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素贞  张金桐 《当代传播》2020,(2):37-40,66
5G技术以全新的网络架构开启了媒介传播领域的新里程碑。它不仅推动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传播格局的改变,同时也将成为传播演进脉络的重要节点。本文基于5G技术对社会结构和媒介生态的影响,探讨5G技术赋能下的媒介传播新图景,即未来媒体智能化传播、视觉化传播、场景化传播和沉浸式传播的新转向和新常态,以及媒介传播构成要素变革的新趋势,并对新传播格局下的传播秩序边界进行理性再审视。研究认为,5G技术将重塑人、媒介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辩证看待技术与传播的深度关联,对传播领域变革作出前瞻性的研判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郑维东 《传媒》2022,(16):24-25
<正>在中国传媒产业深度融合的进程中,电视产业的融合之路亦受到了来自数字化与社会化视频的持续影响。“数字视频家庭+多终端视频包裹”的新组合模式正在重塑传统电视家庭的媒介使用场域与惯习,随之而生的“新电视业态”呈现出了某些亟待把握和利用的新特点、新常态。 传统电视与受众的相互关系正在被互联网重塑无论是在亲身经历的互联网还是概念先行的元宇宙之中,受众和电视等媒介的相互关系都在经历“重塑”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理论旅行视角和文化中间人概念,从研究者的学术想象和实践入手,考察中国学界如何译介、挪用、移植媒介社会学,探究媒介社会学跨越时空的"旅行",理解传播学"中西之间"的互动。对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及历史文献的分析发现,中国学界对欧美媒介社会学的想象呈"经典化"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经由翻译完成的"再经典化"的后果。与此相应,媒介社会学的本土实践则带有强烈的"当代性"。经由经典想象、再经典化和当代实践,媒介社会学被"驯化"为新闻社会学,为在地学术实践提供了建设性的"话语资源",为新闻学和新闻业寻求突破的空间和潜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当前社会正处在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培育的重要时期。站在5G发展的节点和路口展望6G技术,借由深度媒介化的视角,能够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智能媒介化实践提供参考和探索的思路。【方法】文章通过总结5G和6G时代的技术特性、应用前景和社会重塑意义,畅想6G技术形塑下的崭新生态图景:【结果】6G技术赋能下,社会的深度媒介化进程将不断加速,媒介的定义将被改写,媒介的内容更加融合,媒介的边界更加弥散,媒介的网络联结更加互联互通、智能立体,Web3.0和AIGC内容广泛渗透于媒介场景之中。【结论】媒介技术将成为一种底层的“操作系统”,深度改写人的社会性连接、交往、认知与决策行为,媒介技术将更加深刻地介入社会管理与协同、社会生产与消费,实现对社会场景的全方位深层次重塑。  相似文献   

5.
深度媒介化进程中,数字媒介已然下沉为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并浸透在社会的结构之中,将一系列断裂的、分割的要素按照传播的逻辑和法则整合成新的组织体系和聚合性承载空间。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互联网发展、微粒化社会的涌现,从横向裂变到纵向聚变的价值新方式以及Web3.0的“确权”,都成为深度媒介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现象。与此同时,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与现代社会的风险互嵌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难题。本文认为,在深度媒介化的今天,我们可以基于“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以“复杂性范式”“、去中心化自治”(DAO)和“游戏化范式”的治理机制进行社会治理,这既是当下以及未来社会治理的重要切入点,也是传统社会解构后通往未来“自组织”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6.
张杰  孙晓萍 《现代传播》2015,37(2):28-33
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生产是效果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范畴化和社会认同理论,聚焦于该领域中性别刻板印象从媒介到现实的社会心理生产机制,通过对《非诚勿扰》男性受众的深度访谈,发现媒介建构的"女性"范畴通过具象化、类社会互动和群体边界确定等具体的社会心理机制,和男大学生群体现实的"女性"认知范畴发生互动从而产生了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短视频媒介不断渗透进儿童日常生活的当下,被其支配或主导的儿童生活不能仅仅简化为“上瘾“”媒介依赖“”成人化儿童”和“童年的消逝”,而亟需从儿童日常生活异化的视角予以充分关注和系统分析。本文基于异化理论和新童年社会学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家庭场域的儿童短视频媒介生活。研究发现:儿童的日常生活不仅出现异化端倪,如身体和时间开始受到束缚和侵蚀,被奖励性观看刺激渴求与沉迷,而且存在天性、审美、语言、行为、认知、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深层次异化。家庭场域的多重影响因素与儿童日常生活的异化密切相关。然而,在媒介化时代全然消解这些异化并不现实,本文试图在短视频语境中从社交本能、制造本能、探索本能和艺术本能层面提出化解之道,以期善用媒介发掘儿童生命内在的发展动力,探讨儿童个性化媒介生活的可能性,助益儿童在网络社会中成为有权利、有能力、有创造力的社会行动者。  相似文献   

8.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媒介与家庭之间构成了一种超越以往的新型关系。本研究通过走访观察与深度访谈10户形态各异且遍布某城市各主城区的家庭,试图回答媒介逻辑对现代家庭生活运作的形塑机制以及家庭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力量如何对媒介施加作用。研究发现,家庭的运作已离不开媒介所主导的逻辑,媒介维系着整个家庭的关系网络与生活秩序,变成一个“统摄”家庭运作的组织安排者。崭新的媒介技术在进入家庭之后,会再现家庭“驯化”,家庭成员充分展现主体能动性,建构与媒介技术共同交合的传播逻辑。媒介与家庭之间形成了一个双向作用的动态互构过程。  相似文献   

9.
韩亚辉  郭智敏 《新闻知识》2023,(6):20-26+93-94
社交媒体场域中的代际冲突成为家庭传播研究中日益重要的面向。基于个体化理论,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微信催婚源于亲代对子代“逆社会时钟”的焦虑,子代会通过协商、争吵等冲突性话语,以及“数字隐身”和线上“CP表演”等媒介行为进行反催婚抵抗。数字化的代际冲突让离乡青年在婚恋问题和家庭关系中实现了“为自己而活”的个体化生存,但也面临着家庭孝慈关系瓦解和“近乡情怯”的个体化风险。  相似文献   

10.
媒介技术全方面发展的当下,社会的媒介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在。本文主要阐释了布尔迪厄场域视角下媒介化社会的发展概况,在尝试归纳媒介化社会的内外流变与现实挑战的同时,明确了应重视新闻伦理建设和重塑边界的媒介化社会发展新规,并对应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20,(6):4-11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欧洲知名媒介研究学者、媒介化理论的奠基人安德烈亚斯·赫普的学术思想与研究实践进行深入考察,并尝试就媒介化理论的核心观点展开深入探讨。在赫普看来,媒介化研究作为一种历史元进程,始终对各种正在发生的各种变革保持开放态度,并期望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清晰的理论化;通过对"型态"与"构造"、"社群"与"集体"等核心概念的区分,媒介化理论创造了一种理解社会结构的话语体系。此外,赫普也回应了媒介化理论所面对的"决定论"批评,指出"语境"在媒介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出版深度融合是出版业适应数字内容市场供需态势作出的重大战略转向,也是媒体融合与出版融合相关政策推动下实现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文章从出版媒介角度考察出版深度融合内涵,指出其是初步融合、再分化、共存等阶段渐次展开又并行发展的复杂过程,将重构包含出版业在内的媒介与内容产业新格局和新生态,推动出版业成功跃迁至数字出版新阶段。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面向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一个再媒介化过程,出版业可通过迁移、改进、重塑、吸收等多种再媒介化策略推进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ChatGPT带来的深度智能化浪潮,深刻匹配于“分布式社会”所带来的权力弥散与更迭,这种结构性变化将从传播权力下沉、情感要素深化以及传播信任的重塑等方面促成媒介生态的深刻变革。自组织涌现范式有助于理解智能互联时代下媒介复杂系统重塑的内在机制和媒介系统从机械型组织到涌现型组织的核心要义。在这一视角下,我们需厘清媒介生态系统演化背后的自组织涌现机理,在动态开放的媒介协同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形成涨落基核,人与机器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促成价值实现涌现新质,在媒介生态圈节点的协同演化中实现媒介生态系统和社会文明组织生态的超循环演化。  相似文献   

14.
算法技术已然成为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与关键驱动力。在社会深度媒介化的过程中,以算法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介更是媒介深度嵌入社会的“助推器”,社会生活的深度媒介化正在使得社会日趋演变为新的社会形态,因此算法时代的社会媒介化研究必须以新的范式与新的实践来进行,对媒介化社会的经验研究需要回到社会结构与社会实践本身。当前,社会媒介化研究主要面临历史性、具体性和可测量性的经验性挑战,而对于算法如何影响社会形态变革问题的研究,可以从媒介化的理论视角出发,重点研究算法时代媒介技术及其应用对社会的广泛影响,重点关注算法时代的媒介以何种逻辑作用于整体社会,并以媒介建构新的行动场域的逻辑,同时还可以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媒介对社会结构(宏观)、社会联结(中观)与社会实践(微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史冬冬  米湘月 《东南传播》2021,(10):121-126
在媒介化理论视角下,数字技术使家庭传播遵循一定的媒介逻辑,媒介作为行动者与家庭主体进行动态的相互作用,在数字化的代际沟通与反哺中扮演重要角色.具体到微信媒介化的中国家庭,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微信在Meyrowitz提出的媒介三重隐喻维度对家庭传播产生影响.首先,微信作为渠道,在代际沟通中生成分裂与弥合的张力;其次,微信作为语言,表情包以流行文化的方式重塑家庭代际沟通,消解了家庭的传统权威结构,微信赋予年轻子代话语权,亲代与祖代在数字语言使用中呈现"延伸""替代""融合""适应"的趋势;最后,微信作为文化环境,使家庭亲子关系的纵轴重心位移,增强了家庭的情感沟通,微信与流行文化的关联也蕴涵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商业正悄然渗入家庭传播场域.  相似文献   

16.
2022年11月,面对河南农民蔬菜滞销舆情,《河南日报》、“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大河报》、新浪微博等联合发起“百家媒体聚力河南公益助农”行动,探索了主流舆论新格局塑造与媒介化治理的新路径。主流媒体重视舆情,提前策划布局,引导舆论传播先机,打破平台数据壁垒,以情感传播重塑社会信任;发挥媒介化治理的社会动员功能,注重沟通互动,拓展媒介化治理的公共决策功能;强调守住民心,通过媒介化治理助力社会治理共同体,助推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公众媒介素养中消费观的培养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盲目消费、时尚消费、肤浅消费等低级消费现象的出现,信息时代公众媒介素养中消费观的培养也成为白热化的话题,其与和谐社会、媒介社会和人的发展紧密相关。作者通过认真详细分析现状,提出了多视点冲击下学会单视角审视、娱乐化体验中应该美学性享受、品牌化时代下提倡品质性消费、国际化传播中重塑本土化人格等四种媒介信息时代的消费观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8.
传播媒介超越技术客体角色,成为媒介化社会多元治理格局中的行动主体,深刻重塑了传统的政治运行秩序和社会治理样态。媒介化治理在我国经历了批评报道、民生新闻、网络问政、政务新媒体等实践演进过程,逐渐被吸纳为国家治理的宏观话语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操作经验。未来的媒介化治理研究,需要拓展全球场域的国际传播治理视野并规避媒介中心论的叙事误区。  相似文献   

19.
刘旸 《传媒》2015,(3):22-24
回首2014,展望2015,广电业态正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波尔特和格鲁森在《重塑媒介》一书中提到,“新媒介之新来自它们重塑旧媒介的特殊方式,为了回应新媒介的挑战,旧媒介又重塑了自己.”其实,互联网本身并不能单纯的视作一种新型媒介,而是一种资源重新整合的力量.这一力量重构了广电业态中媒介与用户、媒介与媒介以及媒介与自身的关系.笔者从跨屏、融合与转型三个关键词出发,集中盘点过去一年互联网对广电业态关系重构的革命性改变与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0.
阮开宇 《传媒》2024,(3):64-65+67
<正>深度报道是通过深入挖掘与描述新闻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呈现新闻内容实质的新闻报道形式。深度报道凭借深刻的报道内容与影响力极强的社会价值而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碎片化的媒介使用习惯与娱乐化浪潮影响着深度报道的生产与传播,使深度报道陷入困境。为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媒体开展深度报道时应引入数据新闻,重塑报道的严肃性与深刻性,并与新兴媒体融合,改变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与生产模式,从而实现深度报道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