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双碳”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碳排放计算公式测算2007—2021年物流业碳排放量。基于Tapio脱钩模型探究长三角物流业碳排放和产业生产值之间的关系,并运用LMDI分解法分析影响物流碳排放的因素。研究表明:物流业碳排放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呈现增长连结—弱脱钩—强脱钩。LMDI分解后的因子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耗强度对于长三角物流业碳排放具有负向阻碍作用,反之物流业产值和物流就业人员规模的增加,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  相似文献   

2.
我国东中西部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STIRPAT模型为基本框架并对其进行拓展,利用面板数据,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深入考察。总体分析表明,人口、富裕程度、第二产业的发展和能源强度都会对碳排放造成影响,而城市化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EKC曲线不适用于中国的碳排放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区域对比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的碳排放驱动因素在影响程度和方向上与东西部地区存在很大的不同:中部地区人口对碳排放影响为负,东西部为正;能源强度对东西部的碳排放有显著影响而对中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选择长三角石化产业相对集中的13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8年石化产业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产业碳排放效率,运用Tobit模型分析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考察期内,长三角13市石化产业碳排放效率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并且城市间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第二,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城镇化率对碳排放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能源消费强度、能源结构、要素禀赋结构与碳排放效率呈负相关;产业聚集对碳排放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但影响不显著.基于上述结论,提出长三角石化产业应当通过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聚集、加强政府监督、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等措施提升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1—2018年我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其结果发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抑制城市碳排放强度;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来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大于对非资源型城市,其对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的抑制效应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和成长型依次递减。鉴于此,我国各城市在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发挥其在经济与科技领域的双重优势的同时,应因地制宜,基于城市的资源基础和发展阶段制定数字普惠金融和技术创新政策,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从而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与“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国各省区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计算各省区碳排放,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经济因素与碳排放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显示:从时间序列看,各省区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呈现逐年增加态势,而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从空间序列看,三者都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经济因素对碳排放的关联度存在省际差异;从产业结构看:东部地区碳排放与第三产业关联性最大,中西部地区碳排放与第二产业关联性最大。而居民消费水平和对外开放度与碳排放的关联度同样表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规律,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区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城市之间发展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以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3个指标构建经济活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并探寻影响经济活力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经济活力受城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等的影响.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投资力度、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扩大对外开放程度、联动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2003—2021年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Stata软件对长三角对外贸易主要影响因素科技和人力资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科技和人力资本对长三角对外贸易产生正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长三角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8-201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研究聚集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到聚集经济的内生性问题,用滞后期的城市人口密度作为聚集经济的工具变量,运用面板数据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估计方法分析各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变量都促进经济增长,在不同分位点上,聚集经济和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随分位点的增加而减小,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随分位点的增加缓慢增加。  相似文献   

9.
新发展格局下,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效果及作用路径,结果表明:(1)基准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长三角城市的经济韧性,并且对城市经济抵抗与恢复力的提升效果最明显。(2)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长三角都市圈内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效果显著。(3)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促进创新创业和改善社会保障两条路径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4)空间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邻近城市经济韧性存在正向溢出效应。由上可见,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韧性提升的作用,有关方面应当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社会保障体系联动发展,加快都市圈人才引进,以及加强非都市圈城市数字经济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计算反映城市间空间关联的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社会矩阵,并将其引入空间自回归模型(SAR),从空间维度研究长江三角洲十六个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为克服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中存在的固定效应,采用具有固定效应的空间自回归模型进行数据的拟合。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各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存在空间相关性,城市间的地理距离、经济社会联系能够有效地刺激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区间溢出,城市的创新能力、知识溢出、消费者需求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均具有正向影响,政府行为中的对外开放度的影响为正,但政府干预过度及政策扶持过多的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11.
运用我国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和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率均呈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工业比重上升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改善有负面影响;另外,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分位点对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影响程度差别较大。最后,文章对如何提高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2006-2015年的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静态和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对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的五种影响因素进行全国和分地区样本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五种影响因素对于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分地区而言,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并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开放程度、人力资本水平这三种对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作用效果显著的因素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是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在测度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考察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的影响,其结果表明:(1)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企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提升;(2)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非国有企业、制造业及高新技术行业企业,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水平提升具有更强促进作用,且该影响在长三角核心地区、数字经济高水平地区以及非资源型城市中更显著;(3)机制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通过降低企业资产专用性程度以及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两个途径促进企业垂直专业化分工。上述结论揭示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分工的机理,拓展了企业边界的相关研究,可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融合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一个包括经济总量、地区结构、电力消费强度、碳排放系数四因素的分解模型,运用LMDI方法对2000-2011年江苏工业电力消费的CO2排放量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发现,经济总量的扩张始终是导致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其余三因素对不同地区的碳排放的作用方向不确定,具体表现为部分地区部分时段促使碳排放量增加,部分时段却导致碳排放量减少;且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相比较而言,地区结构的作用程度最小,碳排放系数最大,而电力消费强度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地区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仍有所争议,文章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之间的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有显著的"高高聚集""低低聚集"的空间依赖性.(2)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没有起到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且纬度分解中造成收入扩大的主要原因是覆盖广度.因此,政府应制定差异化政策,因地制宜,加大数字普惠金融工具的创新而不是一味增加覆盖程度.  相似文献   

16.
利用农业碳排放测算方法和因素分解模型,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农业碳排放量逐年增长,农业用电和化肥消耗为其主要碳源,分别占排放总量的30.99%和47.50%,而碳排放强度则呈"波动起伏-稳步下降"两阶段变化特征;碳排放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碳排放总量分布与区域农业经济规模关系密切,而碳排放强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马鞍山、铜陵和淮南3个矿产资源型地市;在影响因素方面,农业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劳动力因素对碳排放增长起到抑制作用,其年均减排贡献量分别为23.23、13.87和3.80万t,而农业经济发展因素则极大地驱动碳排放量的增长,年均增排贡献量达68.00万t。  相似文献   

17.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广西地级市碳排放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广西地级市碳排放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态势基本相似;第二,存在"极化效应";第三,广西地级市各相关因素对碳排放量贡献最大的是产值单耗和产业结构,其次分别为工业企业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后为研发投入、对外开放度。广西各地级市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改造水平,降低碳排放,注意引进和发展高技术、高增长、高效益、低排放的产业。  相似文献   

18.
依据2001—2021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定量测度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产业结构、资本投入、区位条件和对外开放程度四个因素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结果显示:2001—2021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经济发展迅速,但存在绝对和相对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极差和标准差均逐渐扩大,使用人均GDP计算得到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在2015年之前基本呈持续下降之势,2015年之后呈窄幅波动之势;产业结构、资本投入、区位条件和对外开放程度四个因素均对长三角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显著影响,但这些因素对各省(市)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三个方面的对策:加强地区间合作,推动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资机制。  相似文献   

19.
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河北省唐山市是国家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和可行路径的探索问题,研究唐山市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对于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十三五”时期唐山市分行业4种主要能源消耗量的面板数据,结合Tapio研究思路构建碳排放脱钩模型,对唐山市6大支柱产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程度进行测度,并采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变化进行因素分解,探讨唐山市工业6大支柱产业碳排放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结果表明:“十三五”时期,唐山市工业碳排放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碳排放脱钩状态存在“负脱钩—连接—脱钩”的脱钩优化趋势,但波动性较大;只有医药制造产业基本实现了脱钩,其他产业间歇性出现强脱钩或弱脱钩;能源强度效应是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主要抑制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则是导致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夜间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基于2012—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首先使用核密度估计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长三角城市群夜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对夜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中低阶段,但整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极化趋势逐年降低;整体呈现以上海为中心、向内陆及外围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关联特征主要以“高-高”和“低-低”聚集类型为主;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及政府资本投入都显著促进本地区夜间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及交通运输水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