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影响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必须将生态文明嵌入人类发展指数(HDI),以加强其解释力和说服力。基于UNDP2010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的新方法,构建"生态人类发展指数",可以更为准确地分析地区间的人类发展不平衡。通过对"混合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可知,中国区域间人类发展差距明显,且生态文明程度往往和经济发展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的结果则表明,在考虑生态文明维度后,中国省区间人类发展水平的分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应提高人类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经济发展与健康、教育、生态等方面发展的同步性,全方位地提升人类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在各个维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广大人民的福祉,关乎着人类和民族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表现在生态优先、和谐共生以及永续发展.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力产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影响生态文明价值诉求的实现.在农耕时代,人与自然是基本平衡的;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失衡巨大;我国近40年的高速发展也对自然造成严重伤害.新时代下,防治生态文明价值诉求失衡,应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诉求的理念出发,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建社会和谐,构建新型生态文明价值观,为生态文明提供政治及制度保障,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的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相继经历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四种文明形态,对应着无色(虚无)发展、黄色发展、黑色发展、绿色发展四种发展范式。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下以低消耗、低排放与高效率为特质的新型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面对全球经济危机、资源短缺危机和环境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从黑色发展范式到绿色发展范式的转换,需要实现“五位一体”的转型:发展主体由“单一理性经济人”向“双重理性经济人”转型;发展目标导向由“只注重经济发展数量,不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向“优先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同时兼顾经济发展数量”转型,发展模式由“低成本竞争、高资源环境代价”向“高成本竞争、低资源环境代价”转型,发展过程由“线性强物质化过程”向“非线性弱物质化过程”转型,发展路径由“黑色工业化、黑色城市化与黑色现代化”向“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与绿色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4.
名人文化资源因其独特的社会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思想教育价值等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极大满足了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从而成为文化旅游资源重要组成。定海是全国唯一的海岛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名人文化资源。文章以定海籍名人三毛的文化资源开发为例,分析存在的问题,从打造成熟的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结合周边资源开发综合性旅游产品、多方联动推广宣传和利用名人影响吸引国际游客等方面提出名人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以使定海文化旅游更全面、更具体地服务社会,最终推动定海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行政生态存在的重大理论缺失使其难以有效指导公共行政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环境问题本质上属于代际公平的范畴,从代际公平的本义切入,寻求政府管理与代际公平的契合,就是要推行生态行政。生态行政是对行政生态的修正和政府处理资源环境问题及维持社会代际公平的必然选择。推行生态行政需要从斧正行政目标、强化政府环保责任、平衡政府权能、完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约束政府生态管理行为等方面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矛盾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高水平的高职教育的需求与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对山东省而言,这个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高等教育资源在高等教育体系内分配的不平衡、高职教育资源在地区和院校间分布的不平衡,以及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对接的不充分、与社会多元化需求对接的不充分、产教融合的不充分、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相似文献   

7.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水平比较低,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求.需要在政治上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优越性;在经济上强化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助力作用;在文化上加强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教育,建设和谐的生态文化;在社会上构建绿色社会,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社会基础.通过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化与常态化,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进入了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的时代。近几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坏境呈现出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人们的生态意识形态和生态道德价值观念的冲突也随之明显加剧,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与外界环境交换不平衡、教育生态的动态变化弱化了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生态问题。这必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生态要求,用生态理念反观我国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难发现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生态困境,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生态困境,成为我们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因为能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从而对我国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样,休闲旅游因为公众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又必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且需经历生态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和绿色休闲旅游这三个低、中、高发展阶段,最终实现“生态休闲”、“文明旅游”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做出的科学回答,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纲领的形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地位,并将绿色发展战略植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中。当代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应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入手,分析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文化资源指的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以一切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为指向的精神要素,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同样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具有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效能最大性、递增性等特征。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因此。应充分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加强文化的创新,使之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形态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们追求和创造生态文明成果、实现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一切活动,其内涵结构应当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其外延指向应当是多维度的或多层面的,主要包括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路径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约束和生态文明实践,只有这三种机制协调运转,共同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新一轮语言普查的多重科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语委正在酝酿开展新一轮全国语言普查,以便更好地掌握、保护和发展中国的语言资源.新形势下开展新一轮语言全面普查不仅可行而且必要,因为它具有多方面的科学意义,即增强国民语言资源意识、促进语言新和谐的社会意义,特定的语言生态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特殊的文化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意义,丰富和发展语言类型学研究成果的学科意义,推动和促进汉语传播与发展、配合国家和平崛起战略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在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自然界以自身铁的必然性,向人类社会施行了严厉的报复——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失衡和人类社会生存环境恶化。要化解人类对待自然界的粗暴行为所遇到的生态危机,避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出现物质交换断裂的后果,就要通过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唤醒人类内心深层的自我意识,还自然之魅,实现天人合一的人类社会生态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态危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现状出发,论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明确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其目的就在于调节人的行为,改变危害环境的盲目、短视的人类活动,以求缓解生态危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消除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种种社会不公平,最终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而生态文明则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它应该成为地方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为此,必须立足于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推进经济生态化、政治生态化、文化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等方面,共同创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的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17.
合理开发洪泽湖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苏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该文分析了洪泽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规划,加大资金投入;规范管理,引进人才;加强环境保护,保护生态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品牌旅游产品四个方面的措施,推动洪泽湖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北京城市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而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国际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在这一背景之下,围绕教育的转型跨越、人力资本提升助推经济发展、以文化人、依学治理和生态文明助力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呈现出不同凡响的行动作为.本文从学习型城市与教育综改、经济提升、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的结合,凝练了可持续发展学习型城市的北京模式,并对该模式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三个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广西红水河流域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民族特色,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管理有利于促进该区域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基于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概述,研究了红水河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原则、主体及内容,并提出基于民族特色开发红水河流域生态体育资源、加大政府扶持创新生态体育资源管理系统、利用宣传媒介推广红水河流域生态体育旅游来强化红水河流域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旨在弘扬广西地区的生态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赖于自身平衡的精神生态.高校校园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旨趣,要尊重大学生精神生态现状.建设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引导大学生构造自身全面和谐的价值现世界,实现自身精神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