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承德作为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以独特的自然景观、清代皇家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而闻名于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应充分挖掘其当代价值,进行与之对应的文创产品的研发与设计,提升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旅游城市、景区、项目原有的资源经过与吉祥物形象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高市场吸引力和品牌辨识度,加之围绕吉祥物打造出的文创系列产品,使其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强化。对于没去过的、正在现场的和已完成体验的游客而言,与文旅吉祥物相关的视觉符号对其行为和心理均能产生影响。结合视觉文化理论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文旅吉祥物IP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九华山旅游产品缺陷,文章将九华山旅游产品提升到文创产品,并提出了九华山文化符号凝练、产品门类科学归纳、文化符号艺术物化三大开发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和带动九华山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属性由工业生产型向生活消费型转变,场景理论成为后工业时代支持城市发展的重要理论。城市场景的打造要素契合了文旅品牌建设的内涵,从城市文化消费场景打造的视角寻找城市文旅品牌形象提升之路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洛邑古城既是一个知名的城市场景,也是一个优秀的文旅品牌,但其在品牌核心价值的提炼和传播上还有提升空间。以塑造“礼仪洛阳、文化洛阳”为导向,围绕吸引和留住年轻核心客群,从场景文化消费的价值符号形成和生活方式传递方面提出洛邑古城的品牌形象提升路径:基于周礼提炼文化价值符号,基于《仪礼》和国乐倡导文化消费模式,基于典籍里的洛阳提供体验式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5.
在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下,旅游解说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旅游解说的质量提升迫在眉睫.文章从游客差异化需求入手,提出应从文化差异、年龄差异、职业差异和偏好差异四个角度提升旅游解说质量.具体应做到尊重文化、敬畏文化、传播文化;旅游解说应考虑不同年龄段的文化需求和消费特点;针对游客的不同职业采取不同的解说策略;根据游客的偏好差...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野调查法,以黔东南苗族传统节庆体育为个案,对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文化创意是黔东南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结合的主要方式;文化创意开发中面临文化适应与草根尴尬问题和同质化的民族体育旅游文化趋势.认为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能推进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现代化转型;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信仰、认同与话语是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创意在实践领域的根本价值指向.提出维护和强化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的内在生命;培养文化自觉,落实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的保护和投入机制;推动文化、旅游、生态"三位一体"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旅融合是新时期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国公共图书馆进行了文旅融合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吉林省图书馆在文旅融合方面,注重互融意识、合作意识和品牌意识,在理论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搭建文旅资源融合平台,为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创产品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佛山非遗文创产品以木版年画为依托,以神像视觉符号设计为载体,提取、概括图像元素,挖掘祈福文化、粤语文化与年画的组合表现,用年轻人喜爱的"国潮"形式进行传播与推广,使佛山木版年画非遗文创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获得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相似文献   

9.
在旅游特色产品商业化的今天,旅游产品的包装设计渐渐失丢失了地域性和民俗性。而对异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是人们购买和收藏旅游产品的主要心理。本文从设计的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利用自然元素能产生的效果。同时说明了收集自然元素进行提炼,并加工和整合用于有特色的产品包装设计,能使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有机融合,提高设计品位。  相似文献   

10.
舞龙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仪式象征与生命隐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以舞龙习俗作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内生逻辑。研究认为,舞龙习俗是在国家和地方并存机制的双向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以民间信仰为核心内容的仪式活动,它蕴含的原始文化意象和价值诉求已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普遍认同,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集体记忆和精神纽带,也成为国人呼唤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它所具有的优秀文化基因,对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抓住“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这一主线,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提振民族精神,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贯穿于各个时代的、为各个时代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语言、工具、文字、符号等形式保留下来的个性特征,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在文化现代化的浪潮下,中国文化现代化要适应全球的文化现代化浪潮而又不丢掉自己的特色,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保持中华文化所独有的民族性。研究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系,分析中华文化民族性在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以及探讨中国文化现代化如何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对当今中国更好地融入文化现代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摘要:文化是民族之魂,优秀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繁荣昌盛、繁衍生息的命脉和根基。中国舞龙运动所践行的龙文化,高度的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研究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是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文化学视野,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舞龙运动文化的渊源、符号意象等问题进行深度研究,针对中国的舞龙运动原始宗教习俗及文化意象的融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舞龙运动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原始意象的文化符号具有祈福、禳祓、生殖以及娱乐欢庆性意蕴。研究价值:在这个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舞龙运动特有的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代表,加强舞龙运动的文化认同力,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绽放出长久不息的耀眼光芒,使舞龙运动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汇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和文化精髓,提升高度的传统文化自觉力。  相似文献   

13.
运用消费社会学理论,对体育消费进行了文化层面的思考。研究认为消费社会中体育消费的内容和特征发生了改变:体育消费从体育公益性文化符号向盈利性文化符号转型、从体育精英文化符号向大众文化符号转型、从体育本体文化符号向视觉文化符号转型;消费社会中体育消费文化的表征表现为一种身体文化消费和折射出一种身体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胶东地区作为革命老区和革命根据地,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从文旅融合的要求来看,胶东地区红色旅游开发与红色文化传播拥有良好的融合基础,具备较好的融合发展条件.但是,当前胶东地区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发展尚不成熟,融合程度较低,没有形成规模...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深度融合,对于构建新型文旅产业体系、弘扬和传播先进文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等方面意义重大。结合烟台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主要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从打造文旅特色品牌、整合提升旅游内涵等角度出发,探索加快推进烟台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16.
旅游地的民族文化符号越来越受到旅游者和开发者的关注.民族建筑在旅游场域中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塑造民族文化景观、彰显多元旅游功能等作用.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以内蒙古民族旅游地蒙古包为例,发现蒙古包作为民族建筑文化符号在旅游化利用实践中存在传统色彩褪化、文化符号躯壳化、旅游服务功能异化、衍生符号特色弱化等问题.要合理发挥民族...  相似文献   

17.
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能促进二者的共同繁荣。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游的内在动机,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旅游文化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中国旅游文化工作者来说,其面临的任务不仅在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应该把握旅游市场变化的规律,引导中国旅游文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认同是人们之间或个人与群体之间对同一文化达成的共识。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方言这种文化符号,作为一条纽带或桥梁连接并通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唤起人们"我"的文化认同感,区别于"他"的文化认同感,并在"我"与"他"的文化碰撞中寻找或选择属于自己的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泉州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凝聚了艺人高超技艺和独特的创造力,但其文化创意的水平不太高。近年来,有关部门虽然开展了搭建交流平台、开发文创产品、探索“互联网+非遗”、把非遗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等工作,但泉州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存在不少的挑战。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泉州技艺类非遗的传承需要传承人的匠心也需要观念的创新,要积极进行跨界资源多元整合、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文化创意产品,开展基于生活现实的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从主客观两个层面分析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少数民族居民生存状态。客观层面主要探讨少数民族居民收入、消费、居住、社保等情况,主观层面主要探讨少数民族居民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生存满意度、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参与意愿及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