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立坝 《天津教育》2023,(32):11-13
<正>量感是学生对数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当前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缺乏量感问题,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制约了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对长度单位知识的理解程度制定可行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精准把握度量的本质,让量感培养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2.
<正>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已有的度量经验来把握面积与周长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走向度量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量感呢?  相似文献   

3.
<正>量感是学生关于量的比较、运算和估计等方面的感悟,量感与测量的关系类似于数感与计算。度量的本质是度量数量的多与少,即以小量大,如以线量线、以面量面、以角量角,所有的度量都是在作比较。角的度量的本质就是所要测量的角与标准角的比较,即这两个“角”能够完全重合就可以知道要测量角的大小,包含两个方面:(1)测量的方式、方法(包括测量单位、进位制);(2)测量结果(量数)。  相似文献   

4.
<正>华罗庚说过:“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核心素养,量感是对量的感悟和直觉。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几何思维的发展、数学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学生的量感意识如何培养?度量的本质又是怎么感悟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展开了实践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是学生在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5.
<正>长度、面积与体积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三个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最常见的几何量。苏教版教材安排的认知顺序是先长度,再面积,最后体积。从度量的角度看,这三者的本质是一致的。其中,“厘米的认识”是有关几何量度量的起始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研究这节课,笔者认真阅读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发现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尽管细节上各有不同,但都有意识地突出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单位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的基础。数学概念的获得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的结果。数学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概念获得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学习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而长度单位是比较特殊的概念,包含了学生几何直观等数学能力的培养与运用,有效设计和开展学生需求的课堂活动让他们的思维立体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7.
潘才芳 《福建教育》2023,(10):52-5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量感具有个体性和随机性,教师在教学中不易把握,特别是质量单位,学生看不清、摸不着,全凭感受,难以表达。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虽然学生对“选填合适的单位”及“单位进率”等客观题的完成度与正确率常“令人满意”,但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不能比较准确地估测物体的重量,甚至与实际重量相差甚远。由于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在质量单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需要培养到什么程度皆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容易成为教学盲点和难点。本文,我以第一学段“千克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分享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学生建立良好的量感,对形成与发展抽象能力、推理意识、应用意识,提升综合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梳理结构、关联结构、拓展结构”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量感。  相似文献   

9.
对面积相关内容的教学,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概念、计算方法等知识点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量感:聚焦量感,集“思”理“量”;着力教材,理“感”论“量”;重组教学,践“学”明“量”;建构模型,回“看”悟“量”。这样,学生经历充分的体验活动,在体验中不断建立、发展和丰富量感。  相似文献   

10.
量感一般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需要学生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能对真实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受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还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  相似文献   

11.
张银芳 《亚太教育》2022,(4):122-124
量感是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感官对数和量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是思维的产物。因此,量感的体验和建立更多地依赖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叠加。基于此,阐述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实惑—实感—实操—实练”四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比较中感受计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通过具体的操作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量感”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对于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直观感知物体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积累活动经验及感悟学科思想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提出以大概念为核心,设计培养学生量感的“确定—外显—建构—评价”教学模式,为小学生量感的培养提供了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生活中有六种常用、常见的感观量:长度、质量、容积、角度、面积、体积。对这些常见量的测量在本质结构上是一致的,都是所测物体包含几个标准单位,即度量。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的对象、度量单位和度量值。《面积》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一方面表现为"度量对象"  相似文献   

15.
1 教材分析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由于场看不见摸不着,学生要接受和理解场的物质性是比较困难的.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电场强度的定义方式与学生初中所学的密度以及高中所学的速度、加速度等的定义方式形式相同.但正如物体的速度是物体运动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一样,前面所学的比值定义法涉及的物理量都是对同一个研...  相似文献   

16.
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是以图形对可测量事物进行度量,侧重让学生在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探索中逐步建构和完善度量的认知结构。文章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为例,尝试探索有助于学生量感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认识面积”是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几何图形,并掌握了周长概念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面积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几何概念,也是一次概念认识难点的突破。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面、面积的概念,并让学生主动探究平面图形面积比较的几种基本方法,为后续的面积单位认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为例,论述采用SOLO分类理论的可行性,并提出四大教学举措:直观感知,形成量感;单位度量,发展量感;估测对比,增强量感;类比教学,形成结构。  相似文献   

19.
基于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以“1千米有多长”教学为例,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基本路径,即温故而知新,唤醒学生的量感;设计体验活动,丰富学生的量感;注重应用,强化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跨越阶段,小学数学又是极为强调严谨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探索数学概念的本质和相互间的联系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多元比较、抽象概括、综合分析、判断推理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会区分概念的本质属性,梳理彼此关系,强化数学概念的理解,深化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