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俞艳 《教书育人》2012,(24):154-155
我院近年来积极构筑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化常态化体系,全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和奉献精神。加强组织建设,促进志愿服务日益规范;完善服务体系,拓宽志愿者服务领域;创新特色服务,全力打造工艺"乐善"品牌;培养志愿精神,大力弘扬社会新风。通过以"奉献、友爱、进步、互助"为主要内涵的志愿服务,闪烁美与文明的光辉,树立正气,促进和谐。  相似文献   

2.
志愿服务精神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群体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应在我国已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李霞 《教书育人》2013,(12):46-47
自共青团中央1993年12月提出组织"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志愿服务便蓬勃开展起来,全国高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逐渐成为志愿服务队伍的重要力量。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方式,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和谐杜会的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这一课题首先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志愿者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向世人展现了当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但大学生志愿精神在得到一定程度传播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源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志愿者本身,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一些有效地措施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使我国的志愿者活动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某校电子工程系家电义务维修进社区为例,阐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到哪些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实践系统性地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志愿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志愿精神的培养与高等教育息息相关,而我国目前高校的志愿教育尚处于起步、尝试阶段,依然有着种种的不足.本文试通过对现有问题的梳理,对比国外先进经验,以寻求对目前问题最有效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8.
作为志愿者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志愿者,向世人展现当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缺乏持久性,志愿服务有流于形式的倾向,志愿精神尚难以内化为志愿者的自觉行为等。要增强和弘扬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就应采取有效措施,如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协作;增强大学生社会认知,弘扬志愿精神等。  相似文献   

9.
《职业技术》2005,(8):11-11
2005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拔录取工作近日结束,8602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入选。加上2004年两年期服务的志愿者,志愿服务西部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1.13万名。  相似文献   

10.
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所在,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大学只是人生经历的短暂阶段,莘莘学子必将会走向社会。要成为一名有责任的公民,就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履行责任行为。志愿者行动是广大青年学生志愿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一种社会方式,希望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社会奉献,从而提升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时代,媒介形式的变化使得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多样化,也使志愿服务精神有了更多维度的延展.基于新媒体视域下话语权的转变等志愿服务精神传播的三个语境特征,剖析新媒体传播在志愿服务精神培育中的作用,从新媒体视域下增强志愿服务精神的认同感等四个方面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策略,引导更多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体发挥新媒体在志愿服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伴随全球化和文明多样性的进一步扩展,身处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应积极追求弘扬民族先进文化,培养自我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而高校志愿服务以其独有的德育功能创造性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及多元文化中的共生性人格。展现了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正>从历史的角度考量,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亦发端于国外,经由长期的发展积淀,逐渐形成了带有自身地域特色的多种模式。相较而言,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多隐含于志愿服务整体之中,很难对其进行单独的论述与剖析。应该说,无论是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还是在以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方国家,都在自身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背景下建立了带有独特文化烙印的志愿服务体系。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志愿服务均有着呈现出共性特征的表现,志愿服务这种介乎于"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中介媒质"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重要性的不断提升是现代性在当代社会中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模式往往使学生在精神成人方面遭遇现实困境。培育志愿文化对地方高校学生精神成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深化青年学生对自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身心关系的认识。在精神成人视域下,地方高校可通过以下途径培育志愿文化:发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志愿文化建设品牌;利用地方高校的人力和智力资源,打造精英志愿文化建设团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志愿文化建设的合力。  相似文献   

15.
志愿精神是为了公益的利他的目的,出自内心意愿且不计报酬甘于奉献的一种态度或观念。志愿精神的理念,本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儒、释、道、墨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与志愿精神相通的思想。本文通过挖掘志愿精神传统文化根源,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以及志愿精神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关系,给高校育人工作提出建议,即通过弘扬志愿精神来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阐释了志愿服务具有的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等伦理特征。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提高道德认识水平,丰富道德情感,强化道德责任,发展道德智慧,提升道德实践能力。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更好地理解志愿服务的内涵,理解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坚持量力性原则,注意利他性动机与利己性动机的结合,因势利导,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2020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18.
19.
文章在分析服务学习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基础上,比较了其与青年志愿服务的异同,并指出它对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启示,即要以人为本,科学设计志愿服务活动;明确社区需求,确定服务内容;推进专业化进程,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奖励环节,促进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推动高校志愿服务更好地发展,本文首先针对当前社会形势分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明确了志愿服务的特点与功能。其次从社会环境建设、高校组织运作模式、大学生自身素质等角度出发总结了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措施,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