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644年的甲申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北京城先后出现了大明、大顺和大清三个政权。但是历史的发展最终以清王朝的统一而告终。明清易代中,清王朝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也颇让后世史学家品味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现代化”modemization,意指tomakemodem,即“成为现代”。‘Modem’具有表示时间的含义,是‘0fthepresentorrecenttimes’,原意是“现世的”或“现代的”,“近世的”或“近代的”;‘modem’一词除了表述时间外,也有“时新的”(new,up-to.date)、“...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自2004年秋季开始实施了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分别选用了不同的版本,其中对于传统体育的内容反映,不仅对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状况记述过于简约,反映不出中国古代体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而且对新的学术观点和结论吸纳也过于谨慎.建议在中学历史课本中适度增加传统体育内容,重视对于体育史研究新结论的吸纳,在低年级历史教科书中增加传统体育娱乐活动内容的比重.  相似文献   

4.
历史教育的认同建构必须依托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方能得以实现,按照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其教学实施路径主要围绕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展开。其中,时空观念是认同建构的情境搭建和认识路线;唯物史观是认同建构的理论依据和逻辑检验;史料实证是认同建构的方法支持和证据支撑;历史解释是认同建构的意识生成和能力体现;家国情怀是认同建构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升华。  相似文献   

5.
与北洋政府时期相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在编写旨趣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本文拟从“三民主义”政治理念的主体取向来说明其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政治意识是不能在学生思想意识里自发产生,必须通过外在的手段“灌输”给学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教育上一个突出的变化是“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越南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历史叙事模式进行分析、解读和归纳。教科书世界史部分展现出不同时期的中国形象: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英勇抗击列强侵略的近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中国。为了迎合越南民族主义发展的需要,教科书越南史部分在对古代中国的书写过程中,将中国描绘成“北方侵略者”的负面形象。通过梳理教科书的中国书写与形象建构方式,以期展现当代越南青少年“中国观”形成的一个重要背景,为今后如何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沟通与理解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1931年日本侵华,在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促使下,大多编者特别注意通过历史教科书培养学生的反侵略意识和民族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教育的时代价值。遗憾的是,有些编者也提出种种“救亡”措施,但在旨趣上似乎有“南辕北辙”倾向,或者说是救世的“偏方”。  相似文献   

8.
在本轮历史课程改革中,众多版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纷纷采取了文明史写法.这一趋势与人们对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体裁以及课程结构的重新认识是息息相关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旧的写法就消失了.旧的写法仍然可以通过自身的改造与时俱进,同文明史写法一起推进历史教科书的改革.文明史写法具体运用到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过程中受到课程标准、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写作团队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只有正确处理好不同写法之间的关系,才能保障历史教科书改革的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9.
教材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材结构研究是教材设计最优化的奠基工作.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结构通常划分为外部结构、内部结构两方面,亦有学者将其划分为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两部分,但均局限于平面式思维而未体现出教材结构的层次性.新世纪出版的国标本、上海本、港台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与过去相比,在内容结构和程序结构上均有很大进步,如新增了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史的内容,古代史中还穿插进乡土史的内容等,使历史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与学生的距离,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在形态结构上变化甚大,且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课文类型增多、基本课文构成部分增加、课前提要和图片设计有所创新等,活动与探究性课文成为课程形态变化的最大亮点.新世纪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这些变化,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探究和自学能力,都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11.
历史原本很有趣,可是中学历史课却令多数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仅为应付考试而学,甚至提到"历史老师",便立刻给人呆板学究的感觉.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笔者仅就中学历史教科书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清末编写的历史教科书是中国新史学最初的实践形式,体现了新史学发轫之初历史书写"增其新而不变旧"的特征。中国历史教科书采用章节体、历史分期等新式编纂方式,注重文明史,显示了新史学的影响;但传统的夷夏民族观、帝王家谱式的政治史等叙述方式还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史学成为新史学实践的一个重要资源。对新史学的研究,既要注意到其对西方理论的吸收,也要注意到其对传统史学的继承。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以社会进化论、因果律、民族竞争为主旨的民史和文明史的新史学思潮已成主流,推动了学界以新史学为指导编纂历史教科书的热潮。加之时势的刺激、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的热心支持,以及一批研究有素的历史学者的参与,出了一批有特点、有质量、有影响的中学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教科书的叙述中,渗透着编写者个人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与评论,这既体现了史论结合的特点,又有助于养成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是历史教科书编写中一个基本原则。然而,清末以及民国初年,历史教科书编写者似乎重在历史现象的叙述,而刻意回避编写者个人的主观评论。  相似文献   

15.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香港和台湾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对此表现了极大的关注。港台的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描述与大陆的不尽相同,为了更客观地探讨现行教科书的问题,文章选取大陆"人教版"、香港"教育版"和台湾"翰林版"的教科书中的"洋务运动"作为研究对象,为大陆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明清的海禁政策是中外关系中的重要内容,长翊以来,学界给予了较多关注。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将其列为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的重要内容。编者之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通过此内容的讲述,使学生要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在每一课的编排中都编排有一定数量的“动脑筋”题,处理好这些”动脑筋”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在课堂上处理这些“动脑筋”题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呢?下面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教科书产生于清末民初民族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并通过"普通化"和"专门化"的发展路径从现代教科书群体中分化出来。在现代民族学校中使用的,以少数民族为阅读主体的《简易识字课本》、《国民必读课本》和《满蒙汉三文合壁教科书》分别代表了民族教科书发展的"复线"路径。它们的产生从实践的角度定义了现代民族教科书以阅读主体的民族身份为基本标识,以复合"少数民族文化"和"国民统一文化"的二元内容为概念的第一属性,以民族语言为其第二属性。作为少数民族教科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民族教科书的定义不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明确的逻辑起点,更是通过概念的"内容第一属性、语言第二属性"沟通了教科书研究领域的"民汉"二元体系,为民族教科书搭建了广阔的研究平台与互动的对话空间。  相似文献   

19.
20.
学者在回顾和总结20世纪中国历史学发展历程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传人中国并被广泛地运用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伟大进步。实际上,唯物史观是非常注重对历史作全面整体的研究的。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属经济范畴;历史发展是许多因素,诸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种种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经济是最重要却不是唯一因素;如果单纯强调经济决定作用,又会陷入庸俗的经济决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