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往今来,学习书法者无不从临贴开始。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基础,也是通向书法殿堂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帖中的字临像呢? 一、读帖。即通过眼看目睹,由外而内地积累字的“信息”。有些人认为学书法无非是写,写多了就能“熟能生巧”,就能把字写好,其实不然。在选定一本字帖后,我们首先应  相似文献   

2.
学习书法,读帖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古人说,学字“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业始入神”。这是经验之谈。可是,很多学生对临写比较重视,对读帖却不以为然,甚至不明白何为读帖,怎样读帖。何为读帖?“读帖”实际上是看帖,是在用眼睛“读”的同时,开动脑筋对帖上的字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其艺术特点和规律。通过反复品赏,静观默察,使自己不但领略所临碑帖的笔意体势,而且烂熟于心,储备于脑中,并能令其在想象中复活跃动或映现眼前,这样,临写时就能做到胸有成竹,落笔得法。怎样读帖?可从揣摩用笔、分析结构、玩味章  相似文献   

3.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全才,可谓千古一人。于书法实践,其位列“宋四家”之首,其《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就书法理论而言,其取自老庄而又兼有己意的“无为”书学思想对后世也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4.
临帖,要求先“入帖”,然后“出帖”。“入”就是把所临碑帖的书法,真正学到手,达到形神兼备;“出”就是从原学碑帖中脱化而出,创立自己的独特风格。作为一个书法家来说,“入帖”并不是目的,这只是一种掌握书法艺术技巧所必经的途径,“出”帖才是目的。  相似文献   

5.
书法是有一定法则的。欲学书法,先必临帖,临帖就要先“入帖”后“出帖”。所谓“入帖”,就是把所临碑帖的书法真正学到手,达到神形兼备,所谓“出帖”,就是从原学碑帖中脱化而出。诚然,古代碑帖浩如烟海,初学书者,必须选择对味口、对路子的、且比较规范的范本,这样既便于学习,又易于掌握。然后由老师给学生认真分析范本的艺术特点之所在,从而找出结字框架、用笔规律。在进行示范时要求学生做到手、眼、心并用,神情专注,物我两  相似文献   

6.
在书法临摹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个别学生一拿起字帖就写,所临全然没有原帖模样,即在“抄字帖”,他是按自己的书写陋习来抄写字帖里的文字,无视书法作品的形式美;也有些学生认真对临字帖,但还是临得不像,抓不到根本,其态度认真,却由于方法不对,观察不全面,使得临摹不深入。如果不及时掌握正确的方法,就会影响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缺乏良好的书法观察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书法观察能力是书法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怀素是我国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所书自叙帖堪称唐代草书中的顶峰,也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当前书坛隆重推出的书法教学光盘中的怀素自叙帖 部分提出一些看法,进而分析草书在诸多书体当中的特质,阐述应对之心临为佳的观点,对“眼摹手追”的临帖方法提出疑议。无疑笔者所提的观点是基于深入理解传统法帖内在精神的基础之上,以独特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书法教学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旨在与书法教育工作者讨论学习草书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8.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之一,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属于中国本土的文化现象,而且已日益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艺术之一。在书法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与书写兴趣,让其从“要我练”向“我要练”转变,从而养成他们热爱书法,苦练书法的良好习惯是摆在每一位书法教师面前的难题,下面我以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书法教学的几点体会:一、读帖与临帖相结合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每一位新学书者,首先必须要继承,也就是要临帖,要临帖,就要先读帖。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临帖之前,先不急于动手写,而是先读,即先察用笔,再看笔画的笔势…  相似文献   

9.
谈谈临摹     
我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学字方法是临摹。要想把字写好,临摹是条必由之路。“木受绳则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园。临摹,就是使中学生循序渐进地、初步掌握书写工具和了解写字规律入门的好方法。临摹,是指“临”和“摹”两个方面。“临”就是一边看着所学字帖范本,一边临写。“摹”有几种方法,通常是说先从字帖范本里双钩,然后填实。现在不少人把“临”和“摹”视为一事,也未尝不可。“临”可分“对帖临”和“背帖临”两种。先说“对帖临”。  相似文献   

10.
描红,是儿童练学书法"初级阶段"的招式。通行的方法是用一张薄纸蒙在上面,"亦笔亦趋",待得"知其大概"后,便让他们临摹了,如果想在书法上有点名堂的话,习书者还必须脱离字帖,这样才能逐渐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来。倘若老于"描红",或一味地仿临他人字体,则必“死于前人书下”。这其实讲的就是书法界"入帖"与"出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他是属于那种被鲁迅先生称为“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年轻人。十年来,他默默临写历代碑帖,不断提高书法技艺,他出版的几十本钢笔字帖是他真实本领的写照。他的书法既有传统的法度,又有现代硬笔的力度与厚度,给人以清新挺硬之美。——庞中华《战士的情怀—致黄继成》  相似文献   

12.
安慧 《作文与考试》2022,(36):52-53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古人认为书法临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临、背临和意临。对临就是将字帖摆在眼前,照着帖上的运笔和结构写,追求形似;背临意谓脱离碑帖而临,是靠记忆来书写,力求与原作形神兼似;而意临指在继承古人用笔与精神上能有所取舍,自发创造,加之自己的理解和风格特点。“临书画固贵逼真,尤贵能避其熟。”临摹书画的过程中做到对临,追求逼真形似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到在背临的基础上走向意临,在学习古人法度的过程中不被习惯和法度束缚。  相似文献   

13.
陈其铨少年时期在潮州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求学期间得名师指点,一生钻研书法艺术。他几十年书法实践笔耕不辍,遍临名碑名帖,笔力雄浑,至晚年独创综体书法,对书学史和书法美学也有着深入的研究,著述颇丰。除自身的书法实践,他还以传播书法艺术为载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构筑了一个立体式的书法教育体系,是当代台湾书法教育的推手。他的书法作品刚健古朴,技法娴熟而自然多趣,是多年积累和妙悟所得,其书学艺术集中体现了“儒、禅、道”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杨芳 《江苏教育》2022,(61):47-51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书法的关键期。书法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书写技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短撇》一课,由形及字,层层深入,通过读帖、临写、比对、调整四步法教会学生“临摹”;适时引入经典碑帖《颜勤礼碑》,初步感受颜体笔画变化之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分析沙孟海的书学思想对高校书法教育的启示:高校书法教育要抓小篆和重正楷;注重临摹古帖;博采众长,精益求精;在融会贯通中另辟蹊径;夯实书法专业教学中的文化根基;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转益多师与穷源竟流;书法学科建设要系统科学发展。沙孟海书学思想引入高校书法专业教学,有利于突破当前的困境,提高书法专业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书法,是中华瑰宝,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但高等学校开设书法课为时不久。笔者年轻时喜爱书画,三十年后又拿起笔,这枝笔是够沉重的。现将从事书法教学的点滴体会从四方面去谈,敬请方家指正。端正认识,树立信心书法是艺术,一般人都认为宜极早训练,但成人教育的对象年龄都比较大,这些学员认为自己年龄大了,手不听使唤了,不是练书法的料子,因而自信心不足。针对这些情况,我除了向学员宣讲国家教委关于“三笔字”过关的要求外,还向学员介绍苏东坡悬壁观帖,朱元璋临古不辍,赵孟覆临绝似,欧阳沟观碑宿夜,蔡邕学书嵩山等故事,启发学…  相似文献   

17.
碑学与帖学作为中国书法传承的两条重要的脉络,传承至今天仍有大量书法工作者对其二者学习方法进行讨论与研究。文章以一纸武周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墓志铭拓片作为切入点,重点通过图像比对的方式,分析《大周故贺州临贺县主簿吴府君墓志铭并序》拓片的艺术风格、笔法特征等,以证明碑学与帖学并非孤立存在,且在武周时就已经被广大民间书法爱好者们用于综合学习。最终提出作为当代书法工作者,应当对民间书法也提起足够的关注,中国书法才能焕发出更为闪耀的光彩。  相似文献   

18.
林廷杰先生的“天酬人尚”联语,用笔老辣,书写熟练,布局合宜,符合常见对联款式。由作品看,作者有较长的习书经历。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临帖,或入帖不深。整个作品缺乏师承,几乎看不到古法,个人习气较重。这是当前老年人书法学习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一般是因长期喜欢书法,而没有规范的指导,工作之余帖不应手,信手写写,养成了自己的表达习惯,尽管书写熟练,但缺乏帖意。或者也临过帖,但对帖理解不深,心摹手追没有达到一定高度。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书艺,还需要静下心来在入帖上下番工夫。二是印章用得不够好。引首章偏高了,宜在“天酬”之间“天”字的捺画以下。名章两章的距离以再加大一章之距为好。印泥不够好,应该用书画印泥。  相似文献   

19.
梁巘是清代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评书帖》是其书法理论的代表作。历来研究把梁巘的书学思想归结为“重执笔”和“尚劲健”,本文着重分析了梁氏书学观的成因,认为“重执笔”是与他学书经历、教学经历有关的,而“尚劲健”则是与他的书法师承和工具的选择有关,从而纠正了现有研究成果中的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20.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烟潭渔叟等。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清顺治二年(1645年)降清后,官至礼部尚书,掌管弘文院事,加太子少保。王铎受晚明争取“个性自由”思潮的影响,与好友倪元璐、黄道周等在书艺上的切磋以及本人对晋唐等诸家的深入研习,开辟出与董其昌截然不同的道路,并出色地完成了他“后日史上好书数行”的愿望。
  王铎《临柳公权草书轴》,1500px×4700px,四行,共61字。其落款为“戊子二月十五”,翻阅张升《王铎年谱》得知,“戊子”即为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王铎时年57岁。由此可知,此作为其晚年所书。此件为临摹作品,所临的是柳公权的《伏审帖》。《伏审帖》,草书,凡10行,共84字,帖心高762.5px,故宫博物院藏。《伏审帖》为柳公权家书,书写年月无可考,亦未见前人著录,曾刻入《淳化阁法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