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比较了《三十六计》中的隐喻修辞手法的翻译,有的修辞手法可以直译并对目标语读者产生同样的效果;有的则需要适当的变动来适应原文的风格。对于选用哪种方法较好取决于该翻译是否在目标语言中达到跟源语言近似的对等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介绍隐喻的研究对象及理解过程。隐喻的理解可以分两个步骤,首先是隐喻的辨认,然后是隐喻意义的推断。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听话者将隐喻中喻体的主体特征转移到本体上并由此重新认识本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修辞哲学》的出版结束了亚氏隐喻理论一统天下两千多年的局面。本文从隐喻的归属、隐喻两项结构、隐喻的界定以及隐喻成因等方面分析了其中的隐喻观,以便帮助人们更好了解隐喻发展的历史以及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隐喻的认知理解过程及其基本特点 ,揭示了语境信息 ,尤其是语义与语境的冲突对隐喻认知的重要影响 ,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更好的理解隐喻语义的能力 ,对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隐喻主要由本体和喻体两大要素组成,本体与喻体、喻底有可能同时出现,也可能只出现一部分。要将源语中的隐喻准确、完整、形象地翻译出来,译者必须充分结合上下文灵活应变,并结合中西文化背景差异,灵活运用汉语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境是人们根据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经验对外部世界里的事物进行认知后产生的结果。隐喻则是人们根据头脑中已有的某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判断和认知另一件事或经验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因此,对隐喻的正确理解最重要的依据是基于认知语境基础上的。对隐喻的翻译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结构,因此要正确地进行隐喻翻译,就要寻求双方共有的认知语境以便理解和掌握话语中的真实含义,以期得到最成功的翻译结果。《诗经》三百篇中描写了许多动植物形象,这些形象都是作者进行诗歌创作时运用隐喻思维的产物,对隐喻的理解不当,就会使译文产生偏差。目前,《诗经》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译者的认知语境情况对翻译活动以及翻译文本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以认知语境为理论基础来分析《诗经》中的隐喻翻译情况就显得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一种隐含着的比喻,是在两类不同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含蓄地比较,它们存在着内在的关系。两种本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或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本体和喻体的多元化的运用,使人们进一步挖掘言语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丰富了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问世,隐喻的认知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开山之作,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表达。分析其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并总结翻译策略,既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检验,也是对隐喻翻译认知研究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隐喻只被修辞学家视为研究的焦点。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这一具有语义和语用的语言现象,必须通过语境知识来体现其本体和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通过解释隐喻理解中互动的特点,分析影响隐喻理解的因素,阐述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语言修辞学中的隐喻在文学、社科各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而在中国古诗词中应用较为普遍。文章拟对隐喻理论作简要的介绍与述评,探讨如何评价隐喻的质量问题。从发展上看,本喻体的不相似性对隐喻的质同样有价值。而就现实而言,要建立完整的评价隐喻理论是相当困难的。要做到能精确预测一个隐喻的质量要付出的时间和劳动是巨大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者们进一步用新思想和新方法研究语言文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材料,例如应用模糊理论、信息论等等来进行深入研究,将来能预测到一个隐喻的质量那是令人欣慰的。  相似文献   

11.
汉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和认识过程中提炼的语言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在交流中使用歇后语能使交流幽默生动、委婉明了。从概念隐喻角度分析解读三类汉语歇后语—谐音歇后语、双关歇后语、省略歇后语,直译、意译和套用习语以及意译加注是比较实用的英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人类语言的共同特征,它既包括人们常见的三种基本结构,又可通过其它表达法如空间隐喻表达、色彩隐喻表达来达到隐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不朽瑰宝,其语言简洁精辟,翻译难度较大,尤其体现在一种修辞格——顶针的翻译上,但理雅格和辜鸿铭两个英译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运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庸》英译文中这两个版本的顶真辞格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兼顾译语文化和原语文化,使其尽可能达到均势的前提下,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使汉语的修辞文化在古籍的翻译过程中得以有效传播,把中国的经典推向给世界。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先生在其《围城》一书中大量使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隐喻表达,其背后隐藏的诸多意象借助巧妙新奇的喻体得以展现在读者面前。然而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使隐喻的翻译、如何借助喻体翻译传递背后意象成为了译者无法避免的难点。据此,本文以珍妮·凯利及茅国权两位译者的合译本为基础,尝试从翻译层面归纳该译本所使用的隐喻翻译策略以及对该策略对喻体意象传递的影响,对该译本的优劣之处做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诗的语言,诗歌与隐喻密不可分。本文基于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主要从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三个方面对《离骚》进行了认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奈达(Eugene 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托,探讨了David Hawkes和John Minford所译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称霍译本)中仆人名字的英译。研究表明:霍译本对曹雪芹、高鹗所著《红楼梦》中仆人名字英译大部分实现了功能对等,小部分没有实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7.
隐喻从最初被人们视作的一种修辞手段,直到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在翻译中,处理好隐喻的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中隐喻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方式。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及隐喻翻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其在国内的影响进行概述,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将认知语义学下的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为基点,试图提出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以期对隐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薛昭 《海外英语》2011,(14):230-231
诗歌中充满了隐喻(metaphor),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束定芳,2000:120)。隐喻作为诗歌的生命,其转译的准确程度直接关乎着诗歌整体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的传达。隐喻翻译中需要了解诗歌写作的历史背景信息,民族特定文化,本体(noumenon)与喻体(metaphor object)的关联,作者的写作风格等等,这些都使隐喻的翻译颇具难度。该文将结合一些具体案例分析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式英语的产生,来源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层面上的差异。作为人类思维和行动基本模式的隐喻,决定着词汇的深层次含义,是破解思维差异的首要因素。因此,了解隐喻思维的特点,理清汉英词汇在隐喻关系上的对应和区别,使本体(英语词汇)能够真正解释喻体(汉语意义),是修改中式英语确切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王芬  蒋显文 《海外英语》2014,(5):12-13,19
许多学者在隐喻理论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在阐释篇章隐喻的意义尤其是对如何解构隐喻的深层隐喻研究少。该文尝试以语言学之"图式理论"来解读深层隐喻,为解构英诗藏匿本体所含的语义和主题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