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慧宇 《学子》2014,(7):3-3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论语·述而》中的一句,其中“述”是指传述旧闻,“作”是指创作。该句的意思是只阐述而不进行创作,相信并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有人说孔子复古,有人说孔子保守,也有人认同孔子是改良主义者,但他的改良是“以复古为革新”。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进步”的时代,在不断追求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一再走失却不自知,一再迷路却固执认为那是太阳的方向。回观语文教学,亦然。  相似文献   

2.
今天晚餐的时候,我夹起一块火腿问你:"《论语·述而》里孔子跟干肉有关的句子是什么?"你想了半天,答不上来。直到我说"自行束脩",你才接"以上",却又想不起下一句--"余未尝无诲焉"。接着我问你:"有教,下面两个字是什么?"你也想了好几秒才答出"无类"。我又问你:"孔子说'举一隅,不'怎么样?"你耸耸肩说:"好像是想到另外三个桌角。"  相似文献   

3.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要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要用绝对的、虚心的态度,善于发现"我师".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这句话里蕴含着一些数学问题,通过概率的计算,显示了它不仅是孔子的一句自谦的话,而且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予问了孔子一个很古怪的问题:"老师,一个君子,假如我们诓骗他:‘有人掉到井里啦!’他会马上跳下井去救人吗?"孔子皱眉回答说:"怎么会呢?君子会马上赶去察看,但不会糊里糊涂就往下跳,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会被愚弄。"这段对话的价值不在于宰予的这个问题有没有技术含量,也不在于孔子对君子是否入井  相似文献   

5.
《家长》2015,(3):9-10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的意思倒也容易理解: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这句话之所以放在《论语·学而》这一篇,说明在孔子看来,与人交往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有人说:"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想是王牌。"人际交往是一个人性格的体现,而我们常说"性格决定气质,气质决定命运"。特别是在在当下这个"地球村"时代,人际交往成了左右事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让孩子学会交往是孩子  相似文献   

6.
《论语》"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章自古存有疑义,主要有干肉说、束发说和约束修身说三种学说。纵观各家解读,康有为《论语注》诠释比较接近孔子原意,但仍有商榷之处。此章意思应为:孔子说:"自觉自愿地严格要求自己并且积极向上,这样的人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相似文献   

7.
《论语》"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章自古存有疑义,主要有干肉说、束发说和约束修身说三种学说。纵观各家解读,康有为《论语注》诠释比较接近孔子原意,但仍有商榷之处。此章意思应为:孔子说:"自觉自愿地严格要求自己并且积极向上,这样的人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相似文献   

8.
张希林  东辉 《下一代》2008,(12):50-57
教育之道十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孔子在教学上根据每个弟子的具体情况实行"因材施教",并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说:  相似文献   

9.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不难,不厌却难;诲人不难,不倦却难。孔夫子一生反复表白,自己别无长处,唯此而已。也正是这"不厌"和"不倦",孔子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至今无法逾越的师表楷模。孔子是教师的骄傲,是读书人的骄傲。我们完全可以说,他的伟大就是书籍的伟大,他的魅力就是书香的魅力。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发展的弹性、空间很大,如果能坚持  相似文献   

10.
辨疑二则     
(一)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初中二册)课本注“何有于我哉”为: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释文既不符合原句的语法结构,又与孔子的思想相悖.此则语录是讲孔子的治学与教人.孔子为人谦虚,但也不至于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否则成了虚伪.《论语》中有很多记载他孜孜不倦学习的地方,仅以《述而》章为例:  相似文献   

11.
从1933年曹禺先生创作《雷雨》起,评论界对蘩漪的性格说法不一,有人说,蘩漪是"恶之花",是"魔鬼样的女人"。她美丽,却有着邪恶的魅力,从她的身上我们能看到那个时代的烙印——一个透着让人窒息的灰暗色调的让人绝望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2.
《新民晚报》消息,近些年王蒙一直笔耕不辍,继去年出版小说《闷与狂》后,宝刀不老的王蒙出书解读《论语》。王蒙觉得,理解《论语》也得与时俱进,比如那句"父母在不远游"。他说:"现在远游的标准跟孔子那时候不一样了,现在的远游是指的上火星,只要我们没离开地球那都不算远游。"王蒙还对"天下归仁"做出解读,他认为,"天下归仁"是一种文化理想主义,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是一种很可  相似文献   

1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首先是孔子提出来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郑玄注:“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某其意;发,谓达其辞。”后人根据郑、朱注释,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在他想明白却明白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样的讲法,似乎没错;但未免有点简单化,孤立化了。全面研究孔子的教学方法(实在是教育方  相似文献   

14.
《论语·述而》记孔子之言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汉语大字典》"束脩"条目下的第二种解释是"古代入学敬师的礼物",所用的例句正是这句话。本文认为不妥,此句的"束脩"应解释为"年十五岁以后束带修饰"。  相似文献   

15.
"子在川在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名言,通常我们会从修辞的角度理解其含义:过去的一切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不息地流逝。朱光潜先生曾从美学的角度评价这句话,他采用的是推想孔子说这话时的心境:"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这种想象式阅读是基于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引发探究的一种阅读方法。它通常是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创造性的对文本内容展开联想,推想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意图,走进作品塑造的人物内心,尽可能地与作者、作品、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人语"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咏严子陵的诗句依然余音绕梁。"先生"一词古已有之。它是对有学问、有较高地位的教师的尊称。因此,并非所有教师都可称为"先生"。孔子万世师表,自孔子以来,杏坛上也留下了无数既平凡又伟大的"先生"的身影……可是,如今却有人感叹"一个时代过去了",其言下之意是"先生之风"离我们渐行渐远了。确实,在教师发展方面,尽管我们花了很大的  相似文献   

17.
<正>《论语·述而》篇中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很多人就据此说孔子是没有宗教思想或者是反宗教的,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孔子究竟对鬼神天命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以及这种观点对中国宗教的发展历程有什么影响,这首先要从孔子的"天命"观谈起。孔子对天显然是很重视的,只不过他把对天的重视和崇拜与人的现实生活和命运结合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孔子看重的不是"天道"这种纯粹的哲学命题,而是"天命"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到他想把问题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你教他一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方,例如教他东方,不能由东方推知南方,西方,北方,便不再教他新的东西了。 孔子这段话所强调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必须有教和学两个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从教的角度来说,教师是主体,他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否平等地对待每一…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我们处在一个物质异常丰富,而精神极度匮乏的时代。此论我虽不敢苟同,但对“近年来,国民阅读量持续下降,阅读品质不断走低”之说却深感忧心。  相似文献   

20.
高中后,我的阅读时间大大缩水,对课外书的阅读只局限于几本月刊,虽说内容涉猎较广,但我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渐渐也少看了。后来,我开始读《论语》,读得很慢很慢,慢到一周只读一句小格言,但我未曾觉得乏味,反而感觉每天都有新的收获。读《论语》其实也是在读孔子。孔子主张"中庸",但目前还没有人为这"中庸"下过无可辩驳的定义。字典里说,"中庸"是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此解貌似精准,但仍造成了大多数人理解上的狭隘,认为所谓的"中庸"就是做老好人、中立、保守而不进取、"骑墙派"等等;这样的理解,要么只解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