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敏谊 《教育学报》2008,4(6):17-31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成就让世界惊呼“巨龙腾飞”。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春天,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伟大时期,教育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深刻体现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教育经费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教育为经济发展贡献了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同时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40年来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隐匿着供需关系的变迁。高等教育供给经历了以调整重 建为抓手的恢复供给、以启动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初步供给、以扩张规模为重点的全面供给、以发展内涵为目标的规范供给四个阶段,体现出供给理念从工具价值优先到基于本体价值的融通、供给主体关系从政府主要供给走向多元主体共存互生、实际提供能力由扩大体量的外延式供给到完善体制的内涵式供给、政府协调服务品质从教育管理下的无限政府到教育治理下的宏观指导、学校运行水平由泛行政化的实践逻辑到制度化的学校自治五个方面的变迁逻辑。高等教育供给只有坚持两种价值交相辉映的高等教育供给理念,构建多元主体互生共赢的高等教育供给格局,形成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供给品质,彰显勇于创新、富有活力的高等学校供给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对更美好的高等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杭州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呈现出由复兴到成长再到繁荣的发展轨迹,各阶段性特征鲜明,发展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4.
政策的价值取向是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价值选择,经历了从以社会为本到以人为本、从坚持公平到追求均衡、从注重数量到重视质量、从强调一致到关注差异的演变。纵观整个演变历程,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呈现出三个特点:从注重间接价值向注重直接价值的转变、从注重实然价值到注重应然价值的转变、从注重显性价值到注重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相统一的转变。无论是何种转向,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始终没有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这些价值取向体现出民族教育政策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既是民族教育政策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也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态转型是指由一种文化生态类型或形态向另一种文化生态类型或形态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方针政策,经济上市场经济的推动,促使中国文化生态经历了当代转型,以现代性为标志的理性主义文化和人本主义文化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分析了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转轨对教育体制变革的巨大推动作用,总结了30年来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经费体制改革取得的6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提出了若干重要的基本经验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陈云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陈云对改革开放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拨乱反正"时期,力荐邓小平复出,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些工作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思想路线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作为我国经济领域的主要决策人,成功地领导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三年国民经济调整,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探索,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是在主持中纪委工作期间,他对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改革开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宜宾学院举办高等教育的历史,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因此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能够更好更快地推动宜宾学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三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学研究中,经济学者历来重视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和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学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学方法论的变革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经济学研究方法经历了从拒斥到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方法、从较为单一的分析方法到多元分析方法的发展,逐渐与国际经济学界接轨和开展对话交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仍然要继续解放思想,把继承与创新高度地统一起来,使我国的经济学研究在国际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不断进行着改革与调整。改革开放30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社会历史转折期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1978年——1984年),全面改革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1985年——1997年),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1998年——2008年)。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发展的未来走向:(一)在政策制定上,要拓宽民族高等教育资金来源的渠道。(二)在政策发展上,要开展民族高等教育的立法工作。(三)在政策落实上,要提升民族高等教育的特色课程与特色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经历了从恢复发展,改革发展到创新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高校党的建设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不断加强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和业务骨干队伍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不渝地把维护高校稳定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高校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统和优势,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仍将坚持发展并创新的优秀理论成果,它同时也给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群众路线中群众和群众利益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以人为本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升华,群众监督得到新的发展,为民、务实、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后,中国向英国派出了首批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英国刻苦学习,受到了英国人的认可,回国后勤奋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此次选派工作开辟了大规模向英国派出留学生的先河,摸索出了一套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讨论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大学教育,是要审视大学教育与思想解放、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外开放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初,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社会需求急剧增加,促进了大学的变化,包括培养目标、招生、规模、学费、就业、对外交流、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筹措体制、重点高校建设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改革.30年来,大学办学能力不断提高,办学中的开放、竞争和权利意识观念增强.但大学的财政仍不富裕,管理仍不先进,人文意识仍不明确.进一步推进大学改革,必须更准确地认识大学使命,深化内部管理改革,切实改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党内外、国内外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党内民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研究总结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本科教学改革政策及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把本科教学改革发展历程分为试点、起步、全面、提高质量四个改革阶段。从政策分析的视角,指出本科教学改革的政策变迁表现出直接受政策环境的影响,且从协调冲突性矛盾向建立激励机制变化的特点;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对政策问题确认不清、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与政策相互矛盾、高校缺乏教学改革的主动性等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政策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和非连续性,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意志的方向,以及控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力度的大小。本文把教育政策作为一种非常重要和独特的资源,通过教育政策的统计分析,研究了教育政策的类型、层次、性质等问题,并从数量的变化中反映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内在机理,并对教育政策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8.
政策工具是政府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可以控制的手段。任何一种政策工具都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假设。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工具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要在复杂的高等教育改革中顺利实现政策目标,必须在公众参与和民意调查基础上识别政策目标群体的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等特性,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政策工具,这是高等教育政策执行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基础。毛泽东的荣辱观作为当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理论根基,对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更是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加强企业诚信教育,规范市场主体道德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坚定信念与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中,政治文化发挥着极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兴起,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总体形态开始发生变迁,呈现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意识形态化走向政治文化的世俗化,从二元对立走向合和,从从属型政治文化走向参与型政治文化,从依附型政治文化走向自主型政治文化的特征。完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一变迁过程,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