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媒体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以央媒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大胆改革,加强与各方的互动,打造立体化媒介产品。地方媒体紧紧抓住与央媒等平台联手的机会,从节目形式、内容到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升层次不断创新,立足对受众情感需求的研究并制定相应对策,在传统媒体影响力式微的现实面前瞅准机遇,打好差异化的媒介牌,打造满足新时代受众心理特点的区域媒介相关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赢得更强有力的生存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时政新闻作为新闻媒体的必修课,受到了各方的重视。每年召开的两会成为了各家媒体"比试"的舞台,也成为研究者观察时政新闻最新业态的重要窗口。2017年两会期间,各大央媒拼内容、手法,也拼技术,话语表达的转变、内容升级、科技的运用、呈现形式的升级成为了亮点。从央媒两会报道的变化,或可管窥未来时政新闻报道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媒体形象广告语是指表达媒体理念和媒体产品核心特征的、长期使用的宣传短句。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但包括媒体产品和销售网络的竞争,而且包括媒体品牌形象力的竞争。而媒体形象广告语便是塑造媒体形象的"点睛之笔"。媒  相似文献   

4.
李彪 《视听》2022,(4):40-43
媒介环境转型往往塑造着媒体传播的调适转向,新媒体崛起对传统媒体,尤其是受宣传模式主导的党媒带来了深刻的冲击,亦从传播策略、内容呈现特征上促进媒体转向与形象重构.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夜读》为代表的党媒新闻导向类夜读栏目,在内容选材、话语修辞、受众互动等生产环节上注重不同程度的情感表达与互动,呈现出鲜明情感面向的接近性与...  相似文献   

5.
相关研究表明,媒体经常将女性边缘化,女性在媒体上被展现为形象刻板的符号,充当着"被看"的客体。我国的大众传媒仍以男性话语权为中心,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权运动的开展,媒体中女性形象也越来越多样化,女性形象从以往的以家庭为主转为独立的职业形象。但是,即便是这样,媒体塑造的女性形象与女性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仍有很大差别。本文探讨了媒体是怎样对女性形象进行刻板化塑造的,并探究了其中的原因以及促进媒介多元呈现女性形象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下媒体融合的大环境,湘西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方面的特点与特色在融媒体技术下有了多样的呈现模式,如何让湘西文化和湘西旅游业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得到快速发展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本文将从湘西本土的地域文化特色、大众传媒与湘西的关系以及湘西的IP形象塑造等角度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媒体机构微博已经成为新浪微博平台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本文选取10个影响力较大的央媒微博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基本状况、编辑策略与运营技巧、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从"文"的传播、"题"的选择和"群"的互动三个方面探析媒体微博的编辑策略与运营技巧,希望对央媒及其他媒体微博的编辑与运营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李向荣 《传媒》2019,(14):19-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央广网切实履行主流媒体职责使命,守正创新、加快转型,在体制机制、人员合作、内容共享、产品融合、技术融合等方面努力探索,不断丰富媒体传播手段,创新呈现方式,逐渐走出一条有央广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的不断推动,媒介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这意味着主流媒体的话语主导权逐渐被解构、重组的同时,受众的注意力也在不断地分散、流失。基于此,央视及时掉转矛头,将注意力倒戈至观众云集的网络综艺,并通过重塑主流媒体媒介形象、网感化的语态传播和正能量的价值传播成功缝合了不同代际观众之间的壁垒,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本文以《央Young之夏》为例,分析央视首档主持人才艺秀节目是如何通过价值传播彰显主流媒体责任意识,打破了网综类节目同质化困境,为融媒时代主流媒体的“破圈”与“融合”提供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陆敏  韩玲 《新闻前哨》2007,(8):88-88
美国传播学女研究者盖尔·塔奇曼在《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中,针对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提出了"贬抑"(annihilation)的概念,认为女性在媒介报道中受到贬低、歪曲或根本不被呈现,媒介的报道很少针对女性的工作、成就、需要而展开。虽然今天的女性在家庭角色、职业平等、政治参与各方面都有跨时代的进步,但在大众传媒中,随着媒介市场化经营的不断推进,女性所被塑造的形象和角色,似乎依然处于被异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江素珍 《中国出版》2022,(10):35-39
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抖音账号上涉及国家形象的短视频为例,研究其功能特征,并从结构特色、主题分布、叙事特点、内容表达这四个方面探究主流媒体如何利用社交平台建构国家形象。重点对主流媒体国家形象短视频叙事风格的多重转变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些转变更契合短视频的传播特点。最后从语言讯息、图像讯息、价值观讯息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主流媒体短视频中的国家形象建构问题,以期多维度呈现社交短视频中的国家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2.
社交媒体环境中的新闻可被视为一种情感产品,其生产与消费过程因情感的重塑而走向一体化。本研究采用个案分析和扎根理论,围绕社交媒体用户在张玉环案中的情感交往行为,考察了情感产品的生成逻辑、发展条件和迭代过程。研究发现:用户在消费过程中赋予新闻特定的情感意义和情感价值,从而使新闻的情感属性凸显出来,其事实或信息属性被边缘化;媒体在新闻生产过程中会进一步固化新闻的情感偏向,使得新闻成为一种情感的表征。新闻发展为一种情感产品与冲突性媒介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抑制的解除有关,情感产品的迭代有一定周期性,可分为分化、对峙和逆转。本研究的价值在于从情感视角重新界定了社交媒体新闻、反思了其社会角色,进而为媒体修正职业理念和伦理规范提供了一定参照。  相似文献   

13.
2018年3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台从事新闻及新媒体采编的业界骨干,受央广网、中国广播杂志社、中国广播联盟秘书处邀请,参观了央广新媒体大厦,并就媒体融合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此次论坛旨在介绍央广新闻采编业务的流程再造成果,分享融媒创新产品设计和运营经验,演示车联网、智联网等前沿技术和终端产品,深刻理解媒体融合发展中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研讨全国广播电视台媒体融  相似文献   

14.
丁建雄  高建华 《传媒》2023,(8):27-28
<正>2023年,“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足见媒体融合的重要性。随着媒体融合的逐步深入,各媒体的工作重点已经从最初的“如何融合”转向需求端的“如何触达”,而全国两会的报道活动则是对这一思考的最佳回应。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做好全国两会报道,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甘肃广电”)提前谋划,不断增强产品意识,探索报道“新”思维,从前期策划到内容呈现,创新运用融媒技术,丰富报道形态,精心“智”作,写好“融”文,在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中展现了新作为,彰显了媒体融合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21,(1):4-11
本文聚焦2020年"新冠疫情"这一重大事件,以相关案例、事件和数据为基础,从新闻行动者、新闻内容、分发渠道、用户四个方面分析本年度中国新闻业呈现的主要特点,并预测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本年度中央主流报刊印数增加,地方都市报规模进一步压缩,布局短视频客户端成亮点;新闻内容产品呈现出多形态的视觉化特征;传播渠道上,我国媒体融合已逐步深化到融媒智媒共存的发展阶段,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疫情期间作用凸显。媒体通过平台化和智能化发展不断拓宽传播的覆盖面和到达率,向多层次的现代传播体系迈进;新闻受众方面,疫情期间电视新闻收视率有较大幅度提升,短视频用户表达出显著的爱国主义情感,网民积极参与网络公益和提供社会支持,"网络用户"加速向"移动生活用户"方向发展。总体上,场景化传播中的视觉化呈现是2020年中国新闻业内容和传播的典型特征。展望2021年媒体的发展趋势,随着"新基建"的开展,智能基础的技术采纳和传播应用会更加普遍,内容视觉形态实践将成为常态,音频内容仍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网民信息消费行为嵌入日常生活的程度将不断加深。此外,互联网平台的国家治理力度会持续强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比较媒体对2004年与2016年两届奥运会中运动员刘翔、傅园慧的报道,发现两次媒体的奥运报道在叙事角度、情感表达、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塑造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显示出媒体心态在十余年间发生了较大变迁。本文认为媒体心态是基于社会心态的存在,是民意在传媒界的投射,媒体心态的转变深受大众网络文化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真实的原生需求被唤醒、娱乐精神的蔓延和个体价值的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7.
王祎 《新闻世界》2014,(11):139-140
《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在保持高收视率、扩大海外影响的同时,也引起了外媒的非议,被指并非纯粹的美食纪录片,而是一档爱国主义教育节目,将个人情感上升到了政治层面,意图藉助食物来宣扬民族和谐。本文认为,美食对于民族文化与国家认同的塑造朴素而有力,是爱国主义心理归属的基础。在社交媒体崛起带动下传播方式不断重构的时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大众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传播媒介,推进从"宣传"到"传播"的转型,摒弃生硬叙事,寻求柔性呈现。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媒体为档案馆形象塑造与传播提供了新的重要平台。首先界定了档案馆形象的内涵,介绍了档案馆借助社交媒体进行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分析了社交媒体的特征与档案馆社交媒体建设的现状;最后从档案馆形象定位、档案馆形象的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公众互动和参与策略等方面,提出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档案馆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加速,媒介生态被不断解构和重构,刺激着电视节目创作环境的持续革新。顺应发展趋势,探索提升新型主流媒体影响力和传播力的路径与方向,制定符合自身实际与时代要求的高质量发展策略,成为所有广电传媒机构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基于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有好物》栏目实践经验,从节目内容创新化、传播销售手段多元化、节目发展产业化等方面,浅析地面频道电视节目产媒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前由于部分记者被利益所蒙蔽,进行了歪曲事实的报道,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广大群众对记者这个角色已经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因此,为了挽回记者在群众中的形象,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同时,媒体记者社会角色的塑造对媒体的品牌和影响力有着重要的影响。记者个人形象中的职业道德、内在素养、创新精神和言谈举止等内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塑造着媒体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