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自治、法治、德治和基础服务建设四个方面梳理了皖北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现状,得出结论,乡村治理成绩与问题并存。主要存在的问题:乡村基层人才匮乏,治理队伍有待加强建设;乡村法治意识较为淡薄,普法教育体系有待完善;乡村的成规旧习沿袭,德治建设任务艰巨。文章进一步借鉴了部分地区乡村基层治理的先进经验,结合皖北地区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出四项优化对策:优化人才留用机制,夯实自治基础;强化宣传教育,推进法治权威的树立;“重塑”村规民约,营造德治氛围;重视智治建设,更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法治、德治,是推动乡村治理格局良性运转的不同治理方式.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既需要以自治为基,增强乡村治理活力,又需要以法治为本,保障乡村治理秩序,还需要以德治为魂,弘扬乡村治理正气.通过进一步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主体相结合的治...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对乡村振兴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本文认为目前乡村治理法治化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卓有成效,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仍相对滞后。乡村治理主体未能及时填补社会变化导致的权力空缺,导致乡村治理法治化程度不足,只有将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乡村治理法治化中的作用,才能有效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建设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我党着眼于新时代乡村社会转型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能够更好更快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有哪些突出问题和矛盾?自治、法治、德治如何协调和搭配?这些都是关系我国乡村长远发展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整合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并以台州市乡村治理模式为案例,寻找释困的路径,探讨科学有效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风民俗及乡土文化为载体,以满足观光休闲、娱乐度假、购物体验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正在走向现代化,可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在逐渐消失。本文基于对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认识及国内乡村旅游现状的反思,提出回归乡村性的发展模式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乡村治理能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三治融合”背景下,本文梳理“三治融合”的相关概念,从自治、法治、德治三个角度分析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乡村治理中应该坚持党的领导,进行多元治理、依法治村,创新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7.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是顺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堡垒,是解决新时期农村突出矛盾的关键步骤,是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加速引擎。桐乡经验启示我们,要积极发挥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文化的调控作用,正确处理党组织、农民及农村文化与乡村治理的关系,从而逐步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应当理解为一体两翼,自治是主要内容,法治是保障底线,德治是辅助工具。面对当前乡村治理的困境,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村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乡村社会的治理方面也存在着治理能力弱化,组织凝聚力不强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作为乡村文明的守护者,在完善农村社会的治理以及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新乡贤"参与农村治理存在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新乡贤"培育制度缺失以及对"新乡贤"缺乏认同感等困境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重塑农村的乡贤文化,改善乡村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11.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而“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治理有效”要求的重要方式。以社会资本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中国乡村治理实践,提炼政党领导、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的分析框架,立足鄂西W村“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地方实践,研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生成逻辑与未来路向:发现“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生成逻辑为乡村社会资本再造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提供条件,即基层党组织是“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的领导者,乡村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关系网络分别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提供基本前提、治理规则、厘定治理主体与治理内容。未来促进“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提质增效,需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与行动提升乡村社会信任,以产业发展为主要载体创建互惠规范,以产业发展为主要依托构建致密、健康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2.
尽管学界已经注意到了乡村治理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努力从理论上进行提炼以指导当前中国乡村治理的实践,然而乡村治理绩效的不理想仍是学界的共识。这不能不对我们过去的治理结构及所推崇的治理模式进行反思。为此,我们提出了协商治理的概念,并分析了它介入到乡村治理的依据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想乡村治理更有效,需妥善处理好城市与乡村、城镇化与逆城镇化、党的领导与自治德治法治的关系;需正确看待时下乡村治理遭遇的现实问题:党组织弱化,治理碎片化、形式化、行政化、向上集权化等,需突出党建引领、重视人才回流、强化农民主体意识,重塑乡村价值体系,完善基层监督体系;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全方位引领;促使小微权力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发挥内生性乡村治理作用,保障三治融合有序运行,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走好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防返贫治理体系的内容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瑜  娄雨璠 《教育与职业》2021,994(18):12-18
面对具有复杂性、内生性、长期性等特点的相对贫困问题,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治理体系将成为我国成功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文章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等教育基本要素出发,尝试对政府治理、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技术升级等职业教育防返贫治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建构,具体包括:以重视个体需求内生性与多元主体协同性为基本理念,以促进教师的情感劳动优化和乡土情怀培育为基础支撑,以提升脱贫个体文化资本的身体化形态和制度化形态为建设核心,以构建欠发达地区的数据化帮扶系统和交互式学习平台为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石家庄市D镇为例,对其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方式进行梳理,并总结出目前治理中存在的党建引导效果欠佳、自治体系运转不畅、法治进程推动缓慢、德治建设面临挑战等问题。研究从制度、主体和治理环境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并查找原因,结合具体案例,总结出治理的优化路径。研究旨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河南省通过重构基层权力运行体系、探索“三治结合”新举措、健全决策机制和工作方法,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创新治理手段等,积极探索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着重视不够、权责不明、体制机制不全、“三治结合”路径不足、考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需要从顶层设计的完善和落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探索“三治结合”有效路径、健全乡村治理考评和监督体系等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7.
张元清 《甘肃教育》2011,(19):19-19
目前,兰州市首批11个“乡村少年宫”试点建设项目已初具规模,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75%的乡镇都要建成“乡村少年宫”。本文试图从校外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对乡村少年宫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的任务。要构建这一新体系,必须以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取得的既有成就为基础,明确这一新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在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与广大农民群众治理主体地位有机统一的前提下,从厘清乡村治理新体系构建与深化农村改革、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吸收传承传统乡村治理经验等方面关系入手,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9.
陈芳妹 《考试周刊》2014,(62):191-191
乡村治理的目的是维持乡村秩序,促进乡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自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必然导致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虽然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仍然存在许多困境,但加强乡村治理已刻不容缓。只有加强乡村治理,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才能真正造福于民,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小金库"对国家、社会、集体和群众造成的危害性有目共睹,高校"小金库"的存在,导致高校会计信息失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减少高校财政收入,降低高校合理资源的配置能力,成为奢靡享受、铺张浪费、违法乱纪的重要经济来源,诱发和滋生腐败现象;扰乱高校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加剧收入分配不公,引起教职员工的心理失衡,不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治理高校"小金库"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