型伦理问题的基础上,从技术异化、社会心态等层面探讨了个体在社交媒体传播中出现伦理问题的机理.治理社交媒体伦理问题需要根植于中国传统伦理并创造性地转换和发展,并摆脱单一运动式治理逻辑,以底线伦理共识为基础培育绿色伦理,促进社交媒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黄含韵  夏晓草 《现代传播》2023,(11):141-153
通过全国性的问卷调查(N=4865),全面呈现中国居民社交媒体使用与沉迷现状,并从社会心理、角色和情绪三方面探讨中国居民的社交媒体沉迷特征。研究发现,18—39岁的中青年是社交媒体的中坚用户,也是社交媒体沉迷的高发人群。调查参与者中42.1%可被界定为社交媒体沉迷者。性别和家庭月收入对社交媒体沉迷没有显著影响。重度使用微信、微博、B站、抖音/快手的用户容易沉迷于社交媒体,但个体的社交网络规模则对沉迷无显著预测力。与非沉迷者相比,沉迷者更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喜欢拖延,并热衷于进行社会比较。社交媒体沉迷者虽然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更多的积极情绪,但却在社会生活和朋友圈中感受到更多的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3.
赵洁 《现代传播》2023,(3):84-92
在社交媒体中,普通个体开始作为传播主体,不仅拥有便捷的传播渠道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而且是传播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信息生产、传播与增值均发生于个体互动之中。这使得社交媒体中逐渐形成一套由个体传播为主导,以个性化、感性化、碎片化、裂变式和聚变式为特征的传播逻辑。个体传播可以扩大国家形象塑造信息的辐射范围,增加讨论热度,提升接受程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微观的个人主义书写与宏大的国家形象塑造之间也存在冲突的可能性,影响国家形象塑造的规划性、规范性、理性和完整性。科学把握并运用社交媒体中个体传播逻辑的规律和特质,充分发挥个体表达的独特优势,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不可忽视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4.
郭淼  王立昊 《青年记者》2021,(12):28-30
微信朋友圈在对多层级关系网络的激活中,传播路径的隐藏与圈层识别受限打破了人们现实交往的规律,过度链接引发了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用户为管理云个体形象,借助于社交时间轴与分组标签进行观众隔离,但分场操作的繁琐与高成本形象维护抑制了用户的信息分享意愿。微信朋友圈的用户社交经历了从分场到离场的演变,在多元产品功能补偿下产生新的社交习惯,对差序格局中的圈层关系与社交需求满足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已深刻嵌入大众生活,甚至更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微信是目前国内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而朋友圈则在微信各项功能使用率中排名第一.即便如此,仍然出现了一部分微信朋友圈的弃用者.本文尝试对这些朋友圈弃用者的心理动机进行探析,剖析人们在线上社交网络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殊情感与思想,以期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个体自身与社交媒体之间的关系,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依然保有可贵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信任是影响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网络人际信任,构建了社交媒体信任影响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模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501位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体使用数据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并无显著相关性;2.社交媒体信任负向影响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3.社交媒体信任正向影响用户的自我表露,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因此,对于理解社交媒体信任影响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解释机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抖音短视频上线以来,逐渐成为当下社交媒体的新宠。它以碎片化的表演方式,给人们带来感官愉悦和精神快适,深得受众的喜爱与追捧。抖音短视频的隐性内核,以戈夫曼拟剧理论这一分析视角,分别从抖音短视频角色表演表现的"理想形象"的形态中印象管理、自我呈现、社会互动三个角度进行诠释。力求深刻阐释抖音短视频为何日渐风靡,继而审视人们如何通过抖音短视频建构"理想形象"。  相似文献   

18.
江素珍 《中国出版》2022,(10):35-39
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抖音账号上涉及国家形象的短视频为例,研究其功能特征,并从结构特色、主题分布、叙事特点、内容表达这四个方面探究主流媒体如何利用社交平台建构国家形象。重点对主流媒体国家形象短视频叙事风格的多重转变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些转变更契合短视频的传播特点。最后从语言讯息、图像讯息、价值观讯息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主流媒体短视频中的国家形象建构问题,以期多维度呈现社交短视频中的国家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媒体为档案馆形象塑造与传播提供了新的重要平台。首先界定了档案馆形象的内涵,介绍了档案馆借助社交媒体进行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分析了社交媒体的特征与档案馆社交媒体建设的现状;最后从档案馆形象定位、档案馆形象的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公众互动和参与策略等方面,提出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馆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得以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转变.在这一变革的背景下,基于强连接的社交方式,使得"表演"行为每时每刻都遍布在我们社交生活的每个角落.通过研究发现,个体用户的社交表演行为会受到来自用户自身及他者双重建构的影响.自我建构层面主要受到自身人设、虚荣心及利益的影响,而他者建构层面主要受到社会认同、社会比较及群体规则的影响,但群体规则对个体用户的表演行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